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智慧:《清平乐》乌纱帽(一米帽)里藏玄机!

大宋公装帽——展脚幞头

“戴这样的帽子,进房间会不会卡门吗?”

《清平乐》热播,当王凯饰演的宋仁宗和文武百官顶着“一米”长的乌纱帽出现在观众面前,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其实这种展翅乌纱帽叫“展脚幞头”,源于汉代,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01 冠冕堂皇的皇帝帽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衣冠之国”之称。

《易经.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从三皇五帝时期,统治者就通过服装寓意天地之理,来管理天下。

《论语·冠义》中记有:“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可见,古代的圣贤帝王非常重视帽子的礼仪。

有个成语“冠冕堂皇”本意就是指皇冠,也就是帽子。

在影视剧中,很多皇帝带的“冠冕”都是向《西游记》玉皇大帝那样,黄金珠宝镶嵌,白玉十二垂旒,确实冠冕堂皇。

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九旒冕

天子的十二旒冕冠

那么,《清平乐》里的宋代皇帝为何戴的是减配版的“乌纱帽”,而且与大臣们几乎同款,这是为何?是因为大宋很穷吗?

02 宋太祖赵匡胤与“乌纱帽”的传说

宋代“乌纱帽”(展脚幞),其来历传说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

话说这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手下有一帮兄弟打打杀杀、出生入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当了皇帝,兄弟们也一个个加官晋爵。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这帮武将习惯了戎马生活,上朝开会的规矩却不怎么受用,经常交头接耳,议论朝政,赵匡胤很不爽,但又碍于情面,不好直说,于是,就设计了这种一米多长的乌纱帽,带着它稍微一动就晃晃悠悠,皇帝明察秋毫,大臣也不敢造次,逐渐规矩起来,会场氛围由此井然有序。

03 展脚幞头发展史

传说归传说,实际上这种展脚幞头却至少源于汉代,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流行了。

中国的服饰制度在汉代已基本定型,形成了“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的社会观念。

隋唐以来,随着多民族融合和生产力提升,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帽子的特殊象征意义逐渐淡化,出现了幞头官服。

幞头官服由民间的包头布“帕头”逐步演变而成。

早在商周时期,男子二十而冠,行冠礼戴冠帽,这顶帽子称为“帕头”,即后来的幞头。

《新唐书·车服志》称:“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

可见幞头的兴起与与军队训练和作战方便有关。

北周武帝发明了四脚幞头,“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沈括《梦溪笔谈》

四脚幞头的这种打结方式,古人认为具有尚文、重武的含义。

“二脚系于上前,法武也;二脚垂于后,法文也。”——《云麓漫钞》

唐朝时期,幞头已成为官场的正式装束

《新唐书·车服志》说,唐太宗曾“制进德冠以赐贵臣……进德冠制如幞头,皇太子乘马则服进德冠。”

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比如李白这张定妆照: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以后,皇帝的服装只用衮冕服、通天冠服和幞头常服三种。

到了中晚唐时,冠服制度更趋简化,连衮冕和通天冠也逐渐退出了实用的领域,唐文宗时,头戴乌纱帽折上巾的幞头上朝已成惯例。

五代时期,幞头渐趋平直。晚唐五代壁画中的幞头,几乎360度各种角度都有,

由此可见,宋代幞头官服只是延续隋唐五代的这种发展趋势,并且进一步夸张化、规范化的产物。

05 展脚幞头有玄机

宋代的幞头,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比如《水浒传》里的宋江为押司小吏,他的工装照是这样的:

根据孙机先生的《华夏衣冠》描述的宋代展脚幞头,是一种可拆卸装备:

“展脚并不固定在幞头上,它可以临时装卸。《水浒全传》第七回就说李逵:'取出幞头,插上展角(展脚),将来戴了’,可证”。

可见这幞头插上展脚就是公服,回到家里卸下来就成了常服,这个一点还挺人性化。

1999年,泰州市一职中工地上发现了宋代贡生蒋师益墓。贡生虽然是当时大宋的国家储备干部,只是在编,还没有落实官职,但他的墓里出土的展脚幞头确是官员形制,高21厘米,通长120厘米,实打实的“一米帽”。

幞头表面是罗纱,外髹黑漆,展脚用粗铜丝制作骨架,上面缠的是网状细铜丝。因幞头所用罗纱为青黑色,所以又称“乌纱帽”(见下图)。

06 宋代冠服与《易经》五行

其实,宋代的冠服制度沿袭秦汉,在历代中最为繁复,皇帝服饰分公服、朝服、常服和礼服等多种

展脚幞头为公服,而在祭祀致斋的途中,大朝会、大册命以及亲耕籍田时要穿通天冠服,在皇太子受册、谒庙、朝会时,则要穿远游冠服。

通天冠最大的特点的是前有高山(圭板)、蝉纹,帽身装饰有等距离的直线纹,就是通天冠“梁”。

《旧唐书·舆服志》说通天冠的“梁”有12根,《新唐书·舆服志 》则说通天冠的“梁”有24根,古人认为12是天大的数,既然通天冠多与祭天有关,这个梁数应该是12月份(12地支)和24节气的数。

此外,送点公服与常服中还有幞头、乌纱和小冠多种,而且根据衣服的颜色划分等级: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

划重点:为何官员等级为九级,公服颜色为四种?颜色次序由低到高为青、绿、朱、紫?

答案是与《易经》和阴阳五行思想有关

我们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反映在方方面面:

第一,官分九级:因为“九”是最大的阳数,皇帝又被称为九五之尊,皇帝对应《易经·乾卦》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在洛书后天八卦的正中——五位,官员等级有九个,正好呼应“九五之尊”辅佐皇帝;

第二,九五之尊:九,根据《尚书·洪范》的说法,五行属火,九紫离火,而“五”,五行属土,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法则,火生土,九生五,所以九级官员都是来生旺皇帝的;

第三,官服四色:青、绿、朱、紫颜色分别对应五行木(青绿)、火(朱紫),木火通明,木生火旺,旺谁?当然是皇帝,因为皇帝穿黄色龙袍啊,黄色五行土,所以九级大臣的官服与皇帝的服装又是一个五行循环。

第四,五行相生:问题来了,那最低级的官员是青色,五行属木,木由谁生?五行水生木,还记得唐太宗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来老百姓是“水”,黑色,所以在古代,老百姓称黔首,黑头,不正是五行水吗?

但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吗?金去哪了?

别急,百姓有黔首,还有白丁,白色五行属金,这样,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了金、水(百姓),皇帝依靠百姓,百姓也需要皇帝,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所以,从“五行相生”这个角度,“父母官”这个提法确实是不对的,明明是百姓生了他们啊?还是现在的提法科学啊

你看由古至今,是不是应该读读《易经》,学学五行?

end

您可能也喜欢:

1.名字的秘密:孔子姓子不姓孔

2.千古帝王:秦始皇面相身高之谜

3.易经智慧: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源自《易经》坤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