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银柱||《万事德传》 第三章 将门书香 诞生世德

    《万世德传 第三章  将门书香  诞生世德

文\卢银柱

红光吉兆现万府

人常说,“地以人胜,人以地灵”,偏关城与万世德就是这样的关系。名播千秋的历史人物万世德诞生于偏关城,历代偏关人以“钦命万人会”等方式对万世德以纪以祀。

关河北岸,偏关城西“平阳营”,顾名思义为驻扎兵营的地方,后兵营撤离,成了关城内的一条主要街道,名曰“平阳营街”。就在这条街道上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长方形五进大院,大门砖楼威严气派,砖雕鸟兽、花草惟妙惟肖;宽阔的大门两旁,一对高大的石狮子两眼怒目圆睁,威视远方;中间呈七级平整的石砌台阶,拾级而上便抵达大门前,两扇朱红的油漆大门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两开大门各配有五个铜钉,金黄耀目,又各加两个黑色的虎头拉环,显得庄严而富丽堂皇。由此可知,此院住户即非名门望族,亦是世代显宦人家。这就是名震偏关的“万府”大院,本书传主万世德的出生宅地。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七月初十日午时,只见万府大院上空,有一个大火球落于房顶,好像起火一般。关人见此情景,惊诧不已……却不知此刻的万府室内,中堂异香满屋,红光闪耀,一位披着斗笠的高僧毫无顾忌地闯入中堂……不一会儿,一声清脆高亢的啼声,震动万府大院,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享誉华夏的万世德。

其时,万府第七代万岩先生正在书房聚精会神地展卷读书,忽然家人来报:“老爷!添丁了,恭祝老爷喜得贵子!”本来万氏是世代以武侍国的“将门之家”,可万岩本人却不太喜欢武事,专好读书,经史子集、诗赋辞章无不雅好,育成书香门第。这就成为万世德将来发展的重要奠基--他拥有将门与书香门第家庭之双料出身。此时,万岩喜得长子儿郎,内心有按耐不住的喜悦与激动……

万家添丁进口,喜气盈门。这是戍边始祖万杰自明洪武三年(1370)从南昌北上而来落籍大同,后第四代万瑛迁居戍守偏关,计第八代裔孙万世德。万世德出生时如前所述吉兆,选入《偏关志》中的明代大文学家屠隆撰写的《大司马万公传》中有明确记载。

万世德出生,万氏阖家欢乐,高兴不已。到第十日,父亲万岩还是殚精竭虑,整天思考着为爱子取名一事。取名,寄寓着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在中国古代,很多家族为了记住传承次第,往往会以较有意义的话语或者诗词来确定取名排行。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往往会用相同的字来取名,这个相同的字叫派名。按照《万氏宗谱》,这个第八代新生的孩子属于“世”字辈。万岩冥思苦想之际,忽然灵光一闪,想到常背诵的《文选》中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一语,击节称叹;结合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注疏“以其世世积德,庶为终成其大功”的解读,深感“世德”二字与万氏家族在山西发展历史的暗合,便给这个带着祥瑞出生的孩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世德,既总结前世的功绩,又勉励后世的子孙。因为他是世字辈的长子,又寓意本人将来要砥砺人品、修养德行,继续培植祖上元气,长发其祥,故取字为“伯修”,即文章、道德足为表率者。其乳名为“文明”,寓意万氏发祥文化,肇兴科第连绵。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万岩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在道德、文章方面成为人间表率,并在孔孟儒家文化方面扩充自身实力。

蒙童凤雏亮清音

中国古代,仕宦家庭往往会让孩子在四岁左右进行童蒙教育。《周易》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万岩对其子世德寄寓厚望,自然不会忽视对他的各项教育。万世德自幼领悟力超常,在多方面表现卓异,四岁时就懂得乐曲,唱歌按节和合,拍拍皆准。

