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建立在“黄水之河”的东北辽河上游,并非是今日之黄河

——东北的历史发展简述(二十三)——

1996年,国家曾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苦苦地寻找传说中夏朝,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是一无所获,二里头已经发掘很多年,依然无法证明其夏朝的国都,一些人只是牵强附会的将其定义为夏朝的都城,可以说这是一种违背历史事实,遗祸子孙后代的“犯罪”行为!

前天在跳过了夏朝直接讲了商朝,这是因为只有找到了商人部落的源头和发展过程,才能推出夏朝的存在与否,还有它处于的大概位置。

在今天辽河上游的西辽河,夏家店下层文化就是当年夏朝及其商朝早期建立起来的文明,有人可能会觉得可笑,认为这是按照字面来做解释的,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不会用字面去解释夏家店就是夏朝的原因。

历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大禹因治水有功,舜在退休后,将部落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了大禹,大禹因此成为了下一代部落首领,而大禹在临死前,破坏的原有的禅让制,将首领的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从而开启了家天下的世袭制度。

夏朝共计十四代十七王。大禹治水后,“舜崩”,为避讳舜之子商均而离开阳城,迁往“夏都”昆仑山,从此拉开夏王朝历史序幕,历经启、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等诸王。《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至夏桀时,因夏桀荒淫无度,触犯天怒,上帝“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商汤伐夏,夏灭亡。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现在专家解释说是因为在4000多年前,天上有一颗很大的彗星撞击到了地球,引发了气候巨变,山洪海啸,一场持续多年的世界性大洪水降临,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就是源于这个时期。既然是世界性的大洪水,那就不可能只有黄河在泛滥,同时期所有河流都受到了大洪水的冲刷。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上古时期,在华夏大地上也不只是只有一条黄河,在东北还有一条黄河,那就是红山发源地的辽河上有的——西辽河。

——上古时期的黄河,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

西辽河,辽河的上游源头,它也有两个源头——在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而其中的西拉木伦河,古称为潢河,因其河水混浊色黄,所以蒙古语的意思就是“黄色的河”,历史上其曾还称之为潢水、饶乐水、吐护真水、辽水、大潦水、巨流河等名称。《吕氏春秋》、《淮南子》把它列为“中国六大川”之一。西拉木伦河的总落差达1134米,且集中在上、中游地区,加上两岸群山环抱,被誉为'塞外小三峡',水能资源丰富,但其中、下游河水含沙量大,洪水期、枯水期水量变化显著,所以古人称之为“黄河”。而今天的黄河古称却为“浊河”。

西拉木伦河流域还是红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沿河两岸分别有红山文化遗存、白岔河岩画、砧子山岩画、乌兰布统古战场、普渡桥、潢水石桥等胜迹。

西辽河流域面积大约13.6万平方公里,加上辐射至少在30万平方左右公里的面积,这么大面积在上古时代完全可以建立多个原始方国。

——商人部落,源自于辽河上游——

据上古传说,帝舜时期,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现在说是河南商丘) ,建立商国。 契的儿子昭明由商邑迁居至砥石。前天已经发文写过这里就不多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商朝,从东北西辽河走出去的强悍部落,逐鹿群雄奠定华夏今日文明),商朝始祖所居住的砥石就是我国东北的辽宁省西部,内蒙古的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旗相当于县)境内,还有位这方面专业上的朋友说“砥石山”是在老哈河的源头,不管怎么说,可以确定的是“砥石山”就是在西辽河的两条主河道的源头之一。在商朝灭亡后,商的王族箕子不愿臣服于周,于是率领部分殷民返回了北国的故土,来到了鸭绿江流域,建立历史上第一个朝鲜国,史称“箕氏朝鲜”。

我国早期的史学家傅斯年就是这样说道“商之兴也,自东北来,商之亡也,向东北去”,“商之先祖已据东北为大国矣”,还有史学家干志耿等先生认为:“找商先文化源头,只有在红山文化遗存中,才能看到商先传说的踪影和殷商文化的本源”。

今天交通如此便利、信息绝对发达的时代,河南境内有多少人会知道远在千公里之外的塞外小县城?何况是还处在原始文明下的远古时代?还有商丘从字面的最初应该指的是商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块山丘之地。

这样看,商人是起源于辽河上游,那夏朝就不会在河南,应该就在商人部落的附近,那么夏朝应该在哪儿呢?

——七老图山,大禹治水事业的根据地——

相传,在4000多年前大禹就在涂山劈山导淮,并娶涂山氏为妻,成为中国第一代家天下帝王启的母亲,大禹为了治水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是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的山峰,距怀远县榴城镇东南3.5公里,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对峙。最早见于文献《尚书·皋陶谟》记载道:“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 而《史记索隐》引《世本》:“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女号为女娇也。”和《史记正义》引《帝系》说:“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以生启也。

可是大多的历史或者传说几乎是说大禹治水于黄河,治水师“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是黄河边上,建立的夏朝还是在黄河之畔,而涂山脚下的淮河与黄河相距甚远,那大禹为什么还会出现在了涂山?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一点距离不算什么,开车几个小时就到了,可是远古时代,这样的距离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还能完成。

再看看辽河上游,还真的也有一座“涂山”——七老图山,它属燕山山脉主峰。七老图,蒙古语“七堆碎石头”的意思。位于赤峰市西部与河北省交界处,为断块山地。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自白岔山,东南接努鲁儿虎山。老哈河、滦河分水岭。海拔1000一1200米。

