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 | 漫游书店,背着书架去浪

周按本周六,我的小书《如果没有书店》在skp书店首发,应skp新媒体之邀,回答了一些问题,刊录如下!

绿茶以书为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活动在书房、图书馆、书店……只要是有书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作为一位走访过国内外上百家书店的“书虫”,绿茶经历过中国民营书店的黄金时期,也目睹了在疫情、资本、消费和时间的冲击之下,书店行业如何经历摧残,好书店接连默默从地图上消失。而在这看似不可逆的浪潮中,又有一批对书店有情怀有理想的人,开启了实体书店的新时代。

在最新出版的《如果没有书店》中,绿茶将10年间探访200多家书店的经历浓缩成一册书,为书店行业、乃至我们的时代留下了珍贵的记录。以这本新书为契机,我们试图探索绿茶老师的书店漫游之旅中,有哪些动人的故事,以及我们的城市与生活,为何不能没有书店。

采访人

SKP RENDEZ-VOUS新媒体

(以下简称RDV)

受访人

绿茶

书评人、作家,“绿茶书情”创始人,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

常年担任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华文好书榜、新浪好书榜、中国童书榜、中版好书榜等好书榜评委。

曾任《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文史参考》主编、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等。著有《如果没有书店:中国书迷打卡计划》《在书中小站片刻》等,以及“墙书”《中国通史》。

Part 1

逛书店:把生活过成从这间书店向另一间书店的旅程

RDV:迄今为止,您一共游走过多少个城市的多少家书店?

绿茶:没具体统计过,几十个城市几百家书店肯定是有的。有些城市也许只匆匆路过,顺带逛一些书店,并没有专门成文。比如深圳,我每年都去一次,参加深圳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工作,每次和评委们也会间隙逛一些书店,但一直没有抽出时间专程逛深圳的书店,所以,也没有《深圳书游记》成文。有些城市则专程抽出时间书店行,撰写成文。比如香港,就是在深圳评完十大好书专程去香港逛了两天书店,写了一篇《香港书游记》。

RDV:您是从哪一年开始走访各个城市的书店的?最初的契机是源于您在书店做店员的这段经历吗?

绿茶:没有很具体的哪一年。书店店员的从业经历给我种下了书店情结,二十多年来,凡是有机会出差或出国旅行,总是尽可能抽一点时间逛逛在地城市的书店。比如,有一年全家去京都、大阪。做了很全面的书店攻略,但亲子游难有机会逛书店。在京都大街上,好几次看见路边、街角的书店,只能遥望一下。倒是最后一天在大阪,孩子在儿童乐园玩一整天,我则偷偷溜出来在附近逛逛书店,却很意外逛到一条书店街,沿街有各种小店,也隐藏着十来家古本屋。短短的一下午,开心坏了,虽只匆匆一掠,却也买了不少好书。

RDV:在探访各个城市的书店时,您会有选择性地探访吗?如果是,选择去某些书店而不去另一些书店的标准是什么,以及这其中是否有您所秉持的某些个人化的标准?

绿茶:当然有我的标准。我喜欢逛当地独有的独立书店,二手书店和古籍书店,因为这些书店,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有些有一定主题,有地方文史资料等等,这些都是其他城市书店所不能替代的。比如,在老家温州乐清,有一家桃园书院古旧书店,这家书店有丰富的温州乡邦文献资料和书籍,再比如北京的正阳书局,他是一家北京主题的书店,有着丰富的北京文史资料和文献书籍。等等。我一般很少会去逛全国连锁的书店,这些书店大同小异,在很多城市都有,风格和气息都差不多,就没必要大老远跑着这个城市来逛啦。

左:前流书店 右:内山书店

绿茶/绘

RDV:在您探访过的所有书店中,让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家,为什么?

绿茶:可以说,每家书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但要说让我最难忘的,是台北牯岭街一家很有历史的旧书店——易林书局。不是因为这家书店书好,或是其他特点,而且,这家书店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卷帘门拉上去,整个门脸被书结结实实的堵着,根本没有进去的可能,而且书非常脏且潮湿,像是下雨天被泡了很久一样。这家书店可贵之处在于,就是这样一家根本不理会读者的书店,在牯岭街上已经开了几十年。

RDV:有哪位书店主人是让您特别印象深刻的吗?能否分享一下他/她的故事?

绿茶:说到印象最深的店主,还是上面这家台北易林书局的店主。老先生脾气很怪,我问他:“书堵成这样,我想进去书店怎么办呢?”老先生很不耐烦,“你看就是了,管怎么进去。看到什么就拿,看不到拉到。”没辙,就慢慢淘吧。后来,在脏兮兮的书堆中,好不容易找出两本稍稍品相好点的,一本林太乙的小说,一本隐地的散文。老先生看我买书了,态度稍稍有所缓和,再跟他聊天,才能有一句没一句回话,但还是爱答不理的样子。不时嘟囔着:“你们陆客就是麻烦,老爱问东问西的。我在这儿开了几十年了,一直就这样。”