五岁时,他以颖悟异常的自然流露赢得美名。这事发生在嘉靖三十年(1551),一天,驻节宁武关山西镇总兵官、后军右都督戴廉到偏关视察,专门访问将门万氏家族。在万府,他见到了活泼可爱的小顽童万世德,发觉世德口齿伶俐,聪明异常,出口皆是四书五经的词句,这就引起了他的兴趣,寻思此子必将是一块进学读书的好料,于是决定用联对的形式考校一下小世德的才华。

中国古代的童蒙课程中有一门是对对子,这门课程的练习能让学生较为迅速掌握平仄、韵律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为将来学诗打牢基础的学问,又为巩固名物知识的功课。戴廉选择了一则名对联来考察万世德,他试以 “三光日月星”出上句,话一出口随着心想:这句上联很有来头,是北宋时辽朝一使者为显示辽国水平所出的上联,暗含挑衅宋朝文臣的意味,因为含有三个数字和三个名物出上联容易,用其它高于或低于三的数字与三个汉字,来表达更多事物的下联则是极其不易的事,曾经难倒了很多名人雅士。只有宋朝儒学大家、文学家苏东坡略一思索,就对出精彩的下联:“四诗风雅颂”。四诗指《诗经》中的《风》《大雅》《小雅》《颂》四种体裁,故与上联对仗工整绝妙,无与伦比。

戴都督沿用宋代旧对,自思这句上联就是平常饱读诗书的才子也难以应对,何况万世德一个五岁的毛头小孩童其概括能力、认知能力、数字能力能运用到几分?思忖之间只听得万世德应声对曰:“一统山河地”。激昂清亮的童音刚落,戴都督大吃一惊,半晌说不出话来。陪同戴都督的文武官员以及地方知名人士,都惊叹不已,自愧弗如。万世德所答的这句下联,不论是词语对仗工整,还是在数字、内容、意义上的前后搭配,都无懈可击,更蕴涵着清晰而有创意的高迈情怀!当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无不惊讶佩服,满座称赏,拍手叫好。

很快,这一对句犹如传奇,不断被描摹传诵开来。自此,人们知道万家出了一个神童。明翰林院编修陈懿典记载了这一故事:“公,讳世德,字伯修,号邱泽,后更号震泽,山西偏头所人。公生有奇征,颖敏非常,四岁而解音律,按节和歌,拍拍皆合。五岁而属对如响,语意英特,稍长,就外传。”

又屠隆在《万公传》中曰:“先生幼奇颖,五岁解对句。有都督某公试以'三光日月星’,先生应声曰:'一统山河地’。满座称赏,已就外传。”

幼年游戏当将领

万世德与父亲万岩相同点是都有文学天分,不同点是万世德对武功也有特长,而父亲不大喜好。少儿时期,万世德与群儿伙伴玩耍时,特别喜欢战阵营垒、排兵打仗的游戏。万世德出身将门,从小耳濡目染,在家中听到父辈长者们谈论的多是兵书战策、营垒布阵之事。父亲万岩虽为文秀才,亦擅知兵事,常给他讲解《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及历代经典战例。族中长者在讨论兵法等事时,满脸稚气又聪明睿智的小世德在一旁瞪大双眼静静地听着,若有所思。在这种环境中,万世德幼小的心灵里就充满着兵法战术、御虏防边等武备常识,使他从小对军事发生了兴趣。当时的偏关本是明朝重兵防守的区域,边塞地区常有军队的演武操练等项活动。万世德的父祖辈曾经是高级军官,为他亲自到现场观察排兵布阵创造了有利条件。万世德带着浓厚的兴趣到军营、校场观摩兵士们的军事训练及武术演练,时间长了他就跟在士兵后面操练,潜移默化间学会了方队、阵法,还知晓冲锋、埋伏、夜战、利用地形地物防守等具体战术。

