东北的问题主要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根本性...
东北的问题主要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根本性破局东北振兴?
这是地缘、产业结构、治理体系三个问题的纠缠叠加,极为复杂。
首先是地缘问题:
开宗明义:朝鲜半岛问题是东北发展的最根本障碍。
或者说,美国在东北亚的存在是东北地区发展的最根本障碍。
原因放在后面解释。
第二个原因是产业结构,或者说区位
在东北亚问题没有解决前,东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只有可能在资源、能源等基础性行业和重工业上具备区位优势。原因无他,距离消费中心和廉价劳动力供给区域太远。
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前,东北定位在发展重工业是合理的,既符合当时的工业基础较好的现实条件,也符合东北的区位优势。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这种合理的产业结构却变成了发展的束缚和负担,也只能感叹造化弄人。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说说为什么现在沿海地区相对富裕?因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是低附加值制造业和轻工业。
东南沿海的几个主要的经济中心(长三角、珠三角)一方面距离主要海运航线近,另一方面距离人口密集,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地区近。从区位上来说最为适合承接低附加值制造业和轻工业,从而完成本地区的资本原始积累。
当然本质上说这是具备区位优势的区域对要素价格较低的区域进行的掐韭菜尖式的残酷榨取,用血淋淋的原始积累来形容并不为过。这也是为什么转移支付的正当合法性绝对不容质疑的原因。
而东北,在中国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生产分工的时候,由于区位原因,不具备承接雁阵转移的成本优势,可以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很浅,没有赶上这一波原始积累的机会。
但这还不是最悲剧的,最悲剧的在于中国原有的重工业由于经济重心和经济体系转移的原因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重工业是典型的军工导向型产业,用更直白点的话说,就是战时经济的运行模式,而这种战时重工业最集中的区域,就是东北(当然还有在西南的三线建设)。
战时重工业的特点是什么?
1、产能超配 2、军事需求导向
这种战时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导致东北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受到了最为惨重的冲击。
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两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战时经济向平时经济转变
封闭的自循环经济向融入国际分工
国产飞机、引擎、光刻机、工程设备、汽车这些重工业终端产品的下马
影响的都是后面成百上千家国有供应链企业
这些企业由于军事需求被缩到几乎为0,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而当时国内消费市场容量非常小,而这些企业面对极度稀缺的资本投入又无法转型,
纷纷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
再加上80年代美国连续十年的加息,在国内那一轮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档口抽离资本,国家为了稳定就业,不得不让国企打开大门,进厂吃饭,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国有企业的负担,把前几十年本就不多的积累消耗完。
最后在一地鸡毛中,90年代国企大下岗。
而这,带来了第三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2、治理体系
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要匹配。
改革开放前,东北是国内社会发展最为成熟、社会改造最为深刻的区域,这一点从东北几乎没有什么天价彩礼、闹伴娘等陋习,女性地位高、平均受教育程度高等方面就可见一斑。
这和东北曾经的重工业支柱地位是匹配的。
原子化的社会结构和供给充分的公共服务也是工业社会运行的必须产物。
然而,支柱产业国有重工业全面崩塌,加上无法快速融入国际分工导致的产业断层。
势必带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严重错位。
这时,上层建筑的腐化是无可避免的
基于规章制度的运行模式由于公共资源的绝对不足,势必退化为原始的基于地下规则的利益分配机制 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人情社会。
从而形成今天的死局。
3、最后,怎么破局?
这就要揭开一开始留下的伏笔:
如果朝鲜半岛的局势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例如朝韩签订和平协议,甚至韩国不再接受美国驻军。
则东北地区就会成为东北亚经济圈的最有竞争力的价值洼地。
其一、距离日韩人口密集的消费中心很近。中日、中韩中间巨大的贸易,完全可以向东北地区转移。因为不管怎么说,东北地制度建设总比北朝鲜强。
其二、北朝鲜会出现大量的基建和重工业需求,正好与东北区位优势匹配。
其三,美国退出东北亚,必然意味着中国在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此时,我们的技术储备、内需、和国际贸易话语权和定价权都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对于重工业产品,高端制造业产品的有效市场容量会显著加强。
而到那个时候,
上层建筑的问题,自有中央出手解决。
比照这几年的解决基层治理的案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