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 红脚鲣鸟

红脚鲣鸟(学名:Sula sula,英文名:red-footed booby),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别名鲣鸟,属于鲣鸟科的一种大型海鸟,游禽,产于西沙群岛。善于飞行,但在起飞及降落时却并不灵活。全长75厘米左右。通体大部呈白色。雄鸟两翅黑褐色。雌鸟背、腰和尾上覆羽染灰褐色,尾羽先端白。脸侧裸皮黄色。嘴灰蓝,基部转为粉红或仅稍缀以红色。脚红色。

红脚鲣鸟营海洋群集生活。翅尖长,善飞行。繁殖期从3月至初秋。营巢于石滩或岛屿上的矮灌木和乔木上,偶亦在地面筑巢。每窝产卵1~2枚,椭圆形,表面粗糙,色青白。育雏期间,亲鸟反刍胃内食物哺喂雏鸟。
  鲣鸟是大型群居性海鸟,世界各大热带海洋均有分布。鲣鸟共有6种,包括褐鲣鸟、蓝脸鲣鸟、红脚鲣鸟、蓝脚鲣鸟、秘鲁鲣鸟和粉嘴鲣鸟。在我国的西沙群岛,长年飞翔着数万只红脚鲣鸟。西沙群岛的东岛是我国唯一生活和栖息鲣鸟的地方。

红脚鲣鸟是鲣鸟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色既清新典雅,又鲜艳夺目。鲣鸟有多种色型。西沙群岛的红脚鲣鸟属白色型,成鸟体长约为63-74厘米,羽毛洁白无瑕,仅有部分飞羽为黑色。头部和颈部有黄色光泽,嘴粗壮,长直而尖,近似圆锥形,喙的颜色为淡蓝色,嘴基部分为红色。眼睛为黑色,眼周、脸部和喉部裸露无羽,其中眼周和脸部为淡蓝色。翅狭长,尾羽共有14枚,呈楔形,非常适合在海面上凌空掠水。鲣鸟具有发达的脚蹼,使得它们便于水中活动。
  红脚鲣鸟以其鲜红的脚蹼而闻名。但雏鸟的脚蹼为白色,只有在其长成成鸟后,才会变成鲜红的脚蹼。其实,鲣鸟的羽毛也会随其成长而变化。幼鸟羽毛为白色,待出飞前后呈褐色,长成后才又变为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沙群岛,在南海为地区性常见种。冬季有时至东南沿海,在香港及台湾东南部的海上有记录。中国见于西沙群岛。分3个亚种,我国仅西沙亚种。居留性鸟类,不作长距离迁徙。

红脚鲣鸟在热带地区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的岛屿上繁殖,全世界共有3个亚种,中国仅有西沙亚种,分布于西沙群岛一带,是当地最常见的一种海鸟,常成千上万只栖息于西沙群岛最东部的东岛上。在南海的西沙群岛,长年飞翔着数万只红脚鲣鸟。西沙群岛的东岛是我国唯一生活和栖息鲣鸟的地方。

西沙群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从长江口和珠江口的大陆沿岸海流会南下经过西沙海域;冬夏两季受季风影响,大量海流也会将其他海域的浮游生物和矿物质带到这一海域。在这两股海流的长期影响下,西沙群岛海域富集了大量的珊瑚礁,这些珊瑚礁吸引了大量的鱼类在此繁殖,据报道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附近海域飞鱼和鱿鱼资源较为丰富,而红脚鲣鸟的主要食物为飞鱼与乌贼。此外,东岛上茂密的“白避霜花”成为鲣鸟得天独厚的栖息地。

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西沙的永兴岛也有大量鲣鸟生存。只是后来人类的开发建设,才使永兴岛的鲣鸟不复存在。现在,东岛生存着大约2-3万只红脚鲣鸟。海军守岛官兵在完成战备执勤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保护鲣鸟的责任。他们不仅严密防范外来渔民上岛猎鸟,还积极协助有关专家对鲣鸟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研究和加以保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