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自驱型成长(二)
这章一开头就讲了两个故事,亚当是一个15岁的高二学生,上公立学校,哥哥被枪杀,他的情况很糟糕,这是我们都可以理解的。第二个故事就不那么好理解了,同样15岁的萨拉住在豪宅里,在豪华私立学校上学,她的父母希望她争取全国绩优奖学金,简而言之就是家庭条件非常好的学霸,但是她的睡眠质量也很糟糕,还频发头疼。
也就是说这两个孩子都处在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而他们的压力都很大,慢性压力对大脑会造成严重的破坏,而对于年轻的大脑尤为如此,压力诱发疾病的概率非常大。如今年轻人,不管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都越来越容易出现焦虑症、饮食功能失调、抑郁症、酗酒、甚至一些自伤行为。和我们通常感觉到的情况不同,调查显示,在既富足又竞争激烈的青少年群体中,心理问题尤其高发。其实这也就是对标我们中国现在所谓的鸡娃中产家庭。
而控制感就是应对压力的解药。所谓的压力,都来自我们未知的、嫌弃的和惧怕的事物。有学者把压力缩写成了NUTS(坚果)这个词,分别代表了:
novelty(新奇)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unpredictability(不可预知)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的事。
threat to the ego(对自我的威胁)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sense of control(控制感)你感到几乎根本不能驾驭局势。
对于人类的幸福来说,自主权可能是最重要的元素了。我们每个人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两岁大的孩子会说,我自己来!四岁的孩子会说,凭什么要听你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个孩子,他必须坐在自己没法选择的班级里,必须听被随机分配来的老师授课,还要和恰好被分配进同一个班的孩子相处;他们要整齐排队、服从安排、有序就餐。
我们怎么评判自己的孩子?不是通过他们付诸实践的努力程度,也不是通过他们进步和提升的幅度,而仅仅是通过上周六碰到的别人家的孩子跟他的比较。
很多孩子会对此颇感无力,实际上,他们的生活他们说了并不算,我们说了才算,随之而来的沮丧和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们,并且会影响到亲子关系。
怎么解决呢?就是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感。
这一点其实也和我们的终极目标一致。我们其实并不是要迫使孩子走上我们为之定下的道路,而是要帮助他们成长,进而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孩子终究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在之后的人生中,凭借一己之力修正这条路的方向。
刚才说的是压力的坏处,但孩子并不是就应该被保护得密不透风,规避掉所有的压力体验。当孩子长期被屏蔽在压力之外,接触不到导致焦虑的情境时,他们遇到焦虑就会更加严重。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怎么才能成功地应对压力,也就是培养出较高的的压力耐受性。韧性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如果一个孩子能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感知到自己处于一个可以掌控的状态,那么有朝一日,就算处于不可控的状态之中,他的大脑也能更好地处理这些压力。实际上,他已经获得了应对压力的免疫力。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将压力归为以下三类:
正向压力能促进儿童(还有成年人)的成长,让他们更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
可承受压力如果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
毒性压力被定义为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地激活。毒性压力要么非常严重,比如目睹了严重的侵害事件,要么是慢性的,比如日复一日地经历某种压力情景。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多地运用正向压力和可承受压力,而尽量规避毒性压力呢?理论上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很棘手。
首先,孩子身边需要有一个能提供支持的成年人;其次,孩子需要时间从压力中恢复过来;最后,孩子还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
在培养和维持健康的控制感方面,有四个主要的大脑系统与之相关,分别是:执行控制系统、压力反应系统、动机系统和静息状态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就好像大脑里的领航员,主要受前额皮质影响,前额皮质需要多巴胺和去甲肾线上素组合得恰到好处才能高效运转。压力一来,前额皮质就难以发挥功能,大脑就不能高效地进行学习和思考,你就更有可能冲动行事或者做出愚蠢的决定。
压力反应系统被比喻成斗狮战士,这是一种更原始的本能反应。当斗狮战士统领全局的时候,你也许能在狮子出没的大草原上拥有更机敏的本能表现,可是在英语课堂上就未必了。
动机系统就像拉拉队长,是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多巴胺,进而会引发“心流”体验。多巴胺是驱动力的关键。当你处于慢性压力中,多巴胺的水平就会逐渐下降,动力也就随之流失了。
静息状态系统是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会激活,健康的默认网络模式可以帮助大脑恢复活力,并将信息存储在能永久保留的位置,更深刻地看待事物,处理复杂的思绪,还能促使我们发挥真正的创造性。
对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里充斥着激素,这些激素会弱化大脑的高级功能,也会遏制孩子的情绪反应。在压力的影响下,负责记忆、推理、注意、判断和情绪控制的脑区会遭到抑制并承受永久性损伤。
一个全情投入、尽己所能的大脑,与一个在毒性压力的影响下高速运转的大脑相比,看上去截然不同。如果你不给自己的大脑和身体恢复的机会,慢性压力就会转化为焦虑。
慢性压力会让人产生茫然无助的感觉,还会导致一系列行为问题,比如睡眠障碍、暴饮暴食、办事拖延等等。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被压力影响。长期的疲劳感与紧张感,就是焦虑与抑郁的配方。
这本书在每一章最后,都会有一个“今晚怎么做”,指导家长采取具体行动:
把你孩子能支配的事情列成清单
问问孩子,有哪些事是他感觉自己能说了算,可现在不行的
制定计划时,多考虑一下你的措辞,给孩子选择机会
跟10岁以上的孩子聊聊压力的话题
如果你的孩子非常焦虑,请向医生求助
不要把孩子和轻微压力隔离开
测量一些相应的量表
以上是这本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下周二再来继续分享如何做一个顾问型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