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明||雪落南山
摄影:肖巍
每过小雪节气,神池南山总会被白雪覆盖。
最早落雪的是高高的山头。一夜西风,人们只是感到寒冷,增加了衣服,但山顶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披上了棉帽。天瓦蓝瓦蓝的,像深秋的湖水,太阳明晃晃的,降下黄中透红的亮光,山头银装素裹,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而山腰以下,黄黑相间着各种植被与土石。
用不了多久,更多的雪花飘落到神池,整个南山就会成为冰天雪地。小雪以后的降雪,一般伴随着西北风,叫"风搅雪"或"羊毛儿旋风",一旦风雪来临,那真是世界一片混沌,天不像天,地不像地,天也是地,地也是天,仿佛整个宇宙都被水银和铅锡包裹,日月星辰全部沉沦不见,只有呼呼的风声,带着划过物体的啸叫,把大团大团的雪粉塞进沟沟坎坎,任性地施展着自己威严,涂抹着山川大地水墨写意画卷。
在暴风雪发威的时候,人和动物都成了识时务的俊杰。麻雀蜷缩在屋檐下的椽缝中,紧闭上叽叽喳喳的尖嘴,羊群乖乖地躲在圈里,紧张地听着圈门啪啪的开合声,无助地咩咩着。鸡早已不见了踪影,更不发出刚下完蛋那些"个个大"的得意啼叫,肥胖的大猪更是卧在草堆里,把头埋进最安全最暖和的地方。就连逢沟即沟逢崖即崖的半大小子,此刻也安静地坐在炕上,听着大人恨铁不成钢的絮絮叨叨。这就是传说中的"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然后,就是雪过天晴,大雪封山。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纯洁的让人心醉。在雪地上行走,踩出一串专属于自己的脚印,用身体躺出自己的形状,用树枝写下自己的心情,那真是一种自我的放飞和心灵的净化。各种动物也会匆匆忙忙出来放风和觅食,特别是成群结队的麻雀,一飞"轰"的一声,遮天蔽日,一落黑压压的一大片,密密麻麻。孩子们往往会扫开一点场面,支起一面筛子,然后埋伏在草码后面,单等麻雀自投罗网。一旦等麻雀进入觅食,绳子一拉,筛子扣下,孩子们就欢叫着飞奔过去,从雪里伸进手去,掏出惊叫的麻雀,绽放开心的笑容。
"大雪宰猪,小雪卧羊"。落雪以后,天寒地冻,可以放心储存肉品了。在草坡上吃喝了一年的绵羊和山羊,早已贴好了秋膘,发达的肌肉上包裹起了脂肪,连行走起来都是一颠一晃,像熟透了的谷穗在风中摇摆的神态。而吞糠咽菜的肥猪,慵懒地闭上眼睛,躺在朝阳的柴草窝中,在和煦的阳光照射下打着呼噜,只有嗅到食物的味道听到主人呼唤吃食的叫声,才哼哼叽叽摇晃着站起身来,呵着白气吞下菜叶玉米粉土豆丝拌匀的混合物。然后在猪羊的喊叫声中,扫开院里的积雪,清理出一片空地,人们叫来亲戚朋友,烧上热腾腾的滚水,三五成群,七手八脚,捆绑、进刀、放血、煺毛、开剥,煺洗出白生生头蹄下水,悬挂起自家喂养出的猪肉羊肉,准备犒劳一下辛苦了一年的自己。
按照老礼儿,第一顿大餐叫"杀猪饭"。就是杀猪那天,叫上着近的亲朋好友,先帮忙杀猪,然后宴请大家。主菜是"槽头肉",就是猪的脖部,红肉白肉相间,切成厚片,和茴子白、土豆炒在一起,再烩上豆腐和粉条,拿碗盛上尽饱吃,白酒随意,喝好为止。
酒饱饭足之后,猪羊肉在冰天雪地中也开始变硬。人们搬出铡刀,对劈成两片的肉品进行第二次加工。羊肉一切四半,两条前腿,两条后腿,肋支讲究"前三后四",但近年来来前腿贵了,肋骨都切到前腿来了。猪肉分开部位,槽头、前膀、硬肋、软肋、坐臀,一般来说要分割成十到十四块。最好的肉是硬肋与坐臀,前者适合红烧,后者可以完整切成瘦肉片或丝,多用于炒菜。前膀也是瘦肉,但不容易切片。软肋质量较差,肥肉多瘦肉少,但没骨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吃香,是人们割肉的首选。
切分好肉品,就是分配和贮存了。精打细算的领家人,往往会根据需要留一些自己吃的,然后尽量卖掉换钱。先把肉块用塑料布或尼龙袋装好,然后下面铺上木板放上肉,上面再盖上木板,最后堆上雪,肉又冻的好,又不干,而且不窜味,洁白的雪块是最好的冷冻剂和保鲜膜。
一、四、七义井赶集的时候,用绳子绑起来,胸前一圪蛋,后背一圪蛋,老羊皮袄也不怕油,脚踩在变硬的雪地上,发出嘎吱嘎吱的脆响,呼出白色的气雾,不紧不慢地行走,到地头不用吆喝,就有人过来讨价还价,缠着买走农村自养的生态猪羊肉,而且价格一定只高不低。肉一卖完,腰里鼓鼓的,底气也就硬了,腰板挺直地各种门市出进,吆喝满脸堆笑的小老板拿上东西,拎着大包小包显摆。直到下午馆子里下灶,才红着脸眯着眼往回嘎吱。当然,现在条件好了,人们大多自己消费了,而且出门的交通工具也各式各样,只是再也听不到一路上嘎吱嘎吱的冬天之声了。
作者简介
王宪明,山西省神池县人。合格的中文专业学生,称职的高中语文老师。作品散见于报刊。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