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消夏,唯有闲读
盛夏之时
翠竹倦斜倚,清荷慵娉婷
披一袭绿意与干净
寂静着,飘摇着
此情此景
最宜与书靠近
品闲读之趣
书中自有清凉
若王维山水诗中的青白二色
澄净清爽,郎秀飘逸
生出别样的惊喜
临窗伏案,清心观书
一杯茗,一卷书,一缕香
便将喧嚣纷扰隔了去
静心修行
文字有味,书中有境
在诗境中神游四方
虚步古今,陶冶精神
此中趣味道不尽
消了夏,亦怡了情
闲读,消夏
“消夏”一词,古人用起来颇有意境,
总给人一种门窗微敞,竹弄清影,
案头静坐翻书卷的悠然感。
当今盛夏少了闲,
却奈何酷暑难当,
心燥意乱无处平。
如此,不妨拿出一刻闲暇去读书,
一试方可知,书中自有清凉。
有人说“天太热,就读王维。”
王维善写山水,以青白两色入诗,
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青白之色相配,澄净清雅、朗秀飘逸,
最易生出清凉之感。
王维的山水诗集《辋川集》,
更是将这一层青白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若“清浅白石滩,绿萍向堪把”,
明月照彻浅滩,水底之石显其“白”;
白石与水面之间生有绿蒲,青翠明媚,宛如碧玉。
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应相称,
幽静清新,盛满清凉。
读至尽兴,
不妨在几案上置办一只淡青色花瓶,
插入一枝栀子花。
花散幽香袭书面,青染眉头驻心间,
借青白之意消夏生凉,倒也生趣。
闲读,静心
古人借读书以静心,
不惜足不出户,断绝与外界之往来。
白居易有一首《不出门》诗,专讲闭门读书的妙处:
“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故人。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寓指以书为伴,悠然度日。
心静至不兴波澜,不愁延年益寿,
不起过度的物欲和烦忧,修炼心境,陶冶精神。
读到忘我之处,只顾读书方便,便不在乎其余。
除去厚重衣物,坦胸露背,
甚至一丝不挂,享受夏日裸读之趣。
现代文人学起来倒是爽快,
林语堂在其自传《我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云:
“华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脚,关起门来,
学顾千里裸体读经,不亦快哉!”
今人对格调雅致情有独钟,
还做不到如此随性。
寻得一间书房,一案一几,立见清逸之姿。
笔墨纸砚,窗有插花,一室雅韵,如春常在。
身在如此明朗清净处,心便也沉下去了一半。
图四
若未得雅处,
一桌一椅一卷书,
一灯一人一茶杯,
以简胜繁,亦能成就闲读一事。
铺开一本名家散文集,
乘着灵活富蕴的语言去感受世间百态与情感万千,
心间泛起涟漪,又微微落在清净反省处。
聒噪摇摆、心乱失态自是在不知不觉中被阻挡于书卷之外了。
闲读,入境
静心,方能入境,
读书一事尤为如此。
钱穆在谈诗中境界时说:
“如陶渊明诗: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经陶诗一描写,
却把一幅富有风味的乡村闲逸景象活在我们眼前了。
我们能读陶诗,尽在农村中过活,
却可把我们带进人生最高境界中去,
使你如在诗境中过活,那不好吗?”
文字有味,诗中有境,
可使我们的神思随文字的游走,
虚步古今,神游八荒。
掩卷闭目,品味诗境,沉思静虑,与心独处。
虽是短暂时刻,却有了莫须有的充实和满足,
这是其他快式消遣难以抵达的乐趣。
闲读,让生命丰盈,
让内心充实,让人生赋有层次。
宋人黄庭坚道:“三日不读书,
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日亲笔墨,则改精神,时临书卷,独变气质。
人久浸于世,不免沾染俗见陋闻,
思维僵化却不自知。
此时,唯有读书可将人最外层包裹着的顽固鄙见剥离,
引其开阔视野,豁达胸襟,拓广意趣,畅享自由。
可见,闲读之可贵,言语难穷尽也。
在闲读中消夏,品青白之色,
赏郎秀之景,生清凉之意。
燥热纷扰通通抹平,
心静至波澜不兴,畅入无我之境。
闲读之趣,始于消夏,终于修行,
修出一颗淡泊澄净的心,便是意外收获罢。
图一、二、三、五、七 | 谁最中国
图四 | XXL 图六 | swim*in*ice
来源 :谁最中国(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