他还和小伙伴们在自幼长大的关河岸畔仿照兵营规矩,玩耍军营列队,以及士兵出操训练的操典。互相间摔跤搏斗,舞枪弄棒,玩的不可开交,还有你追我赶,擒拿“敌兵”的游戏。

从12岁开始,万世德总不忘将他从军营中学到的知识拿来与小伙伴们做巩固练习与分享。他在和伙伴们玩耍时,亦是发号施令、带兵打仗一类的游戏。他自立军府为“上将”,将其他孩子分别授以“副将”“兵士”等角色,作为自己的部属统驭之。有时万世德设置对抗赛,与年龄大的伙伴各为“将领”,各带一队“交战”。在偏关瓮城、城楼、城墙、望台、烽台上“排兵布阵”,在山上、深沟、河滩等地设“壁垒”,即军营围墙、防御工事,进行“冲锋追击”“擒拿格斗”“活捉敌兵”的游戏。他一直以大将自居,号令孩童“布阵、行军、打仗”,其“部伍”严肃,互相间“枪来刀去”,丝毫不马虎,俨然如真正的练兵、行军、战斗。凡看到万世德与伙伴们“统兵演武”游戏的大人都感慨地说:“这孩子不简单,将来一定是个将才啊!”

翰林学士陈懿典评价万世德:“时引群儿为营阵之戏,建壁垒,设旗门,自署为上将,分署偏裨、步曲,鼓而麾之,众凛凛无哗,或时驰怒马挽雕弧,射猎于榛莽之墟……”[]将军不是自封便能成为将军,发号施令也不是令出必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一定的磨炼和高超的技能。万世德统领伙伴们的组织指挥能力便在少年“军事游戏”中一一体现。

与将领之才相匹配的是将领之德,万世德亦在少年时期也表现突出。盛夏的一天,13岁的万世德正领着一群小伙伴们在西关外的关河中游泳,不料上游山洪暴发,多股洪流汇入关河,如怒狮咆哮,裹挟着大量泥沙向下游汹涌而来。临近30米处时,游兴正浓的万世德眼尖,突然发现一个接一个的毛头大浪向他们扑来,在将要被大浪卷走的一瞬间,万世德大喝一声:“有山水,快跑!”六七个小伙伴闻声后,惊骇地不顾一切地往出跑。一个小伙伴动作慢了一点,在快出关河时被一个大浪卷回河心。万世德奋不顾身,机智果敢,敏捷如猿猴一样返身投入浪中接近那个小伙伴,凭他出身将门、自幼习武练功、膂力超常的本领,他脚蹬手掀使尽全力将小伙伴推上河岸。这个孩子得救了,而万世德却被接二连三的大浪冲进河中,伙伴们都惊得魂飞魄散,却只见他闲庭信步,顺着水浪的推力,坐着浪头,用手扒拉着洪水向下游游去。虽然山洪凶猛,他却从容淡定,悠闲自得,边游边向岸畔靠近,在下游一里处的西沟村畅河滩登岸。

重新汇合后,小伙伴们对万世德救人与自救的勇敢行为,心服口服,尊崇有加。万世德亦自兹培养了领袖群伦的威信。后来大人们知道这件事,赞许他少年不凡,大智大勇,坚定沉着,是个大才地,将来一定堪当重任。

渐渐长大的万世德仪表超凡不俗。身材颀长,相貌英朗,体力强健,阔额方口,高鼻大耳,眉清目秀,面白如玉,像一介秀才书生,说话声如洪钟,行走健步如飞,又像一位英俊武士。15岁时,万世德已经擅长刀枪棍棒技击,尤其擅长骑马射箭,力挽强弓,左右开射,矢无虚发。他有时乘快马,挟弓矢,射猎于丛杂的草木荆棘荒野,饿了到村庄向老农要烧饼吃,粗茶淡饭,寒热自适;渴了向乡村老妇要凉米汤喝,冷暖自乐。临近夜晚疲倦了,与打柴的青年、放牧的小子一同结伴归家,其豁达豪放、不拘小节的风范,显示了他适应环境的能力与宽阔的胸襟。

初显鸿鹄大志向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世德胸怀大志,常吟诵着父亲在他幼年的时候教的箴言名句,感慨道:“古之将相多出自田亩者,难道就是他人吗?吾亦要学会文武艺,报效帝王家,以建功立业为意也。”

