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健康,不妨“饿一饿”
传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旺则气血旺,人自然健康。若过食肥甘厚腻,体内湿浊阻滞,变成诸病,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减少饮食。这样反而有助于脾胃恢复活力,从而加强化湿排浊。进一步说,对于轻病小病,“饿一饿”反而可以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使人体气血调和,自然就可以康复了。唐代药王孙思邈曾说“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也曾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以上二者都是告诫大家:饭食不要吃的太饱,胃肠怕堵不怕饿,饿一饿反而更健康。一日三餐中,尤其是晚餐要吃得最少,这一点可谓绝佳“养生之道”。对于晚餐,民间有“鬼食”之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过多或过饱,时间久了,会引起非常多的疾病,会给身体健康埋下无数炸弹……
曾有不少患者担心地说,我身体虚,晚餐那顿一定要吃饱,“马无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饱,半夜都会饿醒。事实上,很多人的病恰恰就是因为晚上吃得过多而引起。尤其对于老人更是这样,老人多数脏腑功能有所降低,胃肠动力也不够,吃的过多,心与小肠都受损,不可不戒!我观察到,很多老人都是在大饱后去世的,特别是晚餐吃饱吃撑,就会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去了。现在的小孩子,肚子里面常常塞满食物,经常处于积食的状态。他们的肠胃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晚上睡觉蹬被子,甚至磨牙、流口水。我们的肠胃怕堵,不怕饿!半饥半饱,人身体轻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劳没劲。吃得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最妙!就好比农民耕田种地一样,肥料要淡淡的,如果稍微过浓一点,反而容易把植物的根给烧掉。所以古人说“过犹不及”,我们吃饭饮食,“宁留三分饥,也不十成饱”啊!
据我多年临床观察,很多疾病,都和过度饱食有关!例如感冒,有时候吃多了,积了食,再受点风寒,很容易引起感冒。而感冒后,如果清一清肠胃,适度饿肚子,反倒容易痊愈。相反,若是一味想着补充营养,多吃点东西,好增加抵抗力,结果反倒会加重感冒。再比如,现代多数人都有脾胃虚弱的问题。而脾虚胃寒,也都是饮食无度引起的。试想,脾胃长期处于过劳的状态,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功能自然日益消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脾胃虚寒的状态。又如现代特别普遍多见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瘫痪、老年痴呆等疾病,都与饮食无节制有密切关系。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明确告诉了后人,如要获得健康长寿,必须做到“食饮有节”;在“内经”全书中以有详细的说明,五味过度损五脏,烟酒其性猛烈,易耗散维持生命的元气。现代医学已研究证明,过度的烟酒,可导致全身很多器官受损,引起180多种常见疑难病。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管好嘴巴,适当饿饿肚子。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由此可见,对于饮食极其丰富的现代人,少吃一点,吃到七分饱就可以了,这是拥有健康身体的前提之一。 今时许多“富贵病”多发,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等,都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所造成的。怎么办?除了积极求医问药之外,病人自己也要了解疾病的成因,不妨适当“饿一饿”,少吃点,吃清淡些,多素少肉,这样有助于调畅脾胃,使正气来复,而邪浊自退。另外,建议尽量吃有机的食物,吃糙米,吃本季节和本地生产的食物。建议不要吃任何超加工的食品,这些食品往往多含工业添加剂,或者高糖高盐高脂,无益于健康。平日临床上,我在诊治一些慢性病症时,常嘱咐病人,一定要调节饮食。若饮食不能调节,却盲目依赖医疗,这是舍本而逐末,是南辕北辙,必然事倍功半,甚至难收良效。对于健康与养生,“管住嘴”,真的很重要,尤其对于那些平时好吃美食,且已经罹患有各种慢性病症之人,更要“饿一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