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各种咳嗽秘方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风热久咳——清肺定咳汤(朱良春方)

(组成)金荞麦20g,鱼腥草(后下)15g,白花蛇舌草20g,天浆壳12g,化橘红6g,苍耳子、枇杷叶(去毛包)各10g,生甘草5g。

(功效主治)治疗风热流感、支气管炎、肺炎久咳而偏于痰热者。有清肺、化痰、定咳退热之效。尤对风温(肺炎)咳嗽,痰多,发热,痰黏稠或黄脓痰,苔微黄,脉数,并口渴欲饮之证,颇有速效。

(方解)清肺定咳汤乃朱师自拟之通治风热久咳方,吾辈历年仿用,治疗上述诸证,屡收速效,此方对痰热蕴肺之久咳、痰多或痰黏阻滞、咳唾不爽之证最为合拍。方中金荞麦又称天荞麦、野荞麦、开金锁,性味甘寒,微苦涩。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祛瘀功能。《分类草药性》谓其能补中气,养脾胃。治咽喉肿痛、肺脓疡、肝炎、筋骨酸痛、菌痢、白带等。有清化痰热之功。朱师治疗风热久咳,肺、呼吸道及肠道感染,喜以本品和鱼腥草为对。考鱼腥草性味辛寒,功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分类草药性》谓能去食积,补虚弱,亦是治疗肺及呼吸道感染的良药。药理研究有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功能、利尿通淋三大作用。二药相伍,其清化痰热和利湿之功相得益彰。盖无湿不生痰,无热不生痰,湿和热是酿痰之因,湿和热交混蕴结,则痰旋除旋生。

今二药相伍同为清热祛湿,湿热二邪分化则痰无再生,不是祛痰,胜似祛痰,痰消则久咳自止。先师祖章次公言及“祛痰古称宣肺,镇咳古称肃肺”,故分化湿热二邪,即是杜绝痰热再生的治本之法。《分类草药性》谓金荞麦能补中气,益脾胃;鱼腥草能去食积,补虚弱,确有其理,因甘可悦脾,甘寒能养阴补益肝肾,且鱼腥草微辛,金荞麦微苦涩,微辛能开,微苦能降,微涩能补。方中白花蛇舌草除助其分化湿热二邪和清化痰热之外,还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调节免疫功能。天浆壳亦名萝摩,性味咸平,能软坚、化痰、清肺、止咳、平喘。枇杷叶微苦辛,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矣。二药均镇咳平喘,用量不可过大。此方有宣肃同用之妙。方中借苍耳子有抑制流感病毒和抗过敏作用,又能祛湿升阳通督,朱师喜掺用流感方中意寓扶正。橘红调中化痰,甘草润肺止咳,共奏清肺定咳之功。

(加减)高热咽喉肿痛,腮肿目赤加蝉蜕、僵蚕(借两者疏风热,利咽化痰,抗过敏之用);恶寒者加炙麻黄3g;高热便秘者加牛蒡子或生大黄;咳喘甚者加葶苈子、桑白皮。

(验案)朱师曾治汤某,咳嗽缠绵1个月,服中西药多方未愈,咳呛胸痛,口干欲饮,纳食不香,痰多黏稠,夹黄脓痰,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朱师诊为痰热蕴肺,外感误治,投清肺定咳汤,服5剂,咳止痰净。诸症如失。

(方源)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外感久咳的经验和特色选析.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8

风寒久咳——旋覆夏麻芍草汤(朱良春方)

(组成)旋覆花8g,生旱半夏6~10g,生麻黄1.5g,茯苓6g,生姜3片,生白芍、甘草各3g。

(用法)不取煎服,而取口杯加盖隔水炖服。

(功效主治)通治风寒久咳。

(方解)朱师治咳用药主张简朴轻灵,简朴轻灵之品能开达上焦,肺位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风寒郁闭于肺,是外感久咳不愈之主要原因。临证中见风寒久咳者较多。究有外感风寒误投辛凉或甘寒之过,有早用镇咳肃肺之品至风寒郁闭于肺,更值一提的是时医(指西医和自我从属西医的中医),统以炎症为热证,不论寒热气管炎、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统以消炎论治,均投类似寒凉中药类的抗生素和消炎药,或以清热解毒中药统治“炎症”,殊不知中医的辛温疏散、宣肺祛痰、发汗温阳等均有“消炎”之奇效。经云:“咳嗽之总病机为痰涎或水饮,聚于胃,关于肺。”上方辛开渗利,方中旋覆花、旱半夏,降逆和胃之中,而又加茯苓以涤饮除痰。在仲景伤寒金匮中咳者加半夏,痰多加茯苓,几为定律。盖旋覆花、半夏降逆,则气降咳自止。茯苓利水则水去痰自除。

