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书朋:带上思考前行,做一个不再瞎忙的教师(十二)

带上思考前行,做一个不再瞎忙的教师(十二)

文/潘书朋

05.教育困境中要自我救赎

很多人被目前的教育困境所“折磨”,深陷其中不能解脱,除了满腹的牢骚与无尽的埋怨,似乎显得束手无策,这就是为什么一边痛恨教育体制的弊端,一边却又在做着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

其实笔者以前和大家有一样的感觉和体会,对于教育存在的弊端一味地夸大埋怨,却不去想办法改变自己,把希望寄托在教育环境的改变,别人的改变。其实你改变不了周围的环境,也无法改变别人,也别妄想去唤醒一个正在“装睡”的人。

这几年的专业成长路上,笔者深深体会到——要么选择离开学校,不再教书育人;要么学着自我救赎,坚守教育梦想。尽管己从教二十多年,一段时间曾经让自己感到身心俱疲,一度质疑自己最初的选择是否错了,可是最终我还是选择继续留下来,只是内心放不下最初的梦想,我热爱教育,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为此我选择了在教育困境中独自前行,因为我始终相信这样一句话: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首先,要远离释放负情绪的人和事。

目前很多人其实喜欢“同病相怜”,大家都明白教育体制导致的弊端,让学校教育距离心目中的理想愿景相差甚远。于是大家纷纷指责,甚至有时还在夸大其词。岂不知让自己也曾经陷入其中,深受其害。渐渐地发现,大家释放的这些负面情绪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受伤害的却是自己。因为不停的埋怨和牢骚,自己周围的气场会越来越差,工作的积极性也淡化了,一上班就盼着下班,放假回来很久也进入不了工作的状态,甚至大家聚在一起,在盘算着何时能够退休,只是为了早日脱离教育的“苦海”,这样的负面情绪也就导致了职业倦怠感的蔓延,尤其是工作了到一定年限之后,很多老教师就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一些年轻教师工作不久,就开始懈怠工作,这无疑对教育的极大伤害,也是对自己前途的不负责任,更可悲的是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无辜的孩子们。

既然负面情绪的释放,于己于人都是无益的,那就让自己远离释放负情绪的人和事,学着“充耳不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提升自身的素养,修炼自己的心性,对得起自己的教育良知。

其次,要选择自己的兴趣点前行

读着这段有点刺耳的话语,笔者心中隐隐作痛。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很多老师盼着退休,只盼这早日“脱离苦海”。为何会有这样的局面,就是在于很多人只是把教书当做自己养家糊口的职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晋升职称,以便获得更好的报酬,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是一旦退休之后异常失落,找不到人生前行的方向。

目前一些教育工作者存在着职业倦怠感,其实就在于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缺乏研究,长年累月充当着教科书与专家的传声筒,缺乏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个人独到见解,做了一辈子的教书匠,已经失去了最初从事教育事业的激情与勇气。要消除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多方面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畏艰难,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找到教学的乐趣,提高自己的教学积极性。但是,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杜绝教学研究的虚假性,保证教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教师致力于教学研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研究工作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他的话不无道理。反观我国的教育教学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研究的畏难性;二是教学研究的虚假性。这关系着我国教育的成败。

如果说教育情怀是一名教育者最基本的素质,那么教育智慧则是成为优秀教师的成功秘诀。现在很多教师普遍感觉不到职业的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的职业倦怠感越发强烈,似乎退休才是自己最终的解脱,这和学生毕业逃离学校其实是一样的体会。何至于如此,就在于很多教师一生辛苦地忙碌,只是在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课本的知识搬运到学生的脑中,几乎没有多少新意可言,这种没有创造性的劳动怎会让人不厌烦。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那就是让自己投入到教育科研中,那才是优秀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可是为何有的老师对于进行教育科研会排斥呢?其中当然无法回避的就是评价机制的导向和制约,“以分数论英雄”让很多学校和老师整天围着分数转,似乎进行教育科研就是在耽误教学工作,其实这是一种理念认识的误区。只有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再者,选择志同道合的智者一路同行。

人的一生其实会遇到很多助你成长的“贵人”,回想自己这几年专业成长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值得终生感恩的人,正是他(她)们的不断鼓励与引领,才让我逐渐成长起来,也终于在走了二十多年的弯路之后,开始逐渐走上了教育回家的路。

一个人走路有时不小心会迷路的,需要有人及时给予正确的引领。自己这几年走过的专业成长之路,遇到了一个个助我成长的贵人,例如:孔祥龙——引领我潜心研修的启蒙领路人;李玉民——陪伴我走出人生低谷的点灯者;张志勇——激励专业加速成长的教育厅长;程同森——科学教育回归实验室的领航人;徐洁——让我找到了本真教育回家的路……等等,这是自2013年以来,自己遇到的值得一生去感恩的人。

其实,能够遇到这么多助我专业成长的教育智者,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一个人如果内心能够激发出自我成长的需求,并且为此不懈地努力奋斗,就会遇见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引领你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遇到“懂”你的人,是你最大的幸运,你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前行,静待花开。

记得我们烟台教科院的管锡基院长曾经勉励我:实现梦想抵达彼岸,除了努力,还有等待。等待的价值也许在于,让你的努力从急功近利中剥离出来变成纯粹自然的习惯,假如能够做到这点,成功彼岸只是水到渠成易如反掌之事,在这个阶段也许你会更深刻地体悟到,朝向目标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幸福无限的事情。

的确,没有痛过就不会体会如此深刻。在经历了只有自己才懂得的艰辛与泪水,幸福与顿悟,才会终于明白——只有将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虔诚的信仰,才会让自己做个阳光自信的教育人!

总之,自己这几年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无论是课题研究、专业阅读与写作,还是远程研修,自己始终要“逼”自己一把,有时自己对待就是要“狠”一点。唯有此,才会让自己在专业发展成长的路上越走越远,路也越走越宽。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有时应该“逼”着自己上路。

有时候不逼自己一把,

真的不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

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能;

现在的逼着自己去成长,是为了把握未来人生的主动权;

现在逼着自己变成更好的样子,是为了将来不会为形势所迫;

现在逼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为了将来能尽情的做想做的事;

现在逼着自己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就是要逼着自己去成长,所以从现在开始要狠狠的逼自己一把。

  未来的日子,对教育始终保持虔诚的信仰,带上自己的独立思考,投身教育科研,做一个不再瞎忙的教师,从而找到一条自我救赎之路,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幸福完整。

(全文完)

个人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教育科研方法专题工作坊主持人,烟台市初中物理学科德育专家。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作讲座多次。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