幼小时,万世德虽然奇颖聪慧,对文学感兴趣,但因贪玩好动,却不肯用功读书,父亲万岩给他请了名塾师,也难以管束他,反而对骑马射箭,练习兵器感兴趣。万岩幼年时读书学业成绩好,无奈屡试不第,靠选取的“贡生”学位,最终仅做到八品的枣强县丞。他以为万家世代武将,世德将来也是一块武将的材料,所以他在学业上没有强求世德,暗自道:就顺其自然吧!学士陈懿典称:“顾性佻达,不能屈首受塾师约束。”可见,万世德当时喜好武功胜于文学。无独有偶,明代大文学家、“明末五子”之一的屠隆在《大司马万公传》中也这样描述万世德:

佻达自喜,时时从群儿游,好为营垒行阵状,或创军府,自署为上将,授群儿偏裨之属,部伍严肃,识者知为伟器。又或乘快马,挟弓矢,射猎野外,饥从田家啖胡饼,饮凉浆,日晏与樵青、牧竖啸歌而归。大人禁诃之,不为止……为人颀长英朗,有膂力,善骑射。

万氏家族的人都以为万世德虽有文学天赋,但不会走文士这条路,他将来还会继承祖上勋业,继续当武将。根据朝廷“世袭军职”的封荫政策,他在15岁时便因了四世祖万瑛、五世祖万祯、祖父万亿、伯父万山相继任偏头关守御千户所千户的关系,当上了偏关千户所一名“百户”。在古代15岁的男子称“束发”,这般年龄大人是不会允许出外谋生的,但自小有志向的万世德是不惧出外的。当时偏关所由镇西卫代管,镇西卫设在岢岚州,身为“六品”武官百户的万世德又被派往岢岚州州衙门兼当捕务。捕务,就是逮捕犯人一类的小官。万世德本来就年少,在执行任务及工作期间,有些官吏耍滑弄奸,故意为难他,生性刚直的万世德痛斥他们的行为,但常常无端地遭到衙门上级的责骂和同事的侮辱。初入职场的万世德很不适应,志不同,道不合,他在体验世态炎凉的过程中,深感当捕务并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远大理想。他感慨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然后愤然辞职,返乡偏关。

退出职场后的万世德,从此励志读书,勤奋刻苦。由于在官场“受责辱”的经历,给了万世德强大的转变动力,使他有了储备“文化食粮”的最佳时期。偏关至今还流传着“万瞎子”的绰号,这于万世德昼夜刻苦攻读《四书》《五经》等典籍,成为近视眼有关。万世德在家中读书的时候,正是俺答汗率众袭扰明朝边疆地区偏关之时,山西北部一带人心惶惶。但是,万世德每日在边地从刀兵相见、战火纷飞的动乱急迫当中,从从容容地、持续不断地攻读圣贤书。唯一遗憾的是,当时偏关一带属于战区,可供学习的文献颇少,能够涉猎的也不多,对于从学者扩大知识面有较大的局限。但万世德只要得到儒家经义的书,用眼一看、耳一听,其大意就能牢记在心,了解深透。他天资禀赋可“日诵数千言”,过目成诵,触类旁通,能举一反三从已知推导到未知,好像有神灵相助一样。日复一日地求学,学问大为长进。屠隆在《万公传》中记曰:“时俺酋扰边,边境骚然,先生日从戈戟劻勷中从容受书。地鲜文献,颇俭于耳目,而先生淹纬言诠,一闻百悟,殆有神授云。”

万世德在进偏关文庙儒学时经过了童子试,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资格的县试。当时县试,为偏关千户所所试,由驻防偏关的副省级文职官员、岢岚兵备副使主持。三年后又到太原府试合格,再三年去太原参加省级院试,又叫道试,由主管全省学政的一名按察副使负责。最后万世德通过县(所)、府、院试合格,成为“生员”或“诸生”,习惯称“秀才(茂才)”或“相公”。然后,方可允许进入县、州、府学或官学国子监读书。遇有每隔三年一期乡试,才能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如成功,再摘取进士的桂冠。

