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穴杂谈|你要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共读邀请)

🌈文穴阅读馆新人下单记得领券

AUTHOR'S NOTES

在考虑做「文穴杂谈(热点话题)」这个栏目的时候,编辑们也比较纠结,一个文学阅读号为什么要讨论一些时事,是不是偏离初心了或者一致向钱看了?
我想可能关注了我们许久的伙伴会理解我们,但是也会有一些读者会不太理解。
这里我希望先向这部分读者做出解释:
首先我们不是一个只执拗于文字创作手法和艺术技巧的文学品类公众号,我们是一个致力于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独立阅读品牌,公众号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媒体端口,很多人也正是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我们。
做这个栏目,我的初心其实是为了让文字更接地气一些,很多人说文学是精英和小众的,这句话或真或假我不知道,但是未来文字一定是属于大众的。
我们阅读的书品也不一定局限于小说,同样涉及到很多人文社科作品,我觉得阅读是一种大众都可以带到生活中的阅读方式,那么阅读一些观点和想法也能够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待热议话题背后的一些逻辑和思路(至少是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逻辑与思路)。
我觉得这样的话,本文就有了它存在的意义。
最后说一句,CAVEAT LECTOR

TOPIC# 痛苦的苏格拉底 VS 快乐的猪

说起来这是一个幼稚且古老的问题,但是这个话题突然也就火了:
你要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
其实换种说法就是,你想要成为看透生活本质是痛苦的智者,还是沉浸于简单物欲的愚人。
最近正在看的苗炜写的《文学体验三十讲》似乎也提到了类似的话题,他举了《死亡诗社》的例子,说里面那个让学生感受到诗意的老师,最终让一个学生因追求艺术受挫而自杀。就此他在这里说,文学是危险的。
西西弗斯的故事也是如此,西西弗斯受到了神的惩罚,不得不反复地推着巨石上坡,但是到顶之后巨石就会落下来,西西弗斯就会重复推这块巨石。
这种反复的轮回困境似乎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得了,可是如果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是西西弗斯呢。
你知道了,但是不一定能改变什么,你不知道反而能活得快乐,你为什么又要知道呢。
这就是许多人可能愿意当愚人而不愿意当智者的缘故。
有人会提到鲁迅《呐喊》前言里关于铁房子的比喻。
大致就是一群人在铁房子里昏睡,外面火势很大,这这时候有一个人醒来,他是否应该叫醒其他人呢,如果叫醒其他人,大家说不定更加痛苦,因为绝没有打破铁壁逃出去的可能,所以还不如装糊涂。
但是鲁迅最后怎么说呢,从《呐喊》这个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他选择呐喊,因为他说,倘若不呐喊,那么自然这些人都会死去,但倘若叫醒这些人,或许他们就可以一起弄破铁房子,逃出去。
那么当时鲁迅是针对国人的矇昧和局势的凶险写的这段话,但从现实看,人生的铁房子可以挣脱么。
比如说人能摆脱死的宿命么?
想必普通人都会说不能,就连圣人也不能,那么倘若生命的意义在死后全都消散,那么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不知道自己将死的人会活得很快乐,知道自己将死便会陷入痛苦和虚无。
命题如果换成了这样的形式,那么很多人会选择前者,并不乐意知道自己的死期,这是否也意味着大多数人愿意成为快乐的猪,而不愿意成为痛苦的苏格拉底呢。
可是,人在社会上总会遇到死亡,在这个话题上,似乎我们都不得不成为苏格拉底,那我们是不是不能再快乐了?
因为必死的这个信息的存在,我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毫无意义,我努力赚钱为了挣得面包和土地,我追逐爱情,珍惜友谊,但是这些都会随着我的生命结束刹那一起抵达终点,至少对于逝去的我来说也就完全消亡了。
那么试想谁还能快乐起来呢?我们不就是西西弗斯吗?或者知道自己陷在轮回之中的苏格拉底。
海德格尔在《存在的时间》里提出了那么一个观点叫「向死而生」。
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只要没死,他就是朝着死亡进发,这个向死的过程就是我们的生命,换言之,我们正是在体验「向死」的过程中,在得到了「生」这个概念。
换言之,向死即生,向死而生。
那么回到这个命题,其实我们说,这里的选择其实不存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从愚昧走向智慧,从信息的匮乏,走向信息的膨胀。
反过来说,也只有得知了痛苦的现实,你才得以确认自己快乐的瞬间,这便是快乐的代价,它们永远是相伴而生的。
所以人生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只有对立地获取和自我意识的构建,对立两端不可能单独存在。
只有存在死,才有生;只有存在痛苦,才会意识快乐,这其实在老庄的文字里就被讨论过,只不过如今又被人们提起,可见互联网不仅健忘,它同样也善于重复自己。

共读正在进行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