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只会用红豆薏米?掌握这个方法,轻松祛湿!

本文已由经益中医学院「专业审稿团」审核

湿为阴邪,中医认为湿邪是各种疾病的根本,会影响人体气机,让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可能出现疾病,湿性重浊,多有四肢沉重,周身倦怠,头重如裹等症。

湿性黏腻,胶着难祛,易阻气机。

导致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引发皮疹等皮肤性疾病;引起肥胖,增加三高、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人为什么会生湿邪呢?

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常先伤于人体的下部,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多由脾失健运,升降功能失常,水湿壅滞,湿邪气、而生。

怎样才能祛除人体身上的湿气?

大部分懂中医养生的人会选择红豆薏米汤。的确,此方有较好的祛湿功效。但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红豆薏米适合偏湿热体质,并不适用于所有湿邪,祛湿也需要分清体质。

今天小编给大家总结详细的针灸辩证祛湿治疗方法,值得收藏。

1、痰湿阻滞

痰湿,是指人体脏腑功能障碍,引起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而成痰湿内蕴表现。表现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醇酒,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

祛痰化湿的穴位

痰湿涉及五脏六腑,一般以脾、胃较为严重。可选取阴陵泉、丰隆、天枢、大横、曲池、水道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健脾祛湿,是化湿要穴。

丰隆乃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可化痰利湿,为化痰之要穴。两穴合用,可分利水湿,蠲化痰浊。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两穴相配,加强祛湿效果。大横为局部取穴,可祛湿助运。

2、脾虚湿盛

脾虚多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功能失常的病证,脾气虚弱,湿浊内停运化失常,故脾虚湿盛,常表现为纳少、腹胀、便溏、气虚或阳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或细。

健脾化湿的穴位

脾喜燥恶湿。脾虚失于运化水液,水湿不运,或是因为脾虚而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血虚充养不足;抑或是脾气虚,导致水湿下注,带脉不固。阴寒内生,水湿内停。

因此可选取中脘、足三里、天枢、三阴交、阴陵泉、血海、脾俞

中脘为八会穴之一腑会,又是胃的募穴,可健运中州。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脾虚配足三里与脾俞。

血海涵养气血,濡养血脉,利化水湿。

三阴交健脾利湿,阴陵泉为化湿要穴,利全身之湿。

3、气滞湿阻

多由湿阻气滞,脾胃失和所致。脾为太阴之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困脾胃,气机失畅,主要表现为小腹胀满;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脉缓。

行气化湿的穴位

一般是要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为此选取内关、足三里、中脘、水道、三阴交,阴陵泉

内关穴通阴维脉,且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可宽胸理气,畅通三焦气机;

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二穴相配可健脾祛湿,和胃消胀。

三阴交、水道可利尿利水,行气化湿,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行气祛湿。

4、阳虚湿盛

寒湿之邪,困阻脾胃阳气,脾运受阻,则水湿内停,成痰成饮。常见手足冰冷,形体适中或偏胖,但体质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平时会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性格内向,喜静少动;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容易生病。

温阳化湿的穴位

本病以阳虚为本,寒湿为标。故取气海、大椎补气通阳,温阳化湿;

脾俞、肾俞为脾、肾之背俞穴,可健运脾土,温补肾阳,利水化湿。佐以关元、命门补益阳气,温阳利水。

5、寒盛湿阻

一般以腰部冷痛为主症,多由寒湿外侵,痹着于腰部所致。此病多由劳作之后,汗出湿衣,衣湿而冷,或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致使寒气侵于腰间,阳气痹阻不行,故身体困重、腰以下冷痛;四肢冷,小便清,腹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散寒除湿的穴位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补益元气,或用温针灸增强散寒除湿效果,阴陵泉化水行湿,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中极为任脉穴,可通络止痛,利水行湿。

足三里温经通络,散寒祛湿。委中、大肠俞同用可以疏导局部经筋络脉之气血。亦可艾灸上述穴位,温煦运化,以达到散寒除湿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