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心见性
佛学有“明心见性”一说,一日忽觉“见”字应读为“现”。
在中国的古文中,今天的“见”字,常写做“观、睹、视”。古语中的“见”字,常做“现”来讲,也做“现”来读。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等句中,“见”与“现”是相通的。
在明心见性一词中,读成“见”或“现”,有区别吗?有,区别还很大。“见”是主观认识,“现”是客观表现。比如一个人照哈哈镜,镜子中的人是“见”的,而他本人的真实形象则是“现”的。
明心见性,应理解为通过明心来现出真性。怎么才能明心?首先要明确心之存在。心存在吗?这里就要论一论《心经》中的空了。因为根据《心经》,心本是空,明心的前提即是明空。
空是什么?有人认为空就是无,不对。如果空是无,那么善是无,恶也是无,如此说来,善和恶不就是相同的?所以空不是无,而是空性。可空性也难以理解,比如善是空性,恶也是空性,那么善的空性与恶的空性是否相同?若相同,善还是等于恶,若不同,善之空性与恶之空性又有何差别?
若有一个师父问徒弟:“前方是空吗?”徒弟答:“前方不是空,是一大块冰。”师父会说:“前方是空,冰即是空。”——这很难懂吧?
据本人所悟,空不是无,而是有,并且是一种妙有。何为妙有?妙有即动态之有,而非静态之有。假如空就是水,再用师徒问答举例。
师父问徒弟:“前方是水吗?”徒弟答:“前方不是水,是一大块冰。”师父会说:“前方是水,冰即是水。”——这很容易懂吧?
所以说,空是有,是动态之妙有。水汽和冰,是水在不同温度作用下产生的色相,而万物则是空在因果作用下产生的色相。诸色诸相,性异而质同。因其性异,万物呈景象万千;因其质同,万物可相互转化(参见能量守恒定律)。
不论景象万千还是相互转化,万物之质皆为空也。
搞明白这一点,回过头来再说明心见性。明心即明了自己的心是何相,仍以水为例,此心是水相,还是冰相?知道是水是冰,其性立现。心是水,心中可活鱼;心是冰,心中可冻鱼。
佛法无边,劝人向善,就是为了让我们保持一颗宽广而温暖的心,当你的心中能容万物,能活众生时,即臻佛境也。
注:澹思先生《论空即是色》文章的一段,把这个空字的来源和意义说得很清楚:“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实上, Sunyata 一语,不能简称为'空’,而应称为'空性’。……我们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这句话里的'空’,原文并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与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区别了。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
佛经在汉译之初,空本身就指空性,并无歧义,但随着汉语言的发展,空成了虚无的近义词,以至于后来有人直接把空当成“无”,这就不妥了,本意不明,何谈悟证?
可见,空即空性,空与性相辅相成。空为性之质,性为空之相(色),质以相现,相以质同,色相可现,现性为异,性异而质同,质同为空。由此可跳出空=空,无=无,空性=空性之类的迷禅,方见明路。
《楞严经》:空性是无形无质,由色境而显发出来(原文:空性无形,因色显发)。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