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映死,是什么感受?

本文首发于电影界网站

本文字数:1284

阅读时间:4分钟

点映 ,对于有些影片来说,就是“彼之良药,汝之砒霜”。

早就拍好,准备上映的影片,点映之后,有的是见光死,有的是趁胜追击。

今年点映后,口碑引爆的有两部影片——《战狼2》和《芳华》,这两部电影点映上座率就很高,票房都破2000多万,点映加深了最初观众对这两部影片的好印象。

而同样也是点映的《奇门遁甲》、《兄弟,别闹!》、《绝世高手》、《十万个冷笑话2》却败在点映上。尽管有些电影点映票房很高,但越是点映票房高,坏口碑传的越远,正式上映后反而流失了不少观众。

《奇门遁甲》剧照

点映已经成为电影宣发中的重要武器。有时一点成神,有时一点就完蛋,其中差别,主要是口碑的酝酿。

如果内容经得起评价,点映对影片口碑有推波助澜作用,反之就是过早暴露缺点,加速票房崩盘。

正在上映的《芳华》、《奇门遁甲》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芳华》点映后,各大电影评分网站都是保持在7.5之上,淘票票、猫眼更是达到9分,显然普通观众是认可这部影片的。

而《奇门遁甲》点映之后,评分很低,淘票票仅有5分多。《奇门遁甲》,让人想起了当年《小时代》、《九层妖塔》的点映。

都是大规模点映,提高影片热度,但是口碑急剧下降,失去对影片口碑的掌控,一线城市观众随即就没有了观看兴趣。

今年暑期档上映的《绝世高手》同样也是,前期大规模点映口碑不好,影响了正式上映观众对它的期待值。

有时候口碑不佳的影片,如果让影片捂一捂,直到最后一刻才揭开真面目,反而能在上映当天较高的排片率加持下抢占更多票房,让票房能再多飞一会。

而在有竞争对手,尤其是同档期影片口碑不俗的情况下,点映真的不是上上策。看看最近上映的《妖猫传》和《机器之血》上映前就规避了电影,捂得严严实实。

电影《妖猫传》剧照

点映到底能不能抢占有利市场?这有待观察。但是就一些很少有宣发动静的影片,能够逆袭,凭借只是口碑,而不是档期、点映、炒作。

截止发稿《寻梦环游记》内陆票房累计10.41亿

例如《天才枪手》、《看不见的客人》、《寻梦环游记》,它们即使没有话题热度,或者刚上映时排片不高,随后也能通过口碑发酵逆袭。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率先使用点映,提前在深圳举行了为期7天的电影。不过,那时《英雄》是为了取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资格而举行点映,随后很多影片都采取点映。

点映口碑决定票房,但是点映票房却不能预测最终票房。

一般,有的影片为了增加宣传力度,扩大受众范围,会举行大规模点映,这样点映票房就很高。如果从点映票房判断影片票房,当然会不准。

暑期档《神偷奶爸3》就举行了小范围点映,票房只有263万票房,但上座率很高,而《绝世高手》点映规模很大,票房破4000万,但是上座率并不高,最后自然是《神偷奶爸》口碑更容易发酵起来。这就是一个真粉和10个假粉的区别。

当然也有大规模点映之后,票房也很高的案例。2014年宁浩的《心花怒放》上映,经过三轮点映,最后票房11.6亿元。三轮点映,影片口碑好,迅速成为当时热点。

提前看电影的一般都是真粉丝,这种观众群体数量并不多、提前点映,可以预先知道观众反应,能够及时调整宣传重点,为正式上映打好宣传仗。但是,很多影片盲目点映,只看重估摸,不重视粉丝心声,有时候多以送券、送票方式吸引观众参加点映,这样影片就存在口碑风险。

点映,不是万能的,不是说举行了点映,就能比别的影片先收割票房。见光死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好电影不怕来的晚。一般来说,对影片质量有信心的电影,适当举行点映,获得更多的排片空间,进而收获更多的票房,也是常有的事。因为点映场和预售票对于影片排片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提前感知观众的需求。而那些质量一般的影片,选择点映策略,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当然烂片选择点映,必然是死路一条。

题图均来自相关电影资料与网络截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