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杉达冠名】比银隆更尴尬的,也许是这个时代
摘要:最重要的前提是:在残酷的时代中“活下来”。
题记:
这个时代,快的让人窒息
这个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无论你是追逐还是观望
这个时代真不可辜负,因为辜负者终将被这个时代所抛弃,这是一个不会等待的时代。
掀起“遮羞布”窥探未来轨迹
无独有偶,今年动力电池行业的网红无疑是:珠海银隆和沃特玛,而最近他们似乎成为了“患难共同体”,任意一点风吹草动都成为了争相报道的焦点。
7月5日,坚瑞沃能(沃特玛母公司)连发几个公告,称沃特玛以变卖公司存货进行融资,该资产的账面价值约7-8亿元,通过变现后,预计金额不超过1.5亿,净利润净损失6亿元。
与暴露在阳光下的沃特玛不同,珠海银隆一直有着若隐若现的“面纱”,让人无法彻底看清。
在今年6月出具的行业数据显示,珠海银隆5月客车销量1114辆,1-5月累计销量2304辆,市场占有率为7.4%,累计销量位居行业第四。当业内人都以为珠海银隆将重获“红海”之时,其IPO终止的消息再度引起一片哗然。
在媒体界纷纷刷屏过后,引得外界人士都纷纷围观。
可最为诡异的是,在锂电市场对这份堪称“核弹”级的新闻,反应却是无比淡静,包括业界龙头在内的所有企业依然按部就班,乃至股市在内都没有丝毫波澜。
实际上,笔者在初期采访了不少业内大佬,多数大佬虽然发出“唇亡齿寒”的哀叹与怜悯,但是大家都保持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态度,并给予了高度重视。
很好奇地问一位锂电业内大佬何以如此。他很不以为然地回答:银隆和沃特玛的事,早在去年就是人尽皆知的事,只有圈外人才觉得劲爆。其他人都心知肚明,闷头苦干,有后路的留个后路。
在一连串的事件袭来过后,市场的反应变得平淡。因为银隆和沃特玛把锂电行业的阴暗与弊端的所有“遮羞布”,掀了个底朝天。而谁又会在意珠海银隆和沃特玛的生死存亡,不过是想从中窥探出锂电行业的未来命运。
每场成败,总有人要“被”承担后果
每一场成败,总是要有人“被”承担后果。但这是企业、个人,还是行业的原因?有待深究。
“收购珠海银隆,不仅仅是为了做大营收和跨界进入汽车领域,更为看重的是珠海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董明珠跨界而来,因为她一句:看好珠海银隆和钛酸锂电池技术,让它们纷纷暴露在聚光灯下。
然而秉性刚强的董小姐,这次退缩了吗?
现在回头去看这些事情,似乎有着既定的轨迹。
2016年10月28日,董明珠因为收购珠海银隆的方案被质疑,在股东会上当场暴脾气发作。视频流出,新能源的动力电池难得被炒成热门话题,成为外界的谈资。
结果当然是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方案被否,董明珠倔强地砸下大笔资金。而讽刺的是,珠海银隆不仅屡屡传出坏消息,更因欠款风波,被登上各大头条。资金链的问题似乎昭示着珠海银隆的发展速度,远远及不上烧钱速度的事实。
以前曾看到一个逻辑理论题,很有意思:
当你看到一群鸟飞过,第一只是大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正确答案:第二只鸟也是大雁。
因为董明珠公开站台珠海银隆,让它备受瞩目,被舆论各种扒皮。而“舆论是把双刃剑”,当珠海银隆出现负面的不利消息,且接肘而至,舆论和趋势的力量会自主地往好的方向走吗?
事实证明,新兴的新能源行业原本便存在各种需要改善的问题,但是珠海银隆头上的聚光灯实在太亮了,所有问题被放大了N倍。即使你不相信舆论,也该明白珠海银隆很难在:其主业受困、资金紧张、舆论扒皮等不利条件下,借助有限的资源脱困。
因为这个问题对于投资方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自古以来有句老话: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毕竟,理性的决策是对于危险相伴的事物,敬而远之。
一如查理芒格所言: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行业与时代的危机与未来
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资本的积累都是艰辛的过程,而新能源行业对国家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本黑洞,且吞噬资金的速度以天计,以小时计。
在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中,珠海银隆和沃特玛并不是最特别的,但是确实是最出名的。很难想象,曾经沃特玛拥有一度辉煌的过去。如今,曾位列销售前5名的锂电企业中,已有两名相继倒下,令人唏嘘。
董明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有梦想才有动力。”与董明珠一样,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中,大多数人都满怀着期望而来。
但董明珠在多元化道路上,一路磕磕绊绊,可见成功条件是苛刻的,需要结合的“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动力电池第一轮洗牌阶段拉开序幕,许多电池企业已被淘汰出局。
如今,动力电池市场已形成全球化竞争,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被几大企业所盘踞。如果置之不理,以新能源行业的资金吞噬速度,完全可能把中国这架本就千疮百孔的大船拖入黑暗的深渊。
总结:
在登山界,被称为“山峰先生”(Mr Mountain)的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曾说:
登顶世界上全部8000米级的山峰并不值得我骄傲;我唯一骄傲的是,我活着下来了。
新能源动力电池在未来的市场生存空间为几何,还有待时间验证,但是最重要的前提是:在残酷的时代中“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