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宁海棋文化

宁海棋文化

文/应可军

可能你也经历过,童年,隨意在石板地用瓦爿块或粉笔画一个空心十字架,或在树下泥地用树枝划一个空心十字架,双方各拣选果核或小石子,就可布阵作战,金木水火土。棋逢对手,就可博弈各一个上午或下午。其实民间棋类很多。记得有一本罗鉴江写的《民间棋类游戏》一书。本书共收录了古今民间棋120余种,民间棋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注重实用性,对每种棋都介绍了棋类三要素——棋盘、棋子和棋视,并且安排了百余幅插图和名词解释。我就会许多种,诸如五行棋、三大直、跳棋等等,除了我们凡夫俗子以外,神仙也喜爱。宁海民间故事经常提到;相传晋朝时期,有一位叫王某的樵夫,住在广度里,他靠砍柴为生。有一天他上石台山砍柴,看到两个老者正在山腰的大石上下围棋,这可激起了王某的兴趣。他本来就是个棋迷,那是个逢局必观,逮着机会就上的主,这一下子天赐良机,“还砍什么柴啊,一天不砍也饿不死,去你的破斧头。”就这样,斧头被丢到了一边,王某也加入了棋局的厮杀中。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这王某沉迷于眼前的精彩对弈,竟也忘了时间,还是有个老翁提醒了他一句:“你怎么还不回家?”王某这才回过神来,赶紧去找那把被自己丢弃多时的斧头,奇怪的是眼前只有一把烂了斧柄的破斧头,并且这把斧头的刀刃也都生了锈,变得凹凸不平了。王某心里奇怪,“就这么半天功夫,这斧头就变成这样了?”带着疑虑下山,一路上百思不得其解。等他回到广度里的时候,他就彻底懵了:眼前的景象没一处是自己熟悉的,要不是因为那浓浓的乡音,他真怀疑自己走错路了。等他带着一肚子疑问来到自己家的时候,发现都不是自己家了,不禁感到万分惆怅,这回他确信自己没有迷路,于是就敲开门打算一问究竟。给他开门的是个年纪差不多的小兄弟,问他何事敲门,看起来很好说话的样子,王某赶紧把自己这一路上的种种疑惑都倒给他,说的口干舌燥,直到他自己都觉得确实说完了才住嘴,讨一口茶,然后满怀希望的看着眼前这位兄弟,就等着他给自己答疑解惑呢。哪想到这小兄弟的反应比他刚进村时还夸张,他一脸懵逼之后,说了一句“这事我都不清楚,让我太爷爷来告诉你吧”,王某的脸立马变成了疑惑加懵逼。很快,门里走出一位老者,一手摸着胡子,一手拄着拐杖,不紧不慢的说道:“小子,你说的那都几百年前的事了,我也就是听我的太爷爷唠叨过几句。”到这时候,王某心里的疑团才算彻底解开:“原来我是碰上了仙翁,这俗话说'仙界一日,人间百年’,我都在仙界呆了大半天了,可不就是几百年过去了嘛?只是想不到我还有这么大的福分能观看仙翁对弈,还插了好几句嘴。也算是值了”。从此以后,王某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典故,石台山那块石垒盘,如今尚在。这故事在宁海其它地方也有,大同小异而已。

