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公有制养马失败:不是因为缺地、缺技术,而是统治者的过错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意义是非凡的。只有拥有精良的骑兵,才能在战争中提高胜算。但是拥有骁勇骑兵的前提是首先要有上好的马匹,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对马政也极为重视,一直都把马政归在军政当中。但即便如此重视,由于缺少良好的牧场,也缺乏精湛的饲养技术,中原王朝的马匹很难自给自足,从宋朝的监牧制度中可见一斑。

宋初的统治者对马政十分上心,在北宋建立之初马政建设就十分完善。从管理机构来说,中央设有群牧司、太仆寺、驾部等机构对马政进行管理。群牧司是北宋马政监牧事务的管理机构,源于隋唐时期的典牧署。“掌国马,以待军国之用”。其主负责马匹的饲养、繁殖和医治等事务。群牧司长官一般都由枢密院重臣担任,由此可以看出管理军马的群牧司应属于军事机构。群牧司长官每年都会巡视各州坊监的国马的孳育情况,体现了北宋政府对监牧制度的重视。太仆寺也掌管北宋的监牧政务,其主要职责是饲养京师及诸坊监的牧马、记录马匹数量、治疗病马、掌管皇亲贵戚的车乘供应和祭祀所用的牲畜。宋徽宗崇宁二年,太仆寺的部分权力被分给了驾部。驾部属于尚书省兵部,掌管事务与群牧司相同,但比群牧司多了边境买马及官员赏罚等职责。原本其职能较小,到了宋徽宗崇宁二年时,为了平衡太仆寺与其它各司的权力,徽宗下诏:“太仆寺依旧制不管理外监事务,由驾部进行管理。”但架部的权力还是要比群牧司和太仆寺小的多。

除此之外,宋朝统治者还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诸州的牧监是最基层的马政机构,由知州、通判共同掌管。监牧事务的业绩是他们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除每三年任命一次马政机构的官员外,还会派遣中央官员巡查地方诸州牧监,而且这些官员直接隶属于枢密院管辖。诸州牧监的内部职责分明,监牧使勾、副监监主薄、提举、指挥使、副使、员僚、兽医等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监牧事务。

与此同时,宋朝政府还设立了一系列完备的管理条例,来规范马政的管理。例如在马匹饲养方面,宋太宗曾让专业的马匹饲养人员制定了合理的饲养方法颁于诸军,提醒他们在不同季节喂养马匹时要注意的问题,以此减少马匹生病或死亡的情况。在马匹的繁殖方面,马匹的生育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负责马匹生育的官员可以有赏,但达不到百分之四十的则会给予处罚。在病马管理方面,除了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专职兽医负责病马的治疗和防疫外,还制定颁布了官员赏罚的法令。死亡率在十分之三以下的给予赏钱,十分之八以上就要获罪受罚。

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相关令规,宋朝公有养马制度对马匹的管理可以说是事无巨细。所以,在宋仁宗之前,官方饲养的马匹数量足、质量佳。真宗时全国上下军所养的马匹共有二十多万匹,而马匹的增加更有利于宋朝国防军事力量的巩固。但到宋仁宗时国家拥有的马匹数量已减少到十余万匹。在此等情况下,国家为了获得充足的战马,只能颁布政令,鼓励民间养马和与游牧民族政权以茶易马。

为何到了宋仁宗时期,宋朝的马政竟然衰落至此?真的是因为缺少牧地和饲养技术造吗?其实不然,北宋监牧制度的衰落与统治者的不合理统治有重要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统治者对法令朝令夕改,使中央牧监制度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在北宋一朝,曾三次废除中央牧监制度,以后通过改革又予以恢复。但牧监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小,最终牧监不复存在。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战事相对减少。此时宋真宗认为监牧制度花费过大,于是宣布废除一些牧监,东平监就在废除之列

之后东平监又在明道元年得到恢复。后来王安石推行保马法,将牧地租给农户,让他们来饲养马匹。这一措施暂时解决了战马缺乏的问题,所以统治者认为不再需要牧监,便又以花费为由废除了东平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监牧制度在宋朝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要想在废除之后重新在监牧养马又要大动干戈,牧监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小,可用的军马自然也就越来越少。

