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为什么不像“闽”?因为姓“赣”
作为福建最另类的民系,闽西客家人因“地利”而至“人和”,“天时”在这里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福建号称是中国的方言博物馆,吴语、赣语、闽语、客家话均有分布,与吴语、赣语仅小片区分布不同,在闽语一家独大的大环境中,客家话能独占整个闽西实在难得,当然这份难得并非来之不易,而是福建地形的必然。
中国汉语方言
在“客家”一词被创造并应用在这群具有明显汉族民系特征的人群前,闽西人并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自称为“客家”,因为他们从唐代开始,便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且有统一且识别度极高的代称,“汀州人”。
随着汀州八县被分属于三明和龙岩两市后,客家人的叫法反而后来居上,成了闽西人的代名词,而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因此更加浓烈。
故而说起闽西客家人之前,我们应该先把目光瞄向一山之隔的江西南部-赣州,那里能找到闽西的源头,而不是在福建其他三区中苦苦寻觅。
福建方言
江西,是一个被现代人淡忘的“古代望省”,她本是江南的成员之一,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过强光和强热。
当福建还是闽越蛮夷时,江西已然是长江流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当福建还在苦苦追求衣冠南渡充实人口时,江西已然是解决温饱奔小康的世外桃源;当福建在宋代引领中国科教之风时,唯有江西能让福建甘拜下风。
故而,纵然武夷山脉高如天堑难以逾越,但只要些许辐射,便足够闽西迎来大发展了。
江西地形图
闽西的近邻赣州,被中原王朝发现的年代极早,秦始皇派出五十万大军南征岭南时,便有一路军队镇守庾岭界,并因此设置了南壄(yě)县。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赣南发展迅速,南壄(yě)县以东分别设置了赣县和雩(yú)都县,其中雩(yú)都县与福建比邻,此三县便是赣州西、中、东三个方向所有建置县的源头。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由南壄(yě)改名而成的南野县分出南安县(后成南康县),以赣县西北地设平阳县,析雩(yú)都白鹿营地置阳都县(后改宁都县)。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于雩都县南设安远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唐永淳元年(682年)分南康县东南地设信丰县。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南康县上犹场为上犹县,隔年(953年)析信丰县置龙南县,升雩都县瑞金监为瑞金县,升宁都县(时为虔化县)石城场升为石城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原废平阳县地设兴国县,划雩都县东南六乡置会昌县。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分上犹、大庾、南康三县设崇义县,隆庆三年(1569年)析信丰县置定南县,万历四年(1576年)析安远15堡建寻乌县。
从以上建置顺序可知,以赣江为交通纽带,由北而来的汉人向逐步攀升的地貌南行,他们最早在秦汉之际于章、贡二水汇流处分成三县聚集而居,其东雩都县以贡水为凭,其西南壄县以章水为倚,中间赣县以二水为核.
和东吴人开发闽北同期,赣州北部的宁都、兴国、南康因靠近移民源头而优先被建置。之后,在漫长的六朝及隋唐时期,赣南的发展仅集中在与广东交界的西南部,与福建相邻的东部地区或许与福建状况类似,正是蛮獠最强盛之时,汉人的进入颇显坎坷。进入五代后,随着地方割据加剧,汉人南迁有了产生了规模效应,与福建相邻的东部,瑞金县、石城县同时出现,初入北宋时,最后的会昌县也成立了。
这里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闽西南蛮獠的分布区为中心,其西界的赣南和其东界的闽南同时在五代时期迎来人口的疯狂增长,以至于两边的建置县频频亮相并达到今日的格局,以之为标记,由东西两方向闽西地区的人口输入便开始了。
福建地形图
但从中,我们也发现在唐开元年间,闽西宁化县、长汀县和汀州府的成立又是何处而来?
显然,赣南和闽南的影响是薄弱的,他的来源应是同处福建第一阶梯的闽北以及从闽江缺口西进的闽东,否则《太平寰宇记》在记载汀州风俗时,特别标注的“与福州同”就难以解释了。
也就是说,唐代的汀州,还未客家化,那时的汀州可能是以躲避在此的汉人为基础设置的机构,并没有太大的野心想要马上向南、向东拓展,故而在不久龙岩县由汀州划归漳州后,龙岩竟会是地道的闽南文化区。
从闽南一路西进的征程中,我们看到闽南的影响力被博平岭一挡便是近千年,那么五代以后,赣南对闽西的影响又将会是如何呢?
且从闽西的建置说起。
闽西地区,最早为新罗县,除了玳瑁山以东的苦草镇因九龙江的影响长盛不衰外,其他地方谈不上有任何好的发展,新罗县很快就被废置了。
唐大历福建建置图
到了唐乾封二年(667年),官方势力从沙溪逆流而上,开辟了黄连峒,并在此建立军事机构黄连镇,这可以理解为泉潮间蛮獠啸乱在闽北方向设置的前哨,到开元十三年(725年),蛮獠镇压初显成效后,黄连镇升为黄连县(后改名宁化县)。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福建经略使沿沙溪的另一个源头,经连城顺汀江而入,继续开辟福、抚二州之间的山洞,从中发现了不少避乱的汉人,于是就势在此设置汀州,并于百姓较为聚集的地方再设辖县,如苦草镇所在地为什罗县,府治所在地为长汀县,同时在汀江偏下游的蛮獠大量聚集区设置两个军事要塞,南安镇和武平镇。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长汀县武平场为武平县、上杭场为上杭县,元符元年(1098年),析宁化县东部设置清流县,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以长汀县东部增设莲城县。
明成化六年(1470年),以宁化、清流、将乐、沙县交界设置归化县,成化十四年(1478年),析上杭县博平岭西侧地为永定县。
闽西在地势上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东侧是闽西天堑玳瑁山和博平岭,其间有两山之间狭长的山谷相通;西侧为武夷山脉与赣州的石城、瑞金和会昌相连。
在南北走向的山区盆地中大致分成两块相对独立的分区,北部为沙溪上游的宁化和清流,南部为汀江中上游的长汀、武平、上杭和永定,二者经由连城所在的谷底相连。基于这种稍有联系的地貌,宁化在初建置时,便是闽北最晚开发的沙溪流域沙县几度兴废的最终结果;而长汀则可能同时拥有沙溪和瑞金绵水两个方向的移民。
进入宋代后,随着赣南靠近闽西三个县的瞬间出现,由江西石城县琴江进入宁化,瑞金县绵水进入长汀的通道被正式打通。
从此经由沙溪进入闽西这条福建最为艰险的“水路”便慢慢沦为次要的选择,从此汀州便迎来了人口疯狂增长,以至于像武平和上杭这样的蛮獠人口重镇都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官府正式收税的县地。
随着闽西南北两区的加速融合,大量的蛮獠(此时已改称畲客)被纳入闽西户口中,那些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畲客则被迫沿着汀江进入广东和福建最后的栖息地-博平岭。
其结果便是在明代中期,因畲客的四处迁徙引发了闽粤赣大规模的畲乱,最终促使了闽西最后一个建置县永定县的成立,与之相关的,则是沿着博平岭在同期设置的漳平、宁洋和平和县。
故而说,闽西的宋代腾飞,间接促使了博平岭在明代的不太平,而正因为博平岭的乱纷纷,才导致福建土楼在此地的爆发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