万世德从15岁经过三年家庭私塾刻苦学习,到18岁正式成为偏关文庙官学的生员,即史书上所谓“博士弟子员”,明、清两朝对县学生员的称谓。偏关文庙于弘治二年(1489)创建,是太原以北规模最大的庙学。在万世德成为庙学生员时,已经有51名生员升入北京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万世德的父亲万岩也是从这里被选拔为贡生的。万世德受到当时文庙儒学训导、经学造诣深厚的刘思文先生的传授和培养。山东沂水县人刘思文博学多识,才思敏捷,动履端庄,讲经有创意,使万世德受到熏染,进步很快。刘后来升任河南镇平县教谕。

万世德在庙学学习时,除熟背牢记儒家经典外,还进修了《御制大诰》《律令》两部大法,其中《御制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典。这是明代各级学校授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试的内容。在庙学读书学习中,万世德逐渐精通六经大意与诗词格律,达到了较高的造诣,对皇帝的诏书及名大臣的奏疏、论议,也有了独到的见解,尤其应对策问,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具有鸿鹄之志的万世德刻苦努力,经过攻经学诗、写作训练之后,不断发出凤雏清音,他的文章不仅从同辈中超拔出来,就连很多先辈名流也自叹不如。当时,山西提学副使、海陵(今泰州)袁公督学三晋,看到生员万世德的文章,称赏不已,作为范文推荐给所有的士子学习,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范文。正如翰林院编修陈懿典所记:“年十五,始台意下帷,下笔奇文蔚起。补博士弟子员,试辄为冠……”

到隆庆元年(1567),万世德成为关学廪生。廪生,全称是廪膳生员,属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廪生,每月有朝廷廩米供给,名额有限,博士生员中只有考试名列前茅的才能获得这一资格,享受这一待遇。隆庆二年,驻偏关兵备副使范大儒了解到廪生万世德的学问造诣与文章水平,诚邀他到家中,为儿子讲学。其年万世德22岁,他讲授水平很高,每讲一篇,范大儒都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万世德性格豪放,交际广泛,诚实守信,每当与朋友谈论到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东晋镇西将军谢安时,辄衷心佩服,便发思古之幽情,慷慨激昂,拔剑长歌,吟诗作赋。

三晋奇士受称赞

寒来暑往,矢志苦读,万世德终于迎来了隆庆庚午年(四年,1570)的乡试,即省试。在乡试之前,经过较长时间发愤读书的知识积累之后,万世德与各州府县的生员正式参加了山西乡试。自洪武九年(1376)开始,山西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太原秋八月如期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事毕复原职。同考官有朝廷派到各省的监察御史,以及各省的提刑按察使,或提学副使,分房阅卷。乡试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正式开考,考《四书》《五经》《策问》,以及诗、赋等内容,并试诏、判、表、诰一道,其中儒家经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核心内容。

万世德时年24岁,在下发的考卷文章答题中,他妙笔生花,思辨考证,一语中的,建言献策,无可辩驳,深具韬略。阅卷官一眼看中这是一篇好文章,为思想深刻的治国宏猷。秋九月乡试中举叫乙榜,也叫乙科,发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又称“桂榜”。万世德顺利通过乡试,考中举人,名列桂榜。据有关史料记载,前朝山西全省在乡试之年最多考取举人时是70多名,最少时是10余名,一般考取20余名时有之。考取一名举人实属不易,更何况是进士?万世德破天荒成为偏关有史以来的第一名举人。当时,阅卷官、山西按察使王世贞在考试结束后展读、评阅万世德的文章,内心很是激动,认为这是一篇与众不同的上乘之作。他情不自禁地又将文章拿给朝廷都察院派往山西的监察御史饶仁侃过目,且称赏有加,指出万世德才学出众,是“三晋奇士”。明代文学家屠隆记曰“大司寇王公世贞以观察使,典闱中得先生文而大奇之,以示直指饶公仁侃曰:'是三晋奇士也’。司寇文章宗匠,既推毂公,名一时而噪西北。”

