崹参 百科

【出处】《秦岭药植志》

【拼音名】[tí][shēn]

【别名】崹人参,崹艼

【科属】参

【英译】Ginseng in the mountains

【注】崹:形容地势渐趋平缓。《文选·张协<七命>》:“既乃琼巘嶒崚,金岸崥崹”.李善注:“崥崹,渐平貌也”

崹参,因生长于中国秦岭山脉海拔1000-2000米较为平缓的山间林带而得名。性喜阴凉,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无法长期保留水分,温度高于32度叶片会灼伤,郁闭度0.7-0.8。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佳品多产于秦岭山脉,是古今中外都闻名遐迩的“参中帝王”。

形态特征

崹参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须根细长;根状茎(芦头)短,上有茎痕(芦碗)和芽苞;茎单生,直立,先端渐尖,边缘有细尖锯齿,上面沿中脉疏被刚毛。伞形花序顶生,花小;花菩钟形,具5齿;花瓣5,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花药球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1,柱头2裂。浆果状核果扁球形或肾形,成熟时鲜红色;种子2个,扁圆形,黄白色。

生长环境

崹参生长自秦岭山脉1000-2000米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秦岭山脉终南山、太白山等,而秦岭主梁高度在3000米以上,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南北动植物的交汇带。接近3000米的相对高差,使秦岭具备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也使秦岭的药植物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谱带。复杂多样的动植物生存环境造就了崹参天然生长的温床,同时秦岭地带也被称为我国中部的基因库。

鉴别方法

崹参的鉴别要看五形:体笨、肥大、芦碗大、芦碗稀疏、不紧密,都是一些不入流及普通参类。而特征表现为芦碗紧密相互生,圆膀圆芦枣核艼,紧皮细纹灵活体,须似皮条疏而清,珍珠点点缀须下,则是纯正血统的崹参。

作用功效

【大补元气】适于元气虚脱症,症见面色苍白、心悸不安、虚汗不止、四肢不温、脉微欲绝。

【补脾益肺】治疗脾肺气虚症。症见脾胃虚弱、食少便秘、倦怠无力、呕吐腹泻、舌淡脉缓、肺气不足、咳喘乏力、自汗脉虚、易感风寒。

【生津止液】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热伤气阴、身热烦渴、汗出体倦、脉大无力。

【安神增智】主治气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

【抗癌作用】科学家发现崹参对多种癌症均有抑制作用,崹参破坏癌细胞的有效性达99.9%,其抑制率达48%。

【补肾壮阳】崹参对于真阳衰少、肾气乏绝、阳道不举诸症尤有良效。具有温肾固阳、补气生精,益血健体的功效,对于阳痿尤其是麻痹型、早泄型患者食用可有效改善病情。

用法用量

炖服:将崹参切成2份厚片,放入瓷碗内加满水,封密碗口,放置于锅内蒸架上,蒸炖4-5个小时即可服用。

嚼食:以2-3片崹参含于口中细嚼,生津提神,干凉可口,此为最简单的服用之法。

磨粉:将崹参磨成细粉,每日吞服,用量视体质而定,一般每次服1-1.5克。

冲茶:将崹参切成薄片,放在碗内或杯中,用开水冲之,闷盖约五分钟后既可服用。以同样的方法重复冲服,直至没有参味为止。

泡酒:将整个崹参或切成薄片装入瓶内,用50-60度白酒浸泡,每日服之。

炖煮:不喜爱参之苦味者,亦可伴以瘦肉、鸡、鱼等烹炖,除滋补强身外,更美味可口。参之精华可被肉类吸收,显有崹参之甘香及肉类的香甜味,为高级保养佳肴。

配料:由崹参,枸杞、淫羊藿等几味中药材按一定量配伍而组成食材烹饪配料,是固肾扶阳、健髓益精、补气养血的理想佳品。

饮食禁忌

1.忌饮茶

2.忌用五金炊具

3.忌与鞣酸食物同食

4.忌萝卜和各种海味同食

各家论述

《秦岭药植志》:“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健体”。“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健体”

《秦岭草木志》:“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

《陕西中草药》:“治两性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吐血、嗽血、下血、血淋、 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本草新编》:“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阳中有阴,无毒。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非仅入脾、肺、心而不入肝、肾也。五脏之中,尤专入肺、入脾。其入心者十之八,入肝者十之五,入肾者十之三耳。”

《本草疏经》:“回阳气于垂绝,却邪虚于俄顷,其主治也,则补五脏。益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疏通则 一也,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邪气之所以久留不去者,无他,气虚则不能敌,故留连而不解,兹得补而真气充实,则邪不能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