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北宋文坛最著名的四位文学家,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其中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又是“唐宋八大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同样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这四位老兄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就不过多赘述,在仕途上的争斗,才是他们人生起伏的关键,不同的政见,造就了他们一生的相爱相杀,他们的命运也紧紧联系在一起。
四人中,年龄最大的是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司马光生于1019年,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苏轼生于公元1039年,苏轼在其中明显属于小老弟。
年纪最长,乐于提拔后进的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在四人中因为年纪最大,入仕最早,在四人出仕的同一时期,欧阳修的官职也最高,对三位后辈都多有提拔。
公元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结识了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二人成为好友,曾巩多次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获得了欧阳修的大加赞赏。1042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中第四名进士,走上仕途。
1051年,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多年,政绩斐然,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做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岁数大了,不能远行为由推辞,欧阳修于是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出任常州知州,使其有俸禄供养老人。
此后,王安石因为向仁宗皇帝上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变法的主张,虽然宋仁宗没有采纳王安石的主张,但是却非常认可王安石的才能,此举让王安石名声大振。
宋神宗即位后,于熙宁二年,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再度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变法,即为“王安石变法”。
虽然说欧阳修也是宋仁宗时期,推行“庆历新政”的改革派,而且“王安石变法”在很多方面与“庆历新政”有相同之处,但是在青苗法的推行上,遭到了欧阳修、韩琦等庆历改革派的强烈反对。
欧阳修也因此与王安石爆发矛盾,欧阳修于“王安石变法”全面推行的熙宁三年,离开京师,外任蔡州知州,次年辞官归隐,所以欧阳修于王安石的关系,由前辈对晚生的欣赏提拔,最终走向了政敌。
司马光与欧阳修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司马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是欧阳修的下级,而且二人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都喜欢研究历史,欧阳修主修《新唐书》《新五代史》,司马光编纂了《资治通鉴》都是名垂青史的历史著作。
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从“庆历新政”的贬谪大潮中复苏过来,回到朝中,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同一时期,司马光经过庞籍,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庞太师的推荐,任馆阁校勘,后来又任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二人在这一时期成为上下级的关系。
嘉祐三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成为开封府的代理长官,这一年,司马光成为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成为了欧阳修的副手。几年后,司马光又升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这个职位是欧阳修多年前的位置,两人在官场轨迹上多有相似之处。
宋神宗继位后,时任参知政事的欧阳修,向皇帝推荐司马光,于是司马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很快又升任御史中丞,在对待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于欧阳修一样,也是坚决反对“青苗法”的。
但是从后来司马光执政时期,将新法全部废除来看,司马光和欧阳修的政见也明显不同,所以两人的关系也更加地微妙和负责,有共同的爱好,也有共同的政敌,更像是盟友吧!
苏轼与欧阳修的关系相对较为单纯,苏轼中科举之后,因为父母的病逝,苏轼在宋仁宗、宋英宗时期的仕途,几乎为零,到了宋神宗时期,苏轼守丧期满,回朝为官时,欧阳修已经退出政坛,与苏轼没有什么交集。
欧阳修是苏轼进士考试的主考官,在欧阳修的主持之下,苏轼被录取为进士,但是欧阳修当时误把苏轼的试卷当成了学生曾巩的,没有将苏轼录取为第一名,录为第二名。
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非常赞赏,认为将来苏轼的文章必将独步天下,他们这种关系,后世称之为“座师与门生”的关系。
既是小老弟,又是受气包的苏轼,被王安石和司马光相继打压
四人之中,苏轼的地位相对比较尴尬,因为入仕最晚,又遇上了北宋历史上政局最为动荡的宋神宗和宋哲宗时期,苏轼的政见与欧阳修非常类似,比较支持改革的,但是对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表示反对,但是遇上非常小心眼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就悲剧了。
宋神宗熙宁三年,苏轼回朝任职时,王安石开始全国推行变法,苏轼因为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被王安石记恨,苏轼被迫出京任职,出任杭州通判。
整体来看,苏轼在王安石主政时期,虽然被赶出京城,但仕途还是平稳发展的,历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在元丰二年出任湖州知州。
此时苏轼的霉运开始了,两年前王安石再度被罢相,一年前王安石彻底辞官,对立志富强宋朝的神宗皇帝打击非常大,非常厌恶守旧派,决定采取强硬手段推行变法。
这时苏轼因为一封《湖州谢表》,受到新法派的攻击,又被查出在杭州等地任职期间,诋毁新法,原本宋神宗想要处死苏轼,在王安石的劝说下,苏轼得以保全性命,被贬到黄州任团练使。
宋哲宗继位后,因为皇帝年幼,由高太后主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再度被启用,司马光被任为宰相,苏轼也迎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很快就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曾经欧阳修录取他时的职位。
旧党执政后,完全废除新法,这让苏轼十分不满,认为司马光等人与曾经的“王党”是一丘之貉,于是苏轼上书劝谏,因此得罪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势力,在京城难以立足,因此请求外任。
所以说,苏轼不仅仅是四人中的小老弟,还是其中的受气包,因为政见不合,既得罪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势力,又得罪了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势力,先后被执政势力打压。
王安石与司马光,一对至交,因为政见成为仇敌
早年间,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交往是非常友好的,颇有些志趣相投的意思,两人交往的频繁时期,是在嘉祐三年,司马光升任开封府推官,同年王安石调任度支判官,两人都在京城为官,又都有才名,成为至交好友。
此后在宋仁宗朝的末期,王安石和司马光还共事过一段时间,二人在同一时期,被任命修起居注,两人联手共事一段时间后,先后被提拔为知制诰,王安石接受了任命,司马光拒绝了这一任命,同样地司马光担任馆阁之职多年,王安石曾先后两次拒绝馆阁之职,这也代表了二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两人的关系破裂,与欧阳修一样,都是因为宋神宗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与欧阳修支持改革,主要反对青苗法不同,司马光对新法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曾因为变法,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陈述实施新法的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王安石则回信对司马光的指责进行一一反驳,声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士大夫不能因循守旧,唯有变法图强,才能重振宋朝的威信。
为了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宋神宗想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再提废除新法的建议,宋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因此辞职离京,远离朝堂十五年之久,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主政时才回朝担任宰相,将王安石的变法全部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