王世贞何人?他是明朝中晚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苏州府太仓州人,隆庆年间为山西按察使,“纲纪振肃,贪墨解绶。寻升布政使,改修科场号房以砖。时以提调兼主文衡,中式皆为名士,晋风为之丕变。至学问渊博,文章典雅,著作之富,为有明一代之冠。”后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卒后他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录》等书。万世德能得到王世贞的称赏,相当于欧阳修称赞苏轼时说:常人不能“望其项背”。从此,万世德被世人刮目相看。

饶仁侃读了万世德的文章后,不仅对文章称赏不已,更明确地认为,万世德的才能堪受国家重用。他说:“是国器也,其取进士若反掌”。意谓考取进士易如反掌,万世德果然被饶御史言中,翌年考取进士。饶仁侃,字近刚,号城山,湖广崇阳县白霓镇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进士,后官至云南巡抚。

万世德能得到两位国家重臣名士、文章宗匠的称赏,从此声名远播,振翅待飞。

进士及第题金榜

考取进士难吗?难!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明清时期全国各省通过乡试的举人,于次年春天集中到京城举行“会试”,因在春季考试又称“春闱”。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贡元”,然后中“贡士”者在皇宫接受“殿试”,又称“廷试”,最后按成绩以取进士。

万岩当年在文学上享有盛誉,但在科举上不顺,便一心期望儿子金桂折枝,龙门一跃。万世德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是否能在众多才俊中脱颖而出?他果真能超越其父,荣升天子门生吗?

万世德在隆庆四年(1570)考中举人后,一年里闭门读书,艰苦努力,以应会试。隆庆五年春天,万世德与结伴同行的侍奉书童,出偏关城,东向沿关河一路过马站、老营堡,上平虏卫、山阴县、怀仁县、大同府,过阳和卫、天成卫镇口台,进入宣府地界,晓行夜宿经过宣化府、下花园、怀来卫、昌平,进入京城。这好像天定的缘分一样,万世德后来任职顺天府宝坻知县,以及怀隆兵备道,又在这条线路上往来多次,这是后话。偏关距离京城1500里,万世德经过18天的时间到达。其时,全国6000名举人云集京城,准备做最后一搏,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隆庆辛未年(五年,1571)二月初九日,会试在京城由礼部主持如期举行,皇帝特派正、副总裁主考官主持。考试分为三场,每隔三日举行一场。会试与乡试内容一致,以《四书》《五经》之义为基本程式的八股文考试,体用排偶,通谓之制义。这在《明史·选举志二》中有详细表述:“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从中得知,会试既考核儒家经义知识,又考核诏、诰、表等公文写作的能力,以及考察时事政治的见解,综合分析判断考生的实际才能。

此次会试,全国有四百名举人通过“会试”中式“贡士”,万世德名列其中。事后,他拜见了主考官、朝廷重臣、久仰的大学士张居正。张六岁识字,七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参加乡试第一名,本来能中举人,但为了防止其“年少志满”“过慧早夭”,被识见超群、慧眼独具的湖广巡抚顾璘有意予以落榜。后16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被誉为“神童”“奇才”。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内阁首辅,至万历十年(1582)主持朝政。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一位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一品大员。会试主考官作为“内帘官”可参与阅卷和录取事宜,是受皇帝重视的荣耀美差。万世德与同期贡士,成为张居正的得意门生。

会试一个多月之后,即隆庆五年(1571)三月十四日,隆庆皇帝下诏书:

以廷试天下贡士,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掌吏部事高拱,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殷仕儋,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郭乾,太子少保工部尚书朱衡,户部尚书张守直,刑部尚书刘自强,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吕调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张四维(今山西芮城人),政通司通行使王正国,大理寺卿董传策,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丁士美,充读卷官。

三月十五日,殿试主考官隆庆皇帝坐北面南,龙颜端庄,在皇极殿又称金銮宝殿亲自策试新科贡士。殿试前一天,由鸿胪寺官员设置御案、黄座,由光禄寺官员排定桌次座位。黎明时分,众读卷官与在朝百官分列两旁,随后皇帝升坐皇极殿。参加殿试的贡士在殿外的丹陛上排好队,礼部官员散发试题,然后指定考场入座,于日落时交卷。要求贡生在一天较长的时间内完成“策问”的写作。殿试题目有时由内阁拟定,皇帝批准,有时由皇帝亲自拟定。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被视为“抡才大典”。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天下应试学子,皆奉圣人之道,引古证今,发挥满腹经纶,举先圣之言,列先儒之例,阐明当政之务。忠告大明皇帝,施行仁政,以德治国,慈爱子民,创不世之伟业,开万世之太平。

