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哪儿说哪儿---闲话读书
读李敖《冷眼看台湾》,在很多观念上颇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择其要摘录如下:
1、对“读书”的把握
杜甫诗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真目的,乃在于“下笔”,“下笔”就是写写写。光读书而不写作,只为消遣或进学而读书,我是不来的。我从不为消遣读书。有人问阎锡山每天做何消遣,阎锡山回答说,我不认为人生有什么好消遣的。这话真逗,热爱工作的人,工作时间还不够呢,又消什么遣?
--- 李敖《我最难忘的一件木雕·潭畔寻思录》
关于“读书”的话题,我也说上几句。
视“好读书”为“书呆子气”,是极不正常的浮躁心理。一个成熟且富有理性的民族,一定是渴求新知的民族。读书,是获得新知识最重要的途径。而读书之于国人,当下不外四种情况:一为进学。不读书,就无从仕、无从商、无从工、无从学,其敲门砖,是各种级别的统考;一为职业。不读书,就无从掌握技能,就无从撰写“论文”,就无从获取职称,就只能灰头土脑;一为消遣。什么黄色、黑色,绣像、绘图,只要能打发时光就行。究其实,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一为求新。既无进学之忧,亦无职业之虑,又无消遣之想,只是求新知,求充实,求厚重。难能可贵是第四种。
自从市场经济、价值观念成为国人意识的主流,读书,除了非读不可之外,竟成一种“难能可贵”。好读书,往往被一些人目为“书呆子”,断言其“不可大用”。尤其是处在统领地位的领域,人们简直没有功夫读书,也“没有必要”读书。靠会议贯彻意图、布署工作,那长篇大论自有秘书捉刀,会前能挑出生僻字不出笑话就是水平。靠应酬协调上下、联系左右,一天一地的接待推都推不出去,有闲工夫读书?在一片你来我往、歌舞升平、灯红酒绿、虚情假义中,能坐下来读几本书写几句文的人,成了失意之人,成了位虚之人,成了“魄力不足”之人,成了“不可大用”之人。悲哉斯世,凭想当然决策,靠酒席宴勾通,发展的“硬”道理能讲得通?
2、给“政治人物”画像
政治人物追求虐待狂式的权力,追求到后来,肉麻当有趣,什么都要插上一脚;他们到处要文告、演说、剪彩、致训、颁奖、评审、座谈、题字、参观、巡视、去飞机场。----一次画展,他们是贵宾;一次音乐会,他们坐第一排;一幕婚礼,他们是证婚人;一幕追悼会,他们是治丧主委。--- 他们整天以此为乐,闹得别人也跟着做奴性配角。到了选举季节,这些人更是群魔乱舞,空头支票满天飞,五颜六色都出笼,巧言令色,更密集了政治人物的讨厌。
---李敖《说小人,则藐之》
李敖把话说绝了。我没必要再说什么了
2007-12-21 23:27 于镂月裁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