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蛇岛有两万条毒蛇,如果放一对蜜獾进去,能吃光岛上的蛇吗?

在我国沿海地区,有许多美丽的岛屿,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不过在我国渤海湾的海面上,却有一个特殊的岛,它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蛇岛

作为世界上毒蛇分布最为密集的岛屿之一,大连的蛇岛上盘踞着数量众多的毒蛇。

Tips:蛇岛是我国著名的奇岛之一,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鲍鱼壳状,共有七条山梁八条沟。岛上坡陡沟深,土层深厚,结构疏松,天然岩缝和岩洞较多,成为蝮蛇栖身的良好环境。为了安全,登岛必须有组织地进行。

在这远离大陆的小岛,为何盘踞着众多的毒蛇,它们又究竟以何种食物为来源,如果未来要加以控制的话,又有何种动物能够对他们产生威胁呢?

大连蛇岛的地理位置

大连蛇岛,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北部的渤海中,距离陆地7公里左右。整座岛的长度大约是1500米,宽度大概是800米,它的总面积是1.2平方公里。

大连蛇岛是世界上惟一一座生存单一品种黑眉蝮蛇的岛屿,在只有0.73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岛上生存着近二万条剧毒蛇

蛇岛的卫星图

作为一座远离大陆的小岛,蛇岛除了远离大陆受到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较少之外,它的形成与它自身独特的地质构造也分不开。

数亿年之前,由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使得原本处于大陆上的蛇岛受到地震的影响脱离出来,逐渐远离大陆形成了一种小岛。

Tips: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后,位置较低的大洋板块将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在地壳深处重熔消亡。在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以下的过程中,大陆板块受到抬升,如果使原本在海面以下的大陆架部分抬升,最后断断续续地露出海面,就形成了岛弧。如: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千岛群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岛上的大型哺乳类动物逐渐消失,转而取代的是岛上的各类爬行动物繁衍的颇为旺盛。

由于蛇岛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全年气候较为温暖,雨水较为充足,岛上的植被也较为茂密。

物种的优胜劣汰

由于远离大陆,使得蛇岛的蛇避免了天敌的影响,它们的数量不断地增长。

蛇岛上生存着一种叫做黑眉蝮蛇的蛇类。总体数量高达两万条,因此大连蛇岛上的蛇类也是世界上蛇类聚集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Tips:蛇岛蝮是中国著名的毒蛇之一,其分布地“蛇岛”因盛产蛇岛蝮而得名。蛇岛蝮属树栖性蛇类,主要进食鸟类及鼠类等啮齿目动物,相当依赖水源。蛇岛蝮体色多以银色、灰色为基调,配合浅黑色的幼条体纹,头部双眼位置有黑色纹带,此类蛇被称为“黑眉蝮蛇”。

由于蛇岛独特的环境,使得当地的蛇类不只有冬眠,还有夏眠,这一现象在世界上也是独一份的。

大连蛇岛上的蛇是怎么来的

大连蛇岛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时当地政府本计划在大连蛇岛上修建一个灯塔用于通航,但当人员登上岸之后,却发现在蛇岛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蛇,使得登岛的人员不得不仓皇撤离,大连蛇岛最终也被正式出现在人们的眼中。

大连蛇岛上的蛇主要分布在岛的东南部的几条山沟里面。目前岛上的蛇类来源,有两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第一种是早在数亿年之前,岛上的蛇类就一直生活在这里。当时的蛇岛由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的变化,逐渐地远离大陆形成小岛。因此这些蛇类也随着蛇岛的漂移,而逐渐被带离了大陆,在岛上繁衍生息。

天敌的减少,使得这群蛇类的繁衍数量不断地扩大,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Tips:那场造山运动,使渤海地区下陷,最后形成渤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被海水隔开了。蛇岛也是在那场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它的四周,如今还能看出断裂的痕迹。蝮蛇是一种忍耐力极其强大的爬行动物,很长时间不吃食物都不会死亡。经过漫长的岁月,几乎所有的动物都灭绝了,只有蝮蛇生存下来了。