万世德,早被王世贞、饶仁侃两位贤达看好,认为其“取进士若反掌”。他的文章博学鸿词、经纶韬略,抒写出忠肝义胆和治国主张,其议论精严,文采飞扬,寓意深刻,超过先辈名流,最终获得了第三甲第187名的好成绩。[]同科进士还有:后来的理学家管东溟、后任巡抚的王汝训,以及后来与万世德同为抗倭名臣的山东益都人邢玠。

三月十八日,由管礼仪的鸿胪寺传胪宣读皇帝诏命的录取新科进士的名单,然后行礼谢恩。清晨,在皇极殿设有中和昭乐队,殿内正中设黄案,午门外设彩亭。万世德与其他中式进士穿着“进士巾服”,由“礼部引至御前颁赐,上表谢恩日服之。”传胪,即上传语告下、唱名之意,为殿试科举制中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之后由礼部放黄榜,在仪仗鼓乐队热闹贺声的引领下,张榜公布于东长安街,公示三日后收缴内阁。

行礼之后,万世德按照礼部安排,参加了三月十九日为新科进士举行的“琼林宴”。完毕后,按朝廷规定于午门前颁发赐赠礼品: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各奖银50两,万世德等新科进士获得御赐纹银30两。然后,礼部官员率领诸进士,到“至圣先师”孔夫子庙和文昌宫行三拜九叩大礼。然后“释褐”,发给相应的官服。“释褐”,即脱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出任官职。万世德被大学士张居正推举,授予河南南阳知县,吏部给予文书,择吉日上任。

明朝每次考试结束,工部都会拨出一些银两给国子监,在监内立“进士题名碑”。这些题名碑历久不坏,最终集为《明清进士题名碑》一书,保存了这些有价值的、千古不衰的资料。当打开此书,如万世德等有功名的进士便历历在目,犹如现时考中,让人悬想当时的荣耀,确系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万世德尽管处于边防前线战火纷飞、“地鲜文献、颇俭耳目”的环境中,但还是考出了最好的成绩,亦为偏关“破天荒”的第一名进士。

夏季四月的一天,偏头古关阳光灿烂,晴空万里,好像披上节日的盛装一样。万世德考中进士的喜报传到驻偏关的岢岚兵备道衙门,传到驻守偏关西粮厅的潞安府同知衙门,传到偏关守御千户所等官署衙门,驻守官员与有荣焉,兴高采烈,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之中。偏关武备之地,边塞战区,首辟千古之荒,出了万世德这样一位名扬天下的进士,确系难能可贵,令这些官员感佩不已。驻偏关所有的十几座官署衙门,文庙孔学,挂红灯,扭彩棚,彰显庆祝;万氏府第更是喜气盈门,热闹非凡,前来庆贺的官府要员、乡绅士子、庙学师生,以及街坊邻里,络绎不绝。街谈巷议,乡亲们奔走相告,拍手称庆!庆贺偏关地灵,人杰世德,将要为国栋梁,造福邦国。

不久,万世德回到偏关,拜见了父亲万岩和母亲陈氏以及宗亲、乡党。万世德母亲,为镇西卫千户陈璧之女,有贤德,培养世德功不可没,听到儿子中进士,自然欢喜非常。之后,万世德拜见了偏关守御千户所指挥、千户等官,拜见了驻偏关兵备副使纪公巡,拜见了驻偏关西粮厅潞安府同知尹祺,拜见了文庙训导等先生,谢过授业之恩,即将走马上任河南南阳知县一职,以期实现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远大理想。

