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172章)

第172章 暗流汹涌
王维730年春天离开集贤院后,旁人或许并不在意,但有一个人却一直惦记着他,那就是731年春天被李隆基召回长安的张九龄。
张说病重时,李隆基曾问过张说,怎样才是一个好宰相?张说语重心长道,所谓相才,必须具备一个能力,那就是目光深远,能识时弊。李隆基让张说推荐合适人选,张说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张九龄。因此,张说去世后,李隆基便一纸诏书,将远在广东侍奉母疾的张九龄召回长安,让他担任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在皇上身边奉旨代撰敕文。
张九龄文思敏捷,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有一次,李隆基要给渤海国下一道奏书,并将奏书翻译成渤海国语。没想到,张九龄不仅写好了奏书,还直接翻译成了渤海国语言,让李隆基大加赞赏,从此愈发倚重,先后升任中书侍郎、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等职。到了732年八月,又让张九龄兼知制诰,为皇上起草诸如任免宰相、号令征伐等重要诏令。在满朝文武官员看来,年过五十的张九龄,终于官运亨通了。
但张九龄并不看重这些,他只想尽己所能,真正为朝廷、为皇上、为百姓做点事。可是,岁月不饶人,他已经55岁了,再怎么样也干不了几年了,他想为朝廷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他第一个就想到了王维。虽然王维在集贤院供职的时间不到一年,但王维的人品和才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只是,他也隐隐知道,圣上对王维并不待见。因此,想让王维重回朝廷,不能贸然举荐,还需有一个妥当的办法才好。
此时的大唐,内有张九龄、裴光庭、裴耀卿等贤相,外有信安郡王李祎、萧嵩、王忠嗣、李嗣业等良将,大唐国力达到了巅峰状态。据户部统计,这一年,全国户数达到786万余,人口达到4543万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面对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的开元盛世,李隆基满意地笑了!
不过,最受李隆基宠爱的武惠妃,近来却有一个心病。事情是这样的,她729年为李隆基生了一个小公主,是李隆基的第21个女儿。因为是武惠妃所生,李隆基爱屋及乌,对小公主特别钟爱。公主出生满百日时,李隆基特地为小公主举行盛大宴会,册封她为太华公主。
如今,太华公主三岁了。但奇怪的是,她虽然是武惠妃所生,可是从来没有对武惠妃露过笑容,且见了武惠妃就哭闹。武惠妃百思不得其解,很是苦恼。
紧接着,宫里便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太华公主嚷嚷着要找念珠玩,服侍她的婢女给她找了很多念珠,她都说不喜欢,说不是她的念珠。婢女说宫里没有其他念珠了,但她坚持说有,婢女们被她说得一头雾水。
有一天早上,太华公主一觉醒来,便振振有词地告诉婢女:“我的念珠就在太极宫立政殿内宝帐的东北角。”太极宫立政殿是唐高宗的王皇后生前住的地方,王皇后死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就搬到了大明宫,因此,太极宫立政殿已经闲置七十多年了。
婢女以为太华公主在说梦话,便并未放在心上,但太华公主执意说有,婢女拗不过她,只好来禀告武惠妃。武惠妃顿时心中一惊,半信半疑地派婢女去找。虽然王皇后当年死得很惨,但她生前居住的宫殿以及平时的一些玩物都还保存着。根据太华公主的说法,婢女果然在立政殿内宝帐的东北角找到了一串念珠!
自此之后,太华公主是唐高宗的王皇后转世投胎的说法,便在宫里不胫而走。大家私下议论说,唐高宗的王皇后是被武则天陷害而死的,巧合的是,李隆基被废的皇后也姓王,也因武惠妃而被废。两位王皇后的死,都和武家女子有关,看来太华公主是来报仇的,难怪和武惠妃不亲……
这些议论越说越玄,武惠妃心里不由有些惶恐。倒是李隆基,对此一笑了之,安慰武惠妃道:“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太华公主是你十月怀胎生下的,她不和你亲,还会和谁亲?她现在还小,等她大了自然就好了,你莫疑神疑鬼往心里去。”
虽然李隆基这样安慰她,但武惠妃心里到底还是有些不安。虽说唐高宗的王皇后之死,和她没有丝毫关系,但李隆基的王皇后之废,确实和她有关,她无论怎样都脱不了干系。不过,事情既然发生了,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当年她千方百计废掉王皇后,最终所图的,倒不是自己要当皇后,而是要让瑁儿当上太子,将来继承帝位。
武惠妃明白,废立太子,事关江山社稷,兹事体大,绝非靠她一人之力可以实现。如今,在姊姊武玉娘的牵线下,瑁儿有了外朝的助力,这当上太子的胜算,便又大了几分。她不由想起了吏部侍郎李林甫那句信誓旦旦的话——“微臣愿为寿王立储效力”,顿时为之一喜,心里暗忖道:“当年姑祖母想要废掉王皇后,就有一个李义府来效力,如今,我想要瑁儿当上太子,就有一个李林甫跑出来效力。看来,李家对我们武家倒是有些用处。”这样想着想着,太华公主带给她的阴霾渐渐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立瑁儿为太子一事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仿佛不久的将来,瑁儿就能将太子李瑛取而代之了。
李隆基喜欢泡温泉,每年冬天,都会带武惠妃去骊山华清宫,732年冬天亦不例外。这一年,李隆基47岁,武惠妃33岁。
华清宫始建于唐初,初名汤泉宫,倚山而筑,规模宏大,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李隆基即位后,将其更名为华清宫。
732年十一月初一,在舒缓浑厚的太和雅乐声中,一队长长的马车从丹凤门缓缓驰出,沿着天门街,穿过皇城,出了朱雀门后转向东边,由春明门出了长安城,直奔骊山华清宫而去。
在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等十二架副车的前呼后拥中,李隆基和武惠妃端坐正中一辆金黄色主车中。车身上绘白首,雕金凤,左建龙旗,右载长戟,重舆华盖,好一派天子出巡的庄严气象。
望着车窗外迅速向后退去的一排排槐树,武惠妃不由出神道:“陛下,您第一次带衡娘去华清宫,已是十七年前的事了,可在衡娘心里,仿佛就在昨日,不知陛下可还记得?”
“哈哈,朕当然记得。那一年,你16岁,刚被朕封了婕妤。”李隆基转头看着武惠妃,思绪仿佛回到了十八年前,凑到惠妃耳畔笑道,“朕还记得,那次从华清宫回来不久,你便饮食倦怠,朕宣尚药局奉御来给你诊脉,不料却是已经怀上了龙裔。”
随着李隆基的讲述,武惠妃不由想起十七年前她第一次随他去华清宫时的情景。她的第一次,就是在华清宫里给他的。那翻云覆雨、颠鸾倒凤的种种缠绵,即便此刻想来,也不由让人心神荡漾……这样想着想着,武惠妃脸上早已泛起红晕一片,柔弱无骨地靠在李隆基怀里,千娇百媚道:“衡娘只愿,不仅此生能得陛下雨露,便是来生来世、永生永世,都能沐浴陛下圣恩。”
李隆基顿时心头一热,似有一股躁动直往上涌,搂着怀中活色生香的玉人儿,低声笑道:“衡娘,和你在一起,朕便觉得自己还是个少年郎。”说着,手便情不自禁抚上了武惠妃的如雪肌肤,呼吸渐渐有些急促起来,“朕也只愿,枕畔永远有衡娘。”(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