第二种是外来蛇类的逐渐进入,由于邻近蛇岛的大陆沿岸气候较为湿润,植被茂盛。因此在这些植被死亡之后,一些蛇类随着死亡的树木,根据洋流的影响逐渐被带到了蛇岛上,并在蛇岛上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亚洲蝮蛇的进化史以及地域分布

岛上有着数量众多的一种爬行类动物——黑眉蝮蛇。它是西伯利亚蝮蛇的一种,属爬行纲蝮蛇科(响尾蛇科),平均长度为60到70厘米,最大可达94厘米。

作为蝮蛇科的一种,黑眉蝮蛇主要以神经性毒素为攻击手段。在捕猎当中,它们通常会利用头部两颗尖牙在短时间内注入大量的神经性毒液,使得猎物因心脏衰竭而死。

由于天敌的减少,使得岛上的黑眉蝮蛇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环境的不断演变,蛇岛上黑眉蝮蛇的毒性相对于陆地上的蝮蛇来说,还要更加的强烈。

蛇岛上的食物来源

由于大连蛇岛远离大陆,因此它也成为了来往的各种鸟类的驻足点和繁衍的地方。蛇岛的植被茂密,昆虫数量繁多,为鸟类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使得这些鸟类很多都会在此栖息繁衍。

殊不知这也为蛇岛上的蛇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Tips:春秋两季,是蝮蛇的采食季节,大量迁徙鸟类成为蛇类捕杀的猎物。蛇岛是候鸟的必经之地。蛇岛上充满了生机,植被繁密,到处是昆虫,鸟类在这歇息进食补充能量。这也给蝮蛇提供了一年当中仅有的捕食机会。

在捕猎的过程当中,黑眉蝮蛇往往凭借其特殊的皮肤隐藏在岩石上或挂在树上,或隐蔽在草丛里,静静地等待候鸟的到来。

蛇头两侧的“热测位器”——颊窝锁定猎物。颊窝状如漏斗,是一个灵敏度极高的热测位器,能察觉摄氏0.001度的温度变化。

在锁定目标后迅速地将鸟类缠绕起来,并在鸟类的身上注入神经性毒液,使得鸟类在短时间内死亡。

一只黑眉蝮蛇一年之内除开冬眠和夏眠的时间外,真正能捕猎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只需要进食几次,就可以满足一年中的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大连蛇岛环境的优良和食物,岛上的蛇类数量庞大且一直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当中,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蝮蛇捕食小鸟

那么作为蛇类的天敌,假如放两只蜜獾进入蛇岛当中,又是否能够消灭这些数量庞大的蛇类呢?

天不怕,地不怕的蜜獾

“蜜獾”一直有着非洲平头哥的称号,这种哺乳类动物外形上呈现出黑白两种颜色。其背部和头部为白色,腹部和颈部为黑色。

除了蜜獾奇特的造型之外,它的食物来源也是十分广泛的。最为著名的就是它对毒蛇的捕猎,一只成年蜜獾吃掉一条长1.7米的毒蛇,只需要一刻钟的时间就能够搞定。就像是人类吃辣条一样,非常的简单。

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对毒蛇的免疫能力和恢复能力,即使被毒蛇叮咬之后。体内的免疫系统也会迅速运转,使得蜜獾能够不受毒液的影响

当然作为蜜獾来说,它们最喜爱的食物还是蜂蜜。往往凭借着自身厚重的皮毛来避免蜜蜂的叮咬,直接闯入蜂窝的巢穴对里面的蜂蜜大快朵颐。

Tips:蜜獾最喜欢吃的是蜂蜜。它与黑喉响蜜鴷(Indicator indicator)结成了十分有趣的“伙伴”关系。响蜜鴷一见到蜜獾就会不停地鸣叫以吸引蜜獾的注意力,蜜獾循着响蜜鴷的叫声跟着它走,同时也发出一系列的回应声。因为响蜜鴷自己是破不开蜂窝的,所以蜜獾用其强壮有力的爪子扒开蜂窝吃蜜蜂幼虫和蛹,而响蜜鴷亦可分享一餐佳肴。

