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在推广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我们乡村小学近几年一直在课堂内外大力推广阅读,不光要求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而且也要求老师要大量的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给孩子们做好阅读的榜样、带好头,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日常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改变学生,让使学生和老师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

我们乡村小学的阅读推广虽然搞了好几年了,但是收效甚微,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了教师的休息和教学积极性。

学生一天在校的大量时间被上课占用了,中午本来是学生吃饭和午休的时间,我们乡村小学的孩子由于都是留守儿童,中午放学后,统一在学校餐厅吃午饭。学生吃完午饭后,一直到下午上课之前,还有将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也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考虑学生在校园内活动,基本上无人管理,学校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安全,要求老师把中午这一段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进行阅读。

每天吃完午饭,阅读就开始了,由高年级同学负责其它各班的阅读自主管理。学生在图书角选书进行自主阅读,效果还是不错,这应该是阅读的理想状态。但是,学校认为这种阅读方式太过自由,于是强行占用和牺牲教师的午休时间,让老师跟中午自习来管理学生,结果遭到老师的消极抵抗,最后不了了之。

中午,学生和教师都需要休息一下,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强制教师跟中午自习的这种做法,在全国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举措。小学生在校时间达到9小时,严重违反了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的法律规定。这种没有学习效率的疲劳战,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工作的热情。

由于整个中午的时间被阅读占用了,学生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其它文化课作业,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到底是孰轻孰重呢?

二、对学生的阅读管理太死板,缺乏灵活性。

今年开学后,又对学生采取了另一种阅读方法——室外阅读,把全校学生从高年级到低年级混合搭配,分成12个小组,在操场上进行分组阅读,每个组6个学生,专门由一个小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阅读,每周二、四进行。

由小组长选书,带领小组共读一本书。表面上看来很热闹,学生好像在读书,其实就像吃大锅饭一样,有的学生喜欢,有的学生不喜欢,有的学生在读,有的学生在听,有的在玩,还有的不知在干什么呢!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才是最好的书。

三、强迫教师阅读指定的书籍

我们乡村学校还有一种怪现象,虽然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比较少,但是老师们的课头很多,连续几节课下来,已疲惫不堪。除了改作业,看课本和教参书外,老师们主动去读书学习的不多。

学校就强制性的指定让老师共读某一本书,而且一周要举行一次读书会,让老师交流读书的心得和体会。要求学生读书,老师更应该去读书,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求教师读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要求读的书,不是自己喜欢的,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和专业成长帮助不大,也不是自己最迫切和最需要读的书。被迫老师们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压力和精神负担,读书的愉悦性荡然无存,读书这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的成长。

四、急功近利,为读书而读书,为阅读而阅读,读书成了完任务,成了形式主义。

古人读书求甚解,今人读书不求甚解,今人为读书而读书,目的性和功利性太强,读书和学习非常被动,是为教师和家长完任务。读了几本书,好像马上就能提高语言的表达和写作能力。读书就为了学知识,更为了考试,殊不知学习和阅读是一种长期不断的积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达成的。

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身体,读书长智慧。阅读的力量和作用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所以阅读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的消化和吸收的慢过程。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不是夺人耳目让人看,更不是作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习和阅读只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突变,所以阅读只有沉下心来,才能静待花开,苦尽甜来,收获阅读的喜悦。

大量的阅读可以看到更好的自己,通过阅读,可以让人站的更好,看的更远。只有自由主动的去阅读,爱上阅读,让生活因阅读而精彩,让学习成为一种责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用高品质的阅读改变自己,改变乡村的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