观金匮痰饮咳嗽篇,半夏原治支饮,苓甘五味姜辛条下,“咳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此乃半夏既能治咳又能利水之明证也。故半夏治咳,何尝不利水;水为痰之源,茯苓渗利行水,何尝不治咳,更妙在轻用生麻黄意在通阳于外,少用茯苓则通阳于内。水气搏于外,则用麻黄;水气搏于内,则用茯苓,两端兼顾,寓化气止咳、利水除痰之妙。方中旋覆花咸温微辛,功能消痰、下气、软坚、行水,《本草正义》云“旋覆花,其主治当以泄散风寒,疏通脉络为专主。”又云“或谓旋覆花降气,寒邪在肺,不宜早用,则止知疏泄之力足以下降,而不知其飞扬之性本能上升”。伍半夏、生姜,又取三药之辛开,辛者能散能横行,故能携麻黄宣散肺气达于皮毛,降中有宣,宣中有降,肺之治节有权,取旋覆花之味咸,咸能入肾,故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饮下行,即无上逆犯肺之害。方中少用生白芍、甘草,以酸甘合化,既益肺津,又轻敛肺气,且二药为伍,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之功,故有止咳作用。临床反复体会生半夏、旋覆花、生姜、白芍、甘草五药在方中为举足轻重之品,不可代替。

(加减)咽痛喉痒者加桔梗、前胡各5g,薄荷2g;恶风、食少乏力、手足不温者加徐长卿10g,荆芥6g;久咳痰少黏稠加浙贝母、桑叶各6g。

(验案)笔者于1985年探亲,住某省会,一亲戚之友人独生子8岁,因外感风寒咳嗽,在省儿童医院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3个月,使用多种抗生素、激素,花费了数千元费用罔效,并亦用中药配合治疗,所谓中西医结合,杏苏散加减、止嗽散加减、桑菊、银翘加减、三拗汤加味、麻黄汤加味、小青龙汤等方杂投,了无寸效。邀笔者诊时见咳呛阵作,少有痰声,似燥咳而实非,咳声不爽,自述喉痒,咽痛,痰难咳出,舌淡苔白薄,脉沉细紧,大便2日1次,此乃风寒郁闭之久咳,仿朱师旋覆夏麻芍草汤加味,药用:旋覆花6g,半夏3g,生麻黄1g,茯苓6g,生姜3片,生白芍、甘草各3g,桔梗5g,前胡3g,薄荷2g,嘱放陶瓷有盖口杯隔水炖15分钟温服,2剂服后。诸症十去八九。嘱再服2剂以善后,仅花药费2元余,病家大赞中医药疗效之神奇、中医药之简便廉验的特色。

(按语)此方以其简朴轻灵而屡建奇功,通治风寒久咳。凡因中西医误治之外感风寒久咳不愈者,毋论新久虚实或寒热夹杂,甚至缠绵数月或半年未见化燥化火者,或遍用中西诸药未效者,投此方效验如神,3~10剂而愈,尤其对老弱虚人、小儿不耐抗生素或市售中西止咳药无效者,更为合拍。笔者仿朱师之法,历年来以此方化裁治疗风寒久咳,屡有一两剂霍然而愈者,3~10剂治愈者多不胜举。

此方药简,剂小量轻,不取煎服,而取口杯加盖隔水炖服,亦是取效之关键。试以《伤寒论》太阳篇桂枝汤煎服法为例,煎前简单加工,火候、加水量、煎出量、服药量、服药温度、服后辅助措施、药效观察、重症服法、变证服法、饮食禁忌等,交代得详细备至。先圣医嘱之周全,足为吾人师法。读《伤寒论》除学习仲景辨证论治法则外,务必注意细微之处,《伤寒论》中的煎药方法,服药方法均有妙意所在。更值一提的是仲师用半夏乃是今之生旱半夏,近年全国大多地区均用水半夏,二者功效甚殊。笔者早有专论,此乃医药分家和学者受毒药禁用缪论的“三规五戒”之害也。仲景之“百年沉冤”急待洗雪。方本中病,而药是伪品,则效失过半。