成年个体的蜜獾身长90多厘米、身高30多厘米,体重5-14公斤,目前平头哥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西亚和南亚等地区。

体型虽小,战斗力却极强

别看蜜獾的体型不大,只相当于一只中小型犬,大致和一只哈士奇或者金毛相同。蜜獾小小的体积却有着强大的攻击力,即使是面对着有着“非洲二哥”之称的鬣狗,蜜獾也是敢于亮剑的。

对于蜜獾,我们戏称它是:不是正在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蜜獾上打大象,下打狮子老虎,堪称打遍天下无敌手。曾经有传言:我国一家动物园也曾试图圈养蜜獾,然而由于它天性桀骜不驯的性格,天天打洞逃脱。最终只能放弃,由此可见蜜獾的强大攻击力和一根筋的性格。

以大连蛇岛上数量最多,毒性最强的黑眉蝮蛇为例:这种蛇类主要以神经性毒素来作为捕食猎物的重要手段。对于蜜獾而言,自身有众多的防御措施能够防御黑眉蝮蛇的攻击

首先蜜獾自身就有独特的免疫系统,能够对大多数神经性的蛇毒免疫

其次蜜獾的毛皮十分的厚重,使得蜜蜂都难以叮咬。因此对于蛇岛上的黑眉蝮蛇来说,毒牙能否穿透蜜獾厚重的皮毛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即使能够穿透,之后它们的毒液对蜜獾来说,也只是挠痒痒而已,最多只是睡一觉。

Tips:蜜獾对蛇毒有很强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对蛇毒有抵抗力的动物之一。蜜獾是肌肉型烟碱性乙酰胆碱受体有突变,进化出了不与神经毒结合的能力。眼镜蛇毒性最大的成分是a-神经毒。蜜獾野猪猬猫鼬的nAChR受体不与这种毒素结合。导致眼镜蛇毒性最大的成分失效。

由于大连的蛇岛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而蜜獾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大家可能会想:像蜜獾这种生活在热带的动物,能够适应大连蛇岛的这种生存环境吗?

在位于中亚地区的土库曼斯坦的部分地区都生存着一群蜜獾,当地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那么能在这种环境下都能生存,大连蛇岛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可以预见的:由于大连蛇岛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合蜜獾的生存,哪怕只是放两只蜜獾送到大连蛇岛,对于岛上的蛇类来说都会是灭顶之灾

凭藉着自身强大的攻击力和抗蛇毒能力,岛上的蛇类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被蜜獾消灭掉,同时蛇岛上的生物链也将会被蜜獾所彻底破坏。

在蛇岛上的蛇类在被蜜獾消灭之后,随之而来的蜜獾自身也将可能面临着生存危机和食物短缺的这些问题。蜜獾在食物短缺的时候,通常会对年幼的蜜獾进行下手

Tips:蜜獾性凶猛,生存力强;蜜獾同类有自残现象,尤其对幼崽,只有50%的幼崽能长到成年。

一旦在蛇岛上的蜜獾种群数量增加之后,在面临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它们也很可能会呈现出自相残杀的这一残酷的境地。在蛇岛上的蜜獾最终也有可能在消灭完蛇类之后迎来自身的灭亡。

生物链的自然发展

关于蜜獾和大连蛇岛的假设,也是印证了大自然生物链的自然法则。蛇岛上众多的蛇和各种鸟类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平衡的生态链,双方之间互相依赖互相生存。

大连蛇岛的研究人员在进行观察

一旦将蜜獾这种外来生物放到蛇岛上,那么将会使当地原本平衡的生物链面临彻底的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将会被彻底毁灭。

我们在观看纪录片时,经常可以看到非洲大陆上弱小的动物被凶猛的捕食者捕猎的场景,摄影师通常都在旁边记录着。很多人也会感到疑问,明明可以救这些动物一命,为什么他们却袖手旁观呢?

他们的做法也只是遵从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而已,一旦人类过度干涉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对于动物的生态只会起到破坏作用,百害而无一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