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促胸满、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怎么治?

传统中医方与鉴别

附方1 桂枝去芍药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

功用:解肌散邪,温通阳气

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出处:《伤寒论》

附方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功用:温补阳气,解肌散邪

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出处:《伤寒论》

鉴别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均可治疗在外是太阳中风证,在内有阳气不足证。但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内之胸中阳气不足,主要是胸阳受损,阳气失展,失达而郁于胸中,虽受损而未至虚;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内之胸中阳气不展并有虚弱一面,即胸阳郁中兼虚;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内之阳虚病机更为明显,不仅有阳虚,更有阴损,但病变主要矛盾方面在阳虚,可见三方之别:桂枝去芍药汤主内重在胸中阳气不足而郁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内重在胸中阳气不足而兼虚;桂枝加附子汤主内重在阳虚,次在阴损,此乃三方之别。

郭生白解读与方剂

附方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42g 芍药42g 甘草28g 生姜42g 大枣12枚 附子1枚炮去皮切

上六位,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

感冒过发汗: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是患者在发汗后汗漏不止的例证,而且患者恶风、小便难、四肢微寒难以屈伸,此种病状要用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生物病原体感染的疾病,其排异趋势向体表的一类,称太阳病。这类病用发汗法,是正确的。但发汗的目的重点不在排汗,而是重在排除致病的异己物质。如果出汗太多,便会发生坏病,这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果因出汗太多,造成“汗漏不止”(汗出如漏不能止),患者身畏寒,小便困难,四肢难以屈伸,出现拘急、痉挛,这是因为汗出太多体液丧失。血汗同源,津液外越,血液损失,泌尿困难,肌

肉组织与运动神经失去温煦与濡养,所以发生上述症状桂枝加附子汤是在前述第(5)例证所列的桂枝汤方中加附子1枚,炮,去皮,切。桂枝等药温通血脉,解除体表的排异障碍。加附子1枚,是为了恢复汗腺的张、弛功能。汗出太多,皮肤、汗腺、汗孔的功能虚损,加附子回阳固脱以止汗,温肌肤。附子炮用是为降低毒性和缓药力这个方剂是告诉后世学医者,一旦用发汗法不适当,而出现汗漏不止的不良后果的调理方法。因为用排汗法的目的是排除致病物质,绝不是为了排汗,所以一再叮嘱“取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一是病必不愈,二是汗多亡阳、伤津液。桂枝加附子汤就是为了调补亡阳伤津的不良后果。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附方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42g  甘草28g 生姜42g 大枣12枚

上五位,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

附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42g  甘草28g 生姜42g 大枣12枚 附子1枚炮去皮切

上五位,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

本条为误下太阳表证,伤害抗御势能而出现两种病情变化。促脉的体象与病机历来就有两种说法,但都可保留。本条中是误下太阳而促,应是脉搏急促而无停止的体象。脉所以变促,是气血对下药攻伐的反应。正是因为机体在下药的伤害中,心脏必须提高输出量以维持在表的抗御反应,同时抵抗下药的伤害,因而出现搏动急促之象。正因为如此,所以误下后表邪才得以不陷于里。胸满是胃为下药所伤,消化功能降低,运动减弱,宿食留滞而满。说胸满而不说胃满,乃是因为:满是自觉证,胃满扩散影响及胸部,谈其影响所及之部位,自然包括影响所来自之部位。仲景书中多用这样文法。如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疼,实在是胃中病变,然而却说是小结胸;大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疼不可近者,分明是胃肠病变而说是大结胸。这与下后胸满是相同之义。

本条证太阳下后表证未解而脉促胸满者,表不解仍用桂枝汤,因芍药利阴不利于胃的健运功能,所以去掉。若有以上证而更恶寒的,那么促脉便是阳虚的病机了。因为脉促而恶寒体温出现不足之证,自应加附子以强心,振奋循环功能,佐桂枝助阳解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