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羽毛球中的稳定性,身不稳,球难稳!
什么是人体的稳定性?
人体的静态稳定可以简述为重心稳,即人体重心低,两脚脚尖和脚跟四点构成的多边形面积,支撑面积大形成的稳定。

什么是羽毛球中身体 的稳定性?
在比赛中,由于大多数时间选手都处于快速移动中,需要保持自身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而不稳定的身体会影响回球质量,让自身陷入被动。
今天我们将用几个技术细节来讲解羽毛球中的身体稳定性。
最佳击球时间:落地击球
很多羽毛球的步法教程中都会提及,最佳击球时刻是在完成最后一步移动的落地瞬间,那么这么做好在哪里呢?落地前单脚支撑,身体稳定性差,回球质量低;落地之后击球,无法借助落地时的反弹力,而且因为击球时刻延后,导致击球点变差。

所以,一般认为在落地瞬间击球,完成在最后一步移动到位时,不但已完成击球的前期引拍动作,还应力求使自己的身体姿势处于最佳的击球准备状态,效果最佳。
非持拍手的架拍
很多人打羽毛球时,非持拍手始终处于自然下垂的状态,那么专业的运动员打球时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你细致观看顶尖选手的比赛视频,你会发现选手的非持拍手一般会抬起,而非紧贴身体或是自然下垂。抬手动作会消耗更多的体力,所以这么做一定是有目的——即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正如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往往手里要横拿一根长杆,通过增大转动惯量提升身体稳定性一样。如果你足够仔细,你甚至会观察到,移动速度快时,非持拍手往往抬得更高一些。

击球不稳定有可能是移动的问题
移动的稳定性会极大影响击球稳定性。
我们先说前场步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短跑运动员的起动。他们的两脚偏离身体轴线左右距离很大,身体摇摆的幅度也大,这是因为短跑起动加速度大,需要增加两脚间距来稳定重心。

但是对于羽毛球这种对击球精确性有要求的运动,相同的做法会导致重心不稳,击球稳定性降低,得不偿失。所以,对于前场步法,移动的轨迹要接近一条直线,即你可以想象从你的位置到你要去的位置间有一根连线,你的双脚应该贴近这条直线,而不是远离它。具体需要多贴近呢,以不会产生过多转体为宜,因为来回转体也是降低稳定性的。
调动对手的稳定性
《普通力学》中提及,一个刚体有六个自由度,即三平动三转动。羽毛球中,调动对手是很重要的。所谓的调动,就是要消耗对手体力,让对手感觉不适应。调动对手,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平动,即在球场的平面内调动对手的位置,比如四方球;
第二重,是转动,即打转身:以右手持拍的对手为例,轻吊反手网前再压反手后场,可以让其难以侧身后退,再接正手后场,对手就难以转体到位,易造成回球质量低,给己方创造进攻机会

第三重,是打动态,即意识到对手的位置并非当前位置,而是你回球之后的位置。典型的应用是利用对手的回中,打重复落点(这就要求前一球能压到位,对手回球质量较差必须快速回中);或者利用假动作,让对手误判击球时间,造成过度回中,进而产生可供利用的空当。
感谢您对华羽客羽毛球yule59的关注
**您有想了解的羽球知识或更好的技术见解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