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 可悲的比喻论证
比喻古人用过,用的好不好我们先不说。
先看看比喻论证的现在定义: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它与修辞手段的比喻及类比论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类相异,这点与比喻相同。
还是举个例子说起来更容易。人们常说,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人们一般这么用:前一句小河有水是因,大河满是果。本义指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比喻老百姓富有,个人强大、贡献多了,那么凝聚在一起集体力量必然强大。
后一句大河无水是因,小河干是果。本义指大河没水了,小河必然干涸。比喻集体力量衰弱了,集体收益没有了,那么个人力量也就羸弱,个人收益也就没有了。
或者这么解释:
可见这两句话并不相互矛盾,而是互为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只是代表的意境不同。
社会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而财富有一部分是国家代表人民来掌握的,有一部分是人民自己掌握的。我们常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反过来想,小河有水大河才能满,小河没水大河也要干。
只有国家和个人的财富都增加了,国家才能强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国富民强和民富国强是互为条件的。
仔细想想,这样的比喻论证成立吗? 喻体和证体总要有一个为真才能使用,现在都搞成假的。小河的水是往大河流的,而不是相反。大河因为位置低才汇聚了小河的水,才成为大。这句话是讲位置高度的。
看看文明发展到当下的我们,到底比古人智慧高呢还是低了呢? 如果是个例还好说,整个语文教学都这样,这就变成民族的悲哀了。
古人的智慧是象数思维下的智慧。认识手段单一,求真只能借助联想、类比、比喻等方法。 我们当下处在逻辑思维的阶段,还沿用古人的方法,且经常运用错了,这就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