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帕金森病日丨帕金森病真的要被治愈了?看干细胞逆转「颤抖命运」

提起帕金森病,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今天是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让我们一同关注帕金森氏病,关注患者生活质量。

全球约有700-1000万人受帕金森的影响,如拳王阿里、希特勒、凯瑟琳·赫本、数学家陈润之、一代伟人邓小平等都是帕金森患者。

有数据显示,目前帕金森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患者不仅身体遭受痛苦,心理上也带来了极大的创伤,甚至很多患者因此患上抑郁症。

△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将达500万,帕金森病诊治形势严峻

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并不能彻底治愈帕金森,而干细胞治疗可替换在疾病过程中丢失的特定多巴胺神经元,成为极具前景的治疗途径。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曾报道了一名69岁的特发性帕金森患者,在干细胞移植2年多以后,没有发生严重的副作用,并且病症趋于稳定,甚至有好转。

这无疑给了帕金森病治疗的新答案。

△ 个性化iPSC衍生的多巴胺祖细胞治疗帕金森氏病

01

帕金森病,不只是“抖”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大脑中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死亡相关,患者表现为震颤、麻痹、运动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

而提起帕金森病,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颤抖,其实帕金森病不只是“抖”。

帕金森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丧失,导致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缺乏,从而引起运动障碍,而除了常见的震颤、肌肉僵持、运动迟缓之外,帕金森病患者还会出现焦虑、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情感和记忆障碍等等。

△ 帕金森病引起的非运动症状

因此,帕金森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多情况下是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折磨。

目前临床上治疗帕金森的主要方法为药物和手术,主要是通过提高脑内纹状体多巴胺水平来达到治疗作用,早期多巴胺药物能很好控制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药物也会出现脱靶效应,逐渐失去疗效,同时还会产生一定副作用,包括神经症状和运动障碍。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干细胞应用于帕金森上的治疗越来越多,且展现了不错的疗效,给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02

干细胞或可逆转“颤抖命运”

自198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就在探索干细胞治疗帕金森氏病。

科学家们发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产生以及引导其体外分化为脑多巴胺能为治疗提供了很大益处,且干细胞无免疫抑制情况,安全无副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一位69岁男性有着10年的进行性特发性帕金森病史,他正在接受药物缓解治疗,但却毫无进展。

研究人员对该患者进行了自体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多巴胺能前提细胞的移植手术,分别植入左半球和右半球核壳中,总共2次移植,时间间隔为6个月,每次移植剂量为400万个细胞。

△ 显示了在指示的时间点在基底神经节水平的轴向氟18-L-二羟基苯丙氨酸(18 F-DOP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图像

植入后6个月的MRI和之后随访的检查都显示,手术区域附近的T2加权信号强度增加更为显著,在白质最为显著。

总而言之,ipsc来源的移植物均成功移植至目的部位。18F-DOPA PET信号在后壳核移植部位及附近较为显著,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

在接受干细胞治疗之前,患者的病情恶化很快,而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病情不再恶化,趋于稳定,甚至有所好转。

△ 帕金森氏病相关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纵向临床评估

此外,更为惊喜的是,在干细胞移植2年后,患者依然没有观察到类似于术前的运动障碍,运动评估和症状评分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修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定向迁移到病变部位,表达替代缺损的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还能分泌NT-3、GDN、BDNF等多种细胞因子,改善脑内微环境,发挥神经修复与再生的作用,从而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病症。

CCTV曾报道过一例干细胞治疗帕金森案例,该患者的抖动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 治疗一周后,王大妈终于可以自然走路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