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系列方剂总结
1.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组成:防己、生黄芪、茯苓、白术、甘草。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关节烦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脉浮。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为君;防己祛风行水为臣;白术健脾胜湿,助黄芪以益气固表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为使。诸药配伍,表虚得固,风邪得除,脾气健运,小便通利,则身重、浮肿诸证自愈。
2.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组成: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病人四肢肿,病位虽在表部,但其人卫气已虚,故不可与麻黄伤其阳,而以茯苓淡渗利水。防己清利湿热水郁。营气有郁热,故不用芍药。胃气有虚热,故甘草不炙。重用茯苓六两,目的在于使药物的作用能够达到皮表部,与小柴胡汤重用柴胡,使柴胡的作用能够达到表部,解半表半里之阳郁从表而出;葛根芩连汤重用葛根,使葛根的作用能够达到表部,解半表半里之热郁从表而出的道理一样,若用量不够,就不能透邪出表。茯苓作用趋里,若用量不够,就不能达表,而将皮肤之水气渗利于下。皮肤脉络虚,必以黄芪补之。怎知皮肤脉络虚?以其人“四肢聂聂动”为证。四肢聂聂动,是卫气与水气相搏,因其人卫虚而不能自持,故“四肢聂聂动”。四肢聂聂动,一是因虚,一是因热,无热不动,故主以防己清利湿热之水邪、佐以茯苓渗利水邪从小便而出,黄芪补皮肤脉络之虚,桂枝发散营气之郁热。卫阳内潜,必有营阴之郁热,当以桂枝散之。
3.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组成: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黄。
功能主治滋阴凉血,祛风通络。主治风入心经,阴虚血热,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瘈疭,舌红少苔,脉虚神倦,阴虚风湿化热,肌肤红斑疼痛,状如游火。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补真阴,凉血养血为君;防己善搜经络风湿,兼可清热为臣;防风、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疏风为佐;甘草调补脾胃,和协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滋阴凉血,祛风通络之功。
4.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各1两。
主治水饮积聚脘腹,肠间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
本方用于水饮内停,郁而化热,积聚肠间之证。方中防己利水消肿,椒目行水消胀,二药相合,导水饮从小便而出;葶苈子,下气行水,大黄荡涤肠胃积热,二药相合,逐水通下,使水饮从大便而去。诸药配伍,行气利水通便,前后分消,则诸症皆除。
5、木防己汤、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厦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其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组成: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功能主治主治支饮,症见咳喘发热,心下痞满,小便不利,或兼有短气乏力,舌红苔薄黄,脉沉。
方中木防己性苦寒,善于通经利水;石膏辛寒,重在清热解凝;佐以桂枝,与木防己相伍,苦降辛开,行水气而散凝结;人参既益气以助祛邪,又养阴以补津凝成饮之阴亏。
6、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云:“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暑即为“热”,所以“暑湿痹”即是“湿热痹”。
加减木防己汤是由《金匮要略》的木防己汤去人参加通草、杏仁、滑石、薏苡仁而成。
本方的特点是重用石膏,以清热为主,配以滑石、杏仁、薏苡仁清利三焦之湿热;防己、桂枝宣通经脉之气;通草既能通利经络,又能淡渗利湿。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宣气通络之功。
【主治】暑湿痹,症见周身酸楚,四肢沉重,关节红肿热痛,或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
吴鞠通称之为“治痹之祖方”,后世多用来治疗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