(方源)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外感久咳的经验和特色选析.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8

风寒咳嗽——温肺化饮汤(于文生方)

(组成)麻黄9g,桂枝9g,干姜6g,白芍15g,细辛3g,半夏12g,荆芥12g,五味子9g,茯苓12g,橘红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解表温肺,化饮祛痰。多用于感受风寒外袭的慢性支气管炎。症状为咳嗽,咳痰稀薄或痰带泡沫,量多易咳,恶寒重,发热轻,身痛,鼻流清涕,可因咳喘较重而不能平卧,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风寒咳嗽由于感受风寒之邪,风寒袭肺而导致肺气不宣,气不布津。治应温肺化饮。以温肺化饮汤治疗。本方多用于感受风寒外袭的慢性支气管炎出现以上症状者。是以小青龙汤合二陈汤加荆芥组成,有解表温肺、化饮祛痰之功效。

(验案)孙某,男,54岁。1980年11月5日初诊。咳嗽吐痰5年,冬春加重。3天前外出感冒咳嗽加重,吐泡沫样稀痰,量多,易咳,夜间不能平卧,鼻流清涕,体温正常。给以温肺化饮汤6剂,诸症明显减轻。

(方源)《临证经验荟萃》

肺热咳嗽——清肺化痰汤(于文生方)

(组成)炙麻黄9g,炒杏仁9g,石膏45g,黄芩12g,瓜蒌24g,前胡12g,蚤休30g,浙贝母12g,桔梗9g,炙桑白皮12g,紫菀12g,款冬花12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主要临床症状:咳嗽剧烈,咽干咽痛,咳吐黏稠痰或黄痰,鼻流浊涕,口渴欲饮,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方解)肺热咳嗽临床上比较常见,其病因大多因感受风热之邪,也有的为感受风寒之邪郁久化热。治以清热化痰,故用清热化痰汤。

(验案)徐某,女,12岁。1987年3月18日来诊。咳嗽吐痰2~3年,每冬季及受凉加重。7天前又因感冒而咳嗽、吐黏痰而加重。胸闷胸痛,鼻流浊涕,体温37.8℃。查体:心率96/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可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腹软平,肝脾未及,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给予清热化痰汤水煎服。服药5剂,诸症明显减轻,只咳少量黏痰。又服3剂痊愈。

(方源)《临证经验荟萃》

阴虚咳嗽——滋阴润肺汤(于文生方)

(组成)沙参30g,麦冬18g,金银花30g,连翘15g,桔梗9g,百合24g,浙贝母9g,炙罂粟壳12g,前胡12g,炙枇杷叶15g,炙紫菀15g,款冬花12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滋阴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咳嗽。主要临床特点为干咳无痰,口干咽燥,或痰少不易咳出,伴胸闷胸痛,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或细数。该型多见急性支气管炎。经用中西药治疗后,留有以上症状,再用止咳中西药效果不佳。

(方解)肺阴虚咳嗽多因发热,咳嗽或用燥湿化痰药日久,导致肺阴亏虚,肺失滋润。用滋阴润肺汤。

(验案)王某,女,14岁。1989年10月5日诊,咳嗽吐痰半个月。1个月前患者因感冒发热咳嗽吐痰,气喘,诊为急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给予青霉索、链霉素及止咳祛痰药常规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但仍干咳无痰,口干咽燥,以睡前和晨起加重。查体:心肺(-),舌红少苔。脉细数。根据以上主证及舌苔脉象变化,符合肺阴虚咳嗽,给予滋阴润肺汤6剂,干咳痊愈。本方养阴止咳为主,加用收敛止咳药炙米壳。对于久咳无痰有奇效。

(方源)《临证经验荟萃》

肺肾阴虚咳喘——补肺固本汤(于文生方)

