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到你的魅力了吗?
一
在贾府,宝玉是当之无愧的男神。
黛玉、宝钗、袭人、晴雯、芳官等女孩自不必说了,就连一向孤芳自赏的“槛外人”妙玉,都对他心生爱慕,足见其魅力之大。
宝玉的颜值,自然是极好的。黛玉第一次见宝玉时,就在心中暗叹:“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只见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样的相貌,倒是和钟汉良饰演的《康熙秘史》中的纳兰容若,有几分相似之处。
不过,我觉得,整本《红楼梦》中,宝玉最有魅力的时候,不是和黛玉初次见面时的英俊潇洒,而是在大观园题匾额对联时的那份从容不迫、才气纵横。
那一刻,他似乎自带光芒,可以亮瞎众人的眼睛。
二
不要以为宝玉真的如他父亲贾政骂的那样,不学无术,腹内草莽。其实,宝玉是有才的。
只不过,他不屑于参加父亲代表的统治阶级看重的科举考试,不屑于被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他向往老子的“道”,羡慕庄子的“逍遥游”,痴迷禅宗的“当头棒喝”、“拈花一笑”……他有他的追求和取舍。
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宝玉的才华,第一次让父亲刮目相看。
话说为了迎接贾妃元春省亲,贾府不惜投入巨资,建造了一座蔚为壮观的省亲别墅。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元春省亲时,对这个仙境般美轮美奂的园林很是满意,赐名“大观园”。当然,此是后话。
这一日,天气和暖,大观园基本竣工。贾政带着一帮清客来到园中,琢磨着如何给园中的各处景致题匾额、写对联。这可是一门学问。
中国的古典园林,凡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之处,都要有匾额或对联。比如,杭州西湖花神庙有这样一副对联:“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雨雨风风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苏州网师园有这样一幅对联:“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这些对联或应景,或抒情,尽显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三
自诩熟读《四书》《五经》的贾政,在匾额对联方面却是一般。他自己也承认:“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想想也是,一般来说,善于对对联的,应该是唐伯虎、徐文长等有才情、有灵气之人,而非贾政这般正襟危坐、严肃方正之人。
于是,众清客向贾政推荐了宝玉,夸宝玉才情不凡,在匾额对联方面颇有水平。一向对宝玉恨铁不成钢的贾政,破天荒地命宝玉一起前来。
宝玉向来怕父亲。在贾母、王夫人、众姊妹面前生龙活虎的他,一到了父亲面前,就像老鼠见了猫,立刻英雄气短。不过,题匾额、对对联,刚好是宝玉的强项。因此,这一回,他在父亲面前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在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他在沁芳亭和潇湘馆的两处对联,就颇显功力。沁芳亭是一座桥上的亭,旁边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贾政让众清客为此亭命名。有人说“翼然”,有人说“泻玉”。轮到宝玉时,他说:“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说:“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在宝玉面前,贾政从来都是不苟言笑的。此处能“点头微笑”,足见其对宝玉这句对联的肯定。我觉得,这句对联的妙处,就在于明明写“水”,却不见一个“水”字。而是借“绕堤”、“隔岸”反衬出溪水的蜿蜒曲折,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溪水的深度和形状,构成了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清新脱俗的画面。
四
在“一带粉垣,数楹修舍,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潇湘馆,宝玉有感而发,题了“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的对联。相比之下,众清客的“淇水遗风”、“睢园雅迹”等,不知要被甩出多少条大街。
和在沁芳亭的对联一样,这句对联不着一个“竹”字,却写尽了“竹”的神韵。他借宝鼎煮茶时飘散出的绿色蒸汽,写出了翠竹的遮映,借窗边下棋后手指感觉到的凉意,写出了翠竹的浓荫。即使身处炎炎夏日,也能感觉到丝丝凉意。
元春省亲结束后,说大观园不可空关,让宝玉和能诗会赋的姊妹们入住,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
各人挑选住处时,宝玉问黛玉:“你住哪一处好?”黛玉笑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杆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