作者简介

卢银柱,山西偏关县人,1957年3月生,大专文化,原系偏关县志办公室资深编辑,现为偏关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忻州长城学会偏关分会副会长。至今编史修志、撰写文史30余年,著作:志书有《偏关县志》(合编)《偏关县军事志》《水泉村志》(合编);党史资料有《偏清支队战斗史》《中共偏关县组织史资料·第二卷》;文史资料有《忻州晋商史料·偏关卷》《偏关民俗文化·庙会时节》《偏关县南下北进干部资料集》;古籍古碑整理有《偏关志增订本》《三关志校注》(以上二书为中华书局出版)《偏关古碑文集校注》(北京燕山出版社),人物传记有《万世德传》(三晋出版社)。在《万里长城》《长城博物馆》《山西长城》等刊发表长城研究文章多篇。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卢银柱||引  子:未入《明史》垂青史
*卢银柱||第一章  万氏将门  戍边守关
*卢银柱||《万世德传》 第二章  武备文德  关城共荣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

  • 从秀才到进士,从乡试到殿试,明代学子的求仕之路到底有多难?

    当代很多人将现在的高中生类比成古代的秀才,大学生类比成古代的举人或者进士.这样比较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明朝的秀才身份的获得便是通过县级考试,举人的获得是通过国家级考试,似乎与现在的中高考等级一致.但这 ...

  • 中国文化知多少——教育(3)☆科举科举,...

    中国文化知多少--教育(3) ☆科举 科举,即分科选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设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朝以前,官吏的起用主要是通过推荐.隋朝统一中国后,为加强统治,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始用分 ...

  • 卢银柱||《万世德传》 第二章 武备文德 关城共荣

    <万世德传> 第二章  武备文德  关城共荣 文\卢银柱 一 再铸偏关之辉煌 弘治元年(1488),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兼岢岚兵备道王璇又一次拓展了城池东面.经过四次拓展,偏关城逐渐变得宽广 ...

  • 卢银柱||《万世德传》第四章 倾身民生 孝子贤行

    <万世德传>第四章 倾身民生 孝子贤行 文/卢银柱 一 初任南阳显身手 (一)遵父训当好官 万世德25岁中进士,初出茅庐,授官南阳知县,可谓春风得意.原准备将父母接到任所府上,让双亲颐养天 ...

  • 卢银柱||第一章 万氏将门 戍边守关

    第一章  万氏将门  戍边守关 文/卢银柱 明万历兵部尚书万世德之家族为将门之家,史书记载只言片语,即祖上初始在大同.保德一带戍边,后来长期在偏关一带守备堪称传奇.其祖上每位战将经历及边关守御究竟是怎 ...

  • 卢银柱||引 子:未入《明史》垂青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开场词中的一句.普通百姓对这句弹词的熟悉,更多是因了<三国演义& ...

  • 卢银柱||偏关龙华盛会纪实

    偏关龙华盛会纪实 文/卢银柱 古老的偏头关,除了历史悠久.文物辉煌外,还有着独具一格的地方民俗文化,其中最具特色,也最为盛大的就是十年一度的民间集会-"敕旨钦命龙华盛会",民间称& ...

  • 《量柱擒涨停》第三章--量柱的“三维特征”

    第一节  量柱是"有形"的实体 量柱是"有形"的实体,高低红绿就是"量形"的外在表现形式.如图3-1"大智慧2014.1.28日留 ...

  • 为善至乐,向上至德(做人三章征文)

    置身于红尘纷扰与重重诱惑之中,何以维持本心?何以清白自省?众说纷纭之中,有一答案日渐统一:惟"为善向上"四字而已. 又是一年高考时,这个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季节,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说 ...

  • 剑侠传·第三章 雷被苦心终得报,陈良奇才拜良师

    昨天皓哥建议我说,少说文言,多说白话,让我一下子看反了.导致我昨天绞尽脑汁,弄了一大堆文言似得对白,然后,夫人提醒发现,是让我少用文言.之后的也还是以白话为主.本来文言水平也不怎么样,费了我挺大的劲.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三章

    德经·四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吴澄:又承上文所言教弱之义而广之.至柔与无有,皆弱也.驰骋犹云躏砾.无有谓无有查滓之质.无间,无中间罅隙可入之处.水至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