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笔记:清明踏青

四月五日(有时为六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一词有“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之意。每到清明,气清景明,山清水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万物明媚,春意正浓,是最适宜出行踏青的日子。
踏青又叫行青、探春、寻春、郊游。
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
踏青,盛兴于唐宋。踏青是最传统的赏心乐事。踏青乐事,历来被古今文人所咏颂。就连孔子也很推崇“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踏青生活。
唐朝大诗人杜甫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朝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朝王象春在《齐音》中就有《踏青》诗:“三月踏青下院来,春衫阔袖应时裁。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黄昏未得回。”踏青,可谓盛极一时。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踏青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既是踏青,当然少不了野炊之类。古人踏青时,还随身携带了各种美酒佳肴。踏青后,非常浪漫,人们一面观赏自然景色,一面手把美酒,沐浴春风,把酒高歌,开怀畅饮,更觉得心旷神怡。美景与美酒、佳肴相得益彰。倘若一时,不胜酒力,醉卧草丛,又可与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肌肤相亲,妙不可言。真可谓:花间一壶酒,赛过活神仙。
踏青这一习俗,历代相沿不衰。全国各地,皆有踏青的习俗。我的老家板浦,亦不例外。老家的文人其实也热衷于踏青。真的吗?真的。酒可以乱喝,肉可以乱吃。历史却不能胡扯。空口无凭,最妙的办法,寻觅资料来佐证一下。于是乎,我在我的书房里,翻箱倒柜,一阵折腾后,终于有了以下结果。
老家清朝著名文人许桂林有一首《城南》诗:“城南细路曲且长,微波渐活摇朝阳。天光倒印帧轻碧,玉梅浣影春云香。红桥只隔垂杨柳,低枝似指游人路。彩绳何处放空钟,宛转声中踏青去。”
姚祥麟姚老师在《板浦大天池》一文中,开门见山的写道:“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风和日暖,我与几位好友出城踏青,来到了板浦大天池······”
无独有偶,我也钟爱踏青,而我踏青的地点,巧了也是大天池。大天池位于东郊天池村。姚老师的《板浦大天池》一文,彻底地引起了,我对大天池一段美好的回忆。大天池,于我而言,可以说记忆犹新,至死无法忘怀。大天池,的确是踏青浪漫的好地方。
曾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对踏青特别感兴趣,踏青时节,我或一人,或相约一些要好的同学,到大天池踏青。大天池离我就读的学校(板浦二中)不远,最多相隔,一百米左右。三年的求学光阴,清明时节,我都不厌其烦的如期游览踏青。
往事俱往矣。惜乎,大天池风光不在。大天池,盛极而衰。
由于环境和时代的变迁,导致今日,大天池成了一个废弃、空荡、一潭死水的地方,不得不痛心地说,此乃老家古镇板浦一大憾事矣。但,不管岁月怎样变迁,也无损它曾经的光芒。在我的心里,大天池,却是永远鲜亮的、灿烂的。
令我击节的是,近来某一雨夜,在书房灯下看书,意外读到了,许桂林的胞兄许乔林编的《海州文献录》中,有几处写到大天池,誉其“秋雨澄清,汇为灵液,素砂见底,浮谷不波;饮者多长寿。”
李汝珍的老师凌廷堪撰写的《天池铭》并序,也描绘了天池,原文如下:板浦东南一里而近,有天池焉。甚圆如槃,其澄如鉴,约径百步,厥周三之。濒海之地······衡其功用则九里之润······泽及生民何湛湛,今我作铭为世范。
文章似乎走题,写踏青,却不小心,过多的写了大天池。其实,也不尽然,谁叫大天池,是板浦最有名气的古迹胜地之一呢?爱我老家,书写大天池,不拘小节,就算走题也无悔!

作者简介:潘友国,连云港板浦人。喜欢看书、写作。偶尔有小文发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