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行业的估值泡沫:当卖水人成为了淘金客

01
CRO行业,历来被视为在生物医药产业格局中占据了最安全的环节,也就是所谓的“给淘金者卖水”,卖水人被理所当然地视为风险不高且旱涝保收。
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
2021年3月30日,泰格医药发布2020年报,营业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13.9%,归母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增长107.9%,扣非净利润7.08亿元,同比增长26.9%。
扣非前后净利润巨大的差异,来自于投资收益,也就是说2020年泰格医药通过各种投资收获了超过10亿净利润。
从收益组成角度来说,这是一家投资业务为主业的公司,同时把临床CRO副业做到了行业第一。
无独有偶,药明康德2020年财报显示,在29.6亿归母净利润中,有6亿的部分来源于投资收益。
卖水人已经不甘于卖水,已然躬身入局成为茫茫淘金客中的一员。
02
2017年底,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的“生物技术类”企业在主板上市。
2019年3月,科创板上市标准中,为不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量身打造了“标准五”,内陆资本市场向早中期生物医药企业敞开了大门。
行业自身发展规律与政策面的共振,天时地利人和兼具,催生了资本的盛宴。
作为卖水人的CRO公司,在这场泡沫化的盛宴中,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巨大优势。
除了泰格医药之外,2020年10月20日,康龙化成发布公告称以1亿元自有资金参与投资无锡阿斯利康中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参与对医药的早中期投资。
更早之前,诸如九洲药业、凯莱英等公司多次发布参与投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公告,尤其是像凯莱英这种对外投资稀少的公司,也开始通过股权投资或者基金投资的方式拓宽范围。
03
相比于主营业务的收入,投资收益是毫无疑问的“快钱” 。
很难要求每一家企业都只聚焦主业,拒绝快钱。这需要保持伟大的战略定力。
毕竟办企业还是为了赚钱,怎么快怎么来,非常接地气。
何况这种投资,看上去和CRO主业还是有很强的协同,至少可以讲一个业务协同的故事。
我们要警惕的是估值。
比如说泰格医药现在的估值是70倍PE;给予CRO业务70倍PE的估值,我们姑且认为是合理的。
但是给予投资业务70倍的估值是否过于浮夸?作为一家投资公司,伟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也不过10倍估值。
有人说只要投资收益一直可以持续,70倍估值也是合理的。
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前所未有的非理性繁荣阶段取得的投资收益,奢望其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未免有点痴人说梦了。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目前的一二级市场估值都是有泡沫的,唯一的悬念是泡沫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破灭。
当卖水人成为了淘金客,CRO行业的风险收益特征也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旦一级市场的投资热情下降,一旦IPO路径不再通畅,一旦二级市场的收益下降,整个行业的业绩和估值都可能面临很大的压力,是为惨烈的“戴维斯双杀”。
这一天,或许不会很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