“涂山”——七老图山、“黄河”——西拉木伦河、“砥石”——白岔山,而七图老山西北起点的白岔山恰恰是商人的发源地,白岔山下的白岔河又是西拉木伦河的源头;三点成一面,彼此相互印证,而大禹所娶的应该是七老图山中生活的某个非常大的部落女祭司“女娲”。

七老图山——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三者正好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地带,而这一地带及周边正是红山文明的正源,这里在7000——6500年前就开始农业种植,向着农耕文明发展。

4000年前的世界性大洪水,这里先民们同样也不可能逃脱过这场大灾难,大禹带着红山的先民们开始治理西拉木伦河、老哈河的河道,来挽救自己的家园。

——匈奴,夏之后裔——

匈奴自战国后期兴起,直到北魏时期退出历史舞台,长达700年,最终融入周边民族。关于匈奴的起源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道:“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夏朝最后的君王夏桀无道,商国君主汤,看到夏桀如此倒行逆施,就在名相伊尹的谋划下,起兵征伐夏桀。结果,夏桀被商俘获,夏朝覆灭。后来被夏桀流放,三年后其死,其子淳维(又作熏育、獯鬻、熏粥、荤粥)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而夏桀被流放之地,在《尚书·仲虺(huǐ)之诰》记载道:“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慙(cán同惭)德。”《括地志》记:“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於南巢 ’者也。”“南巢”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巢伯之国也),有巢氏后裔所建方国。在《国语》就已经指明:“南巢,扬州地,巢伯之国,今庐江居巢县是也。

作为已经是农耕文明下的中原及淮河,桀在巢湖囚禁三年死后,淳维为什么不是逃往更适合耕种的长江流域其他地方,反而却要选择逃往极远的北方,由于气候变化而不适合耕种的蒙古高原?

但如果这种事情要是在西辽河流域反倒是非常容易,在燕山与大兴安岭山脉之间有个很大的豁口处,从这里很容易地就抵达到蒙古高原。

关于匈奴人是夏至后裔,不只是中原史书记载,匈奴人一直也是这么说的,可以看出来夏朝绝不是在中原的黄河流域。还有就是自夏灭亡后,中原地区很少再提及夏朝,后来建立起来的“大夏”、“西夏”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商的起源——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因为其发现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夏家店村境内而得名,文化中心分布于大凌河上游,其东至医巫闾山,北过西拉木伦河,西至桑干河,南至拒马河。该文化恰恰是夏至先、早商时期,(夏家店下层文明,中国上古历史上在东北大地建立起的古老国家之一)在各处遗址中,仅辽西就发现三千多处,其它地区还有多达万余处。

我们再看看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到夏家店下层上古文化传承体系:新石器时代的小河西文化(距今9000-8500年)—→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7200年)—→富河文化(距今7200-7000年)—→赵宝沟文化(距今7000-6400年)—→铜石并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早期青铜时代(夏、先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3300年),代代相传,没有中断过。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出土铜器主要器型有鼎、甗、鬲、簋、罍及兵器。器型多样,纹饰繁缛,制作厚重,多有文字,可谓是在全国同时期文化中最早、最精。在1981年至1983 年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先后出土 4 件大型青铜器,为1件铜飌和3件铜鼎,铜器的形制和纹饰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基本相同,说明这些大型青铜器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独有的青铜器物。

近年在辽宁省喀左县马厂沟、北洞、山湾子、小波汰沟、小城子先后出土了几批青铜器物,这些青铜器总体造型同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十分近似,与其它地区同期其文化比较相去甚远;从纹饰上看,喀左的青铜器纹饰繁缛,附加堆兽常见,纹饰中有反映自然现象的云纹、雷纹、花纹、乳丁纹,有反映动物形象的龙纹、凤纹、牛纹、蝉纹、有彰显古人聪明智慧的饕餮纹,网格纹,这些都与夏家店下层早期的彩绘陶纹饰基本雷同。

更可贵的是这些青铜器大多有铭文,“鱼父癸”、“匽侯”、“中国作父壬”“蔡”“支离作父庚”。北洞青铜器铭文,“父丁孤竹亚微”“母己”“箕侯亚矣”“祖父辛”。山湾子青铜器铭文,“伯矩”、“叔尹”、“舟父甲”、“车雋父丁”、“父乙”、“大父甲”、“庚父戊”、“白”、“中”,“子荷”。青铜器铭文里的“叔尹”应该是夏末商初时大臣伊尹曾辅佐商汤推翻夏朝的功臣,其中还涉及的一些方国(或是诸侯国)名称中有,中国、箕、蔡、孤竹、支离等。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中记载的历史是在中原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而一些明显带有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特征的青铜器,因受中原文化中心论影响,被不负责任地划为了商周时期文物,可以说这些青铜器就是源自夏家店下层文化统治阶级用器,绝非是中原地区所制造的。

从种种的迹象表明夏朝就是建立在燕山脚下、古黄河的西辽河之畔,并非今天的黄河之滨,而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之辽阔,是国内绝无仅有的。

现在我们的考古界非常奇怪的现象,不是用科学的角度去做学问,而 是延续着过去的认知错误,还要拼命而又努力地寻找证据,来证明错误的历史是对的。

让历史回归本来的原貌,本应是现代考古工作者们应该去努力探索和发现的,对上可以既是告慰祖先,对下更是造福子孙。

明天解读青铜器铭文,喜欢的朋友留意下篇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