二 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造成朝廷“三冗局面”。

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实行一官多职制度使其权力相互牵制。这样就需要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等途径,选拔大量的官员。宋朝的恩荫明目最为繁多,甚至宗室中的年幼稚子都可受荫做官,因此官僚机构日益庞大,造成冗官的局面。冗兵现象更为严重,有数据表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北宋的军队增加了六倍。既然官员与军队数量增加,所需俸禄开支和军费开支自然也会激增。

而且在宋朝,中级以上官员待遇十分丰厚,宰相的正俸禄每月铜钱三百贯,年禄米一千两百石。除了官员和军队的巨额开支外,统治者挥霍浪费大兴土木,增加皇室开支。宋真宗景德年间,岁支六百万缗,可到了宋仁宗皇佑年间岁支达到了一千两百万缗,足足翻了一倍。从庆历年间开始宋朝每年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王安石对当时的财政状况有着生动描述:“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皇帝为了一己之私,造成朝廷“三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加重了宋朝的财政危机,监牧制度的运行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在此种情况下,宋朝的统治者没有意识到要裁减官员,也没有认识到要节省开支,只是片面的看到监牧制度的巨额花费。于是宋仁宗时期,开始罢废监牧,以此来减轻财政困难,这直接导致监牧制度走向衰亡,也宣告着公有养马政策的失败。

三 皇帝为防官员专权,官职调动过于频繁。

监牧制度在人事任用上也存在许多问题。地方监牧机构的官员每三年就要变动一次,逐渐形成了“官非其人,且不久任,无以成效”的局面。马政事务精细琐碎,而且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马匹生活习性又有所不同。以前的官员可能刚刚对此地的监牧事务得心应手,却很快就要被调往别处。新调任的官员对此处马政并不熟悉,想要妥善处理还要花费不少时日。等到已经能把事情处理的从善如流的时候,可能又要被调走。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调任,使得监牧事务很难有具备工作经验的官员来管理,想提高养马效果,自然十分困难。

官员的频频调动也会导致差役与长官之间的磨合期较长,不利于工作之间的配合。还有的官员把经常性的工作调动看作是其仕途的跳板,只做表面功夫敷衍上级检查,根本无心管理马政,等三年一到,升为高官。这样一来,监牧制度在人事任用制度上出现的种种弊端,导致饲马效果不佳,之后逐渐被废弃。

四 统治者为增加税收,纵容农牧争地。

宋代人口数量激增,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的第一个峰值时期,在元祐年间宋朝每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保持在千分之六点四左右。人口的增加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土地进行供养,于是便出现了农牧争地的现象。《宋史》记载:“熙宁二年,诏括河南北监牧司总牧地。旧籍六万八千顷,而今籍五万五千,余数皆隐于民。”此则材料表明,大量的牧地被农田所隐占,农田侵占牧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之北宋时期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增加税收,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对百姓进行搜刮。如果农田有所增加,则就意味着有能收取更多的税收。与耗资巨大的监牧相比来说,耕种农田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牧马的收益。所以,统治者处于缓解财政危机的目的,改监牧马地为农田,将监牧土地租给农民种植农作物然后向百姓收取租金。牧监土地逐渐都被垦田所占领,导致监牧规模逐渐缩小,直至废除。

公有制养马失败后,北宋政府开始鼓励民间私人养马,但这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把国家的马交给百姓饲养,且需要百姓自己承担饲养马匹的成本和马匹病死的风险,百姓当然有苦难言。加之百姓养马技术并不精湛,饲养出来马匹也未曾经过正规训练,在战场之上根本不能够当成军马使用。而且在战争时期,国家想把在农户家里的马匹集中调动起来也也十分困难。所以民间养马并不能够替代官府养马。北宋公有制养马的失败其实也表明了其北宋军事力量的疲软。之后面对辽金元侵略的节节败退,也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

正是因为宋朝中期的统治者对监牧制度的朝令夕改以及其财政赤字的压力,才导致了监牧制度的中断。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通过了解北宋公有养马制度失败的原因,对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