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博弈是东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戏,还影响和陶冶着人们的道德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据旧志载;朱鼎,明代宁海东门(今属跃龙街道)人,“善奕”,擅长下棋, “世无敌手”——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按照这样的水平,如果当时有国家围棋队的话,朱鼎肯定能入选。
近代,宁海的象棋棋坛上,马光亮可是一个领军人物,从七八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都喜欢找他切磋棋艺,并以赢他为极大的荣誉。这使马光亮的身上多了一分传奇色彩。在他还是一名小学生时,就对街头、弄堂口的棋摊表现出异常的钟情,常钻到大人们的胯下观看下棋,最后竟无师自通地成了一名少年棋手。十多岁时,他与当时宁海的顶尖级象棋高手一决雌雄,竟屡战屡胜。19岁那年,国际象棋大师陈孝堃来到宁海进行象棋比赛时,马光亮是惟一赢了大师棋的人。
自此后马光亮声名大噪。1990年,20岁的马光亮走进了省象棋队集训,由一名亚洲象棋冠军悉心指导,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正规训练,棋艺突飞猛进。1991年,他在全省象棋比赛中,进入前六名。第二年,他在浙江省象棋个人比赛中获得第二名。但在这如日中天的日子里,马光亮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轻敌和自负使他在一次浙江省象棋棋士赛中与冠军失之交臂。当时,他并没有觉得这盘棋赛能左右自己的人生,认为失了这盘还有下盘。可他忽视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年龄是运动生涯的宝。他因此失去了户口入杭州、人入体校的机会。带着失意和懊恼,马光亮重返宁海老家。
江山代有人才出。2005年出生的胡家艺。因为父亲胡宏杰酷爱象棋,所以她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象棋。在幼儿园大班时她开始学棋,刚开始是跟宁海有名的马光亮老师学习。一年后,在2012年全国象棋儿童锦标赛上,首次参赛的她拿下女子丁组冠军,年仅七岁就被授予“一级棋士”称号。后经马老师推荐,胡家艺师从全国农运会象棋冠军俞云涛。从此,还在上学的胡家艺由父亲带着在节假日往来奔波于宁海和三门的路上。几年下来,胡家艺在全国儿童象棋赛和少年象棋赛上捷报不断。在2013年浙江省幼儿体育大会和2015年浙江省少年象棋冠军赛上,胡家艺杀进男子组决赛并获得冠军,被视为“未来象棋特级大师的苗子”。还在坚持一边读书一边下棋,已经上初中的她学习成绩在班里还能保持在前十名。浙江省象棋女队主教练金海英提起这个学生也是赞不绝口:“胡家艺是个有天赋的小棋手,现阶段她的主要目标是冲击国家大师。如果走专业棋手的路,未来她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看来宁海是个玩棋的地方。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刘波

(0)

相关推荐

  • 《沁园春 · 象棋》

    <沁园春 · 象棋> 月射寒江,高山仰止,挥斥风流. 看虎啸龍吟,叱咤云霄:百花争艳,浪子回头. 皇图霸业,功在千秋,冠绝天下尽重眸. 快狠准,问哪雄能挡,何豪可敌? 历来鲜逢敌手,棋思敏 ...

  • 宁西海——重阳节有感(外自由八雅六首)

    七律 .  重阳有感(新韵) 宁西海 清风细雨沐重阳, 浪漫秋光浴画廊. 昔日国防磨赤胆, 今朝职场砺肝肠. 勤作修为陶情悦, 真恳谦虚冶智商. 春华诗书犹最爱, 暮年词赋凯新章. 七律 .  登高抒 ...

  • 石香炉的故事 | 妈祖信仰在宁海(二)

    编者按biān  zhě  àn "乡土宁海"应<大爱妈祖--妈祖信仰在宁波>编委会之约,整理出<宁海的娘娘宫>一天后,今天发布第二部分,请行家纠错. 感谢 ...

  • 应可军 |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宁海蚕桑文化杂谈 文/应可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就称我国为"塞里斯",意即"丝国".罗马的大奴隶主们把我国运去的丝绸视为 ...

  • 应可军 | 宁海溪坑文化(外二篇)

    宁海溪坑文化 文/应可军 溪流,宁海一般称溪坑,宁海有五大溪流,即白溪.杨溪.凫溪.中堡溪.清溪等.涉及全县10个乡镇.街道,流经上百个村庄.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宁波市下辖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应可军 | 宁海青云观(外二篇)

    宁海青云观 ----文/应可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 ...

  • 应可军 | 宁海育婴堂

    宁海育婴堂 文/应可军 育婴堂,宁海人俗称养育堂.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育婴堂收养并救活了许多弃婴,其设立实为一桩善举.中国早有这方面的善举传统,如贫儿院.育婴堂等等,佛教中也 ...

  • 应可军 | 宁海古松漫谈

    宁海古松漫谈 文/应可军 陈毅总司令早就在诗中写出了松树的性格,他的名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可以表现出松树那一种坚强的.勇敢的性格.所以,我便喜欢上了松树.这种情结来自于小 ...

  • 应可军 | 宁海棉麻史话

    宁海棉麻史话 文/应可军 我国最早出现的是麻.葛纺织,我国是麻的故乡,在元明两朝棉花栽培普遍推广以前,麻织品是平民百姓最主要的衣着材料.而棉纺织和棉花的人工栽培,首先是在我国华南.西南和西北边疆少数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