(组成)黄芪24g,防风9g,白术15g,熟地黄18g,紫菀12g,鹅管石18g,炒山药12g,五味子9g,党参24g,麦冬9g,紫石英18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或以上方5倍量做成水丸或蜜丸,1日服1~2粒。

(功效主治)肺肾阴虚咳喘。尤其慢性咳嗽病人,每遇气候变化、劳累、活动则咳喘加重,吐痰量多,呼多吸少,食欲减退。

(验案)王某,男,55岁。1987年4月5日来诊。咳嗽吐痰10余年,受凉劳累加重,伴胸闷憋气,活动气喘,不能坚持工作。每次发作需用抗生素、氨茶碱等药物。查体:慢性呼吸困难貌,语言低微,颈静脉无怒张,桶状胸,心率90/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未触及,腹水征(-),下肢不肿。诊为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给予补肺固本汤18剂,诸症明显减轻,感冒次数也较前减少。又按上方5倍量配成蜜丸,每丸9g,日服2次。随访2年,可坚持正常工作。

(按语)祖国医学认为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根据以上理论,咳嗽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给予补肺固本汤。

(方源)《临证经验荟萃》

咳嗽——关氏咳嗽方(关幼波方)

(组成)草河车10g,杏仁10g,桑叶、桑白皮各10g,生地黄10g,炒知母、黄柏各10g,玄参10g,全瓜蒌20g,苦桔梗10g,麻黄2g,牡丹皮10g,赤芍10g。

(功效主治)宣肺散邪,肃肺养阴,活血凉血。用于咳嗽。

(加减)伴风寒表证加生姜3g,荆芥10g;伴风热表证加金银花20g,野菊花10g;热重加生石膏30g;高热不退加紫雪散;咳多稀痰者上方去生地黄、玄参,加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多黄痰者加生石膏30g,麦冬10g;痰稠黏者加海浮石10g;干咳无痰加浙贝母10g,麦冬10g,天花粉10g;痰中带血伴胁痛者加黛蛤散10g,仙鹤草10g,藕节10g;咳嗽伴咽痛者加金果榄10g,僵蚕10g或锦灯笼6g;久嗽不愈,伴有喘促者加紫苏子10g,莱菔子10g;外邪已除者加白果10g。

(验案)女患,59岁,1987年1月9日初诊。患者咳嗽吐白黏痰20年余,1965年因患外感致咳嗽咳唾白沫,痰量多,曾服中西药效果甚微。今年初无明显诱因,病情加重,夜间不能平卧,胸闷,咽痛,面部轻度浮肿,纳差便干,大便3天一行,尿黄,苔薄白,脉沉滑。既往有糖尿病史。证属痰湿内停,肺失宣降,治以宣肺化痰、降气止咳之法,方用:草河车10g,杏仁10g,桑叶、桑白皮各10g,生地黄10g,玄参10g,前胡10g,赤芍10g,牡丹皮10g,苦桔梗10g,半夏10g,茯苓15g,橘红10g,炒莱菔子10g,紫苏子10g,白芥子10g,麻黄5g。二诊时痰涎减少,胸闷减轻,咳嗽略减。仍咽干,大便干,脉沉滑,苔薄白。上方去生地黄、牡丹皮,加五味子10g,细辛2g,7剂。药后咳嗽大减,吐少量痰,夜间已能平卧,食欲转佳,大便干,脉沉弦,苔薄白。上方去五味子、细辛、紫苏子,加紫菀10g,款冬花10g,百部10g,在主方基础上加减治疗2个半月病乃愈。

(按语)关老证治咳嗽,常常贯穿下述原则。

1.宣肺散邪肺主皮毛,气通于表,凡时令之邪,均可犯表伤肺,故治宜宣散,最忌闭敛,故用药如麻黄(风热当配石膏)、杏仁、苦桔梗之属宜之,其中麻黄用量宜轻,盖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常用3~5g即可,宣肺最佳。否则,清肃之令不行,必成痼疾。

2.肃肺养阴肺为金脏,凡木火升腾,胃热蕴蒸,皆伤肺金,以致肺阴大伤。而风寒湿燥之邪皆能化火,故清热肃肺、养阴保津实为治咳之要道。故方中常用桑叶、桑白皮、知母、黄柏、草河车等。若热重则必用金银花、天花粉、生石膏之类。关老认为金银花、天花粉配伍有功同羚羊角之妙用。又肺恶燥喜润,故常宜用生地黄、玄参、瓜蒌、知母等甘润之品以滋燥金。