RDV:还想听您讲一讲您与书店里的书之间的故事。您在探访书店的过程中,都淘到过哪些好书和“宝贝”,可否与我们分享最令您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绿茶:逛书店,贵在淘的过程。有收获固然开心,没收获也无所谓,毕竟享受了美好的淘的过程。这么多年淘书过来,让人心水的“宝贝”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不然,就没有动力一直这么淘下去。淘的乐趣主要来自旧书店和古籍书店,新书店很少有这样的乐趣,不管选书如何精良,各家书店的选品很难有大的区别。所以,我始终热衷在旧书店、书摊里钻来钻去。还有一种乐趣。在很多旧书中,有一些纸条,明信片或原书主人随手记录的东西,也是让人开心的收获,看到这样的书,往往也会毫不犹豫买下来。这就是人与书的相遇。我还特别注意淘各种素描本,有些素描本有原主人的速写,就更珍贵了。我这些年也画画,所以,淘到这些素描本就很开心,有些还能拿来继续画画。

左:读易洞 右:老书虫

绿茶/绘

Part 2

我眼中的书店业

RDV:您不仅游走国内的书店,京都、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等海外的书店也有探访。如果将这些国内外的书店进行一番对比,您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哪些有趣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吗?这些异同的背后,是否透露着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书店文化或文化态度?

绿茶:中外书店的确有着很大的不同,这跟各地的书店文化、阅读文化不同相关。比如荷兰,这是一个很重视阅读、提倡书店多样性的国度,城市里,书店像咖啡馆一样多,几乎每条街走着走着就会意外发现书店,那种惊喜实在太美妙了。再比如日本,书店业都有着很深的积淀和历史,那些泛黄的书籍,那么整洁那么纯香。还有各种古本祭,让书店文化在城市里成为人们重要的节日。甚至在僧人引导下,书店主人和书友们端坐佛像前,念经,转动念珠,为古书祈祷。这种对书籍、对文化的尊重,是日本书店业之福,也是读者之福。

RDV:您从1990年代就进入了书店这个行当。近30年来,您作为曾经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对国内的书店业发生过的起起伏伏有哪些感怀?

绿茶:我只是一名读者,爱书人,不算是书店业者。更不算是亲历者、见证人。但这二三十年中国民营书店发展,可谓一部生动的阅读变迁史,从第一代民营书店,偏重人文学术,那时候,书店的好坏就在于书的好坏。当时,万圣书园在一个小小的胡同里,店面也很小,但因其选书的品质,依然为业界所称道。再比如风入松书店,以其十几万品种的学术图书,成为闻名遐迩的学术书店代表。当时我正好在这家书店做店员,算是见证了几年那个年代的书店生态和人们的阅读气质。像《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国思想史》这样的学术著作,每天如流水般哗哗卖,频频补货。那个年代的读书人,对阅读真有一种饥渴感。

万圣书园 绿茶/绘

风入松书店 绿茶/绘

到了新世纪,书店的形态越来越多样,各种不同的业态也进入书店,如咖啡、文创、餐饮以及其他商品,书店也陆续进入商城,和其他商品同台竞争,这就要求书店业有更多体验的可能性。一种业态不断升级,起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和其他业态比起来,书店业的变化相对会缓慢一些,毕竟图书是蕴藏文化的载体,它需要人们赋予更多耐心,而不单单是一种消费品。

Part 3

不能没有书店

RDV:为什么给您的新书取名叫“如果没有书店”?

绿茶:本来想叫《幸好还有书店》,但在后记里写下第一句:“如果没有书店,就没有这本书……”当时就决定,这本书应该叫“如果没有书店”。这是一个可以有无限后缀的词,“如果没有书店,城市里将少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如果没有书店,我的童年将了无生趣……”“如果没有书店……”其他读者在读我这本书时,心中有他对于“如果没有书店”的想象,这样,这本书就和读者形成了链接。

如果没有书店 绿茶/绘

RDV:您在《如果没有书店》中提到,“如果没有书店,就没有人与书的相遇”。在您看来,在书店中,人与书是怎样发生相遇的,以及,可能发生哪些相遇?

绿茶:这本书是理想国出品的,理想国的slogan是“为了人与书的相遇”,当我把这句漂亮的slogan拿来做后缀时,就有了这句我很喜欢的话“如果没有书店,就没有人与书的相遇”。书店是人书相遇的最理想场景,人们从书架上把一本本书取下,翻开,就构成了人与书的缘分,而书店,为这样美妙的动作提供最舒适的环境。当年我在书店做小店员时,每天就是把一本本书取下,再整理好摆在不同的书架,这个看似枯燥乏味的劳作,让我和书发生了影响我一生的相遇,这就是我对这句话很深刻的感受。

SKP非洲小札 绿茶/绘

RDV:最后,您推荐哪些朋友阅读《如果没有书店》这本书,以及,您最希望读者朋友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

绿茶:我无法预设我的读者,但我想,爱书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趣向。我希望,读了我这本书的书友,能对书店多一份热爱和信心,并且更多的自己或带朋友来逛书店,小坐也好,淘书也好,一次次与书相遇,相信每个人都会因为这样的相遇而爱上书,爱上书店。有更多朋友爱书,我们就能更频繁地在书店相遇。也会让我们的书店显得更加热闹,更温暖。

我会一直走下去,画下去,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画更多中国以及世界的书店,让这些美好可以流传,可以影响更多人。

作者: 绿茶
出版社: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