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转兵:伟大转折的开端
本报长沙讯 恭城书院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朽的意义。1934年12月12日,在恭城书院,中共中央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放弃北上湘西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从而避免了中央红军遭受国民党军队毁灭性打击的命运,化解了党中央面临的一场危局,挽救了红军,拯救了党,史称“通道转兵”。
恭城书院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一座侗族古书院,经历200多年风雨历程。飞檐翘首的门楼雄伟壮观,长满青苔的石板台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如今,这里不仅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上百万游客来此重温历史,接受红色教育。
书院屋内,两张拼接而成的桌子、7把有座次排名的椅子和一个炭火盆,重现了87年前那场改变历史的重要会议的场景。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原计划从南线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到达湘西会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
1934年12月9日,在经过湘江战役的重大挫折之后,中央红军兵分三路进入通道。此时,离中央红军出师长征不到两个月,出发时的8.6万人,已锐减至3万余人。
红军往何处去?中国革命往何处去?生死存亡关头,当时已“靠边站”的毛泽东与王稼祥、张闻天建议召开一个会议,以决定红军的“前进方向”。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主要讨论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方针问题。
当时,李德、博古仍坚持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然而,红军的这一战略意图,早已被敌人获悉,并在路上布下了重重伏兵;而西边贵州“黔军”却军力不足、装备又差,且是有名的“双枪”(烟枪、步枪)兵,不堪一击。
“我们何不来个避实就虚,甩掉眼前的强敌,到贵州。为什么一定要去钻口袋?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当时在会上,毛泽东据理力争。会议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大多数人的赞同。
史料记载,当天晚上7时半,中革军委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西入贵州的“万万火急”电令。12月13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突然改变行军路线,分两路转兵西进:一路由通道溪深渡、杆梓溪进入靖县的新厂、平茶,然后向贵州进军;一路由通道播阳进入贵州洪州,向黎平挺进。这个神奇的行军路线一转变,把几十万追击的敌军统统抛在湖南西南地区,使敌人在湘西消灭红军的企图破灭。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描述:“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多名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湖南党史研究专家、怀化市文联主席杨少波认为,通道会议作出的转兵决策,实际上是拒绝了李德当时的军事指挥,反映了中央领导人和红军指挥员对“左”倾军事指挥的不满和反对情绪,以及要求改变领导的强烈愿望。
通道转兵,是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开端。中国革命也从此由被动转为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记者陈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