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图库】高中地理高清直观图 教材配图(珍藏)

讲地又讲理

地理,是一门讲地又讲理的科学。因其讲地,给我们体味时空的存在;因其讲理,给我们带来了理性的快乐。爱生活、爱学习、爱地理,让我们一起享受到地理的愉悦。喜欢地理的小伙伴们,让我们嗨起来吧~~~真诚相待,带着自己的阳光,在路上~~~
46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立体锋面
锋面就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交界面,或者叫做过渡带。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也简称为锋。锋面的长度与气团的水平距离大致相当,由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宽度比气团小得多,只有几十公里,最宽的也不过几百公里。垂直高度与气团相当,几公里到十几公里。锋面也有冷暖、移动、静止之分。
山脉隆起对气流影响
福建地势
福建
河流地貌,侵蚀堆积
浙江地势
青藏高原隆起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空间特征(3000m临界高度):
1)面积大:东西3000 km,南北1 500 km,占中国陆地面积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
2)高度大:平均4500 m,占对流层高度1/3
3)中低纬度:25°N~40°N,处在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的过渡区,青藏高原3000m的海拔高度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尤其对中国产生影响。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
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
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2)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受青藏高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3)屏障作用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较差小。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3.青藏高原的的热力作用
高原季风: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 000~4 000 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4.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1)东部季风区形成与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高原隆升的3个主要阶段:距今10~9 Ma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3.6~2.6 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6 Ma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2)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向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剧了干旱化。
3)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
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
4)青藏高原区寒旱化
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过程
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2001年之前一直将其作为喀斯特漏斗的特例,2001年我国学者正式提议将这种喀斯特地貌命名为“天坑”。
- 自然地理基础教材配图 -
星轨是长时间曝光的图片中,由恒星产生的持续移动轨道。换句话说,摄像机并未追踪夜空中恒星的移动,恰恰相反,摄像机位置保持不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恒星本身发生了移动。由此产生的图片显示了恒星在夜之苍穹下的移动轨迹。
冬至日,北纬40度的昼长为9时9分,最好记住哟
有一个的高考试题中会用到的。

END

下载本文档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或小红圈即可

服务微信号请加:17737786706

高考地理【知识星球】

海宁中学地理组(小红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