3.活血凉血关老认为,肺虽主气,然百脉朝肺,气病必及血络,因而颇重活血凉血,故方中常用赤芍、牡丹皮、生地黄之属,既可清金保肺,兼寓“治风先治血”之妙意,可谓深得理肺三味,学者于此最宜深究。

(方源)陈勇,吴春节.学习关幼波教授治疗咳嗽的经验.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7,1(3):103

咳嗽——截咳2方(姜春华方)

(组成)百部12g,南天竹子6g,天浆壳3只,马勃3g。

(用法)8岁以下儿童减半。

(功效主治)温肺肃肺,截治咳嗽。凡急慢性或持续性或阵发性咳嗽剧烈,无痰或痰少难咳者。

(方解)百部温肺润肺、下气止咳,具有温润而不燥、开泄降气的特点,故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久诸般咳嗽均可以应用,尤以治久咳、顿咳和肺痨咳嗽为宜,故用作主药。南天竹子,苦涩微甘而平,有小毒,功专止咳。该药所含南天竹子碱有强烈的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故有较好的镇咳作用。成人用量一般不超过6g(二钱),过量易中毒。天浆壳味甘辛温。能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姜老认为该药稍具强壮作用,与百部配合,民间治疗百日咳有良效,可以推广使用于诸般咳嗽,尤以阵发性咳嗽疗效较好。马勃辛平,清肺利咽,现代药理研究,百部与马勃对呼吸道及肺部多种病菌感染有抑菌作用,并能保护支气管黏膜,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有助于抑制咳嗽反射。从中医传统理论看,4味药相辅相成,既能温肺润肺,又能肃肺清肺,邪去肺宁,其咳自止。

(方源)《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

咳嗽——清金宁嗽汤(陈伯咸方)

(组成)糖瓜蒌15g,苦桔梗10g,杏仁泥10g,浙贝母10g,信前胡10g,鱼腥草10g,炙枇杷叶10g,金银花15g,青连翘10g,枯黄芩10g,旋覆花10g,焦远志10g。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宣肺宁嗽。主治邪热犯肺,痰热内蕴,肺失清肃而致的肺炎、支气管炎并感染。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憋气,咽痛喑哑,便干溲黄。舌苔黄或腻,脉数有力等。

(方解)肺属清金,喜润而恶燥,主气,宜宣畅。邪热犯肺,痰热郁黏于肺内,失其清肃宣降则为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等症。方中瓜蒌宣胸快膈、清热化痰为其君药;桔梗、杏仁苦辛性平,辛升苦降,宣肺祛痰兼利咽导便为其臣药;枇杷叶、旋覆花化痰降逆,清肃肺胃,大贝母、鱼腥草清热化痰,4药为之佐使;金银花、连翘、条黄芩清热解毒,远志豁痰宁神,安镇咳嗽之枢,4药虽共职为辅,然可增加全方之药效;合而用之,使肺宣痰自化,痰除气畅则咳喘平。

(加减)口干欲饮加芦根;咽红肿痛加牛蒡子、板蓝根;纳呆加六曲;有表证者加薄荷、菊花、桑叶。

(方源)《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

咳嗽——润肺止嗽汤(姚培发方)

(组成)南北沙参(各)10g,紫菀15g,蒸百部10g,光杏仁10g,款冬花10g,姜半夏10g,桑白皮12g,鱼腥草30g,陈皮4.5g,天竺子10g,甘草4.5g。

(功效主治)润肺化痰,顺气止嗽。主治:新、老咳嗽,咳痰不爽,口干舌燥,顿咳连绵等症。

(方解)本方从程钟龄之止嗽散化裁而来。以南北沙参清润肺气为君药;配合紫菀、杏仁、款冬花、百部、桑白皮宣肃肺气,再佐以鱼腥草、天竺子清热镇咳之品,使止咳而不伤正,痰热之邪有分泄之权;行补而不恋邪,肺之气阴有润补之衡。

(加减)外感风寒加荆芥10g,防风10g;风热咳嗽加薄荷6g(分2次后下)。

(验案)陈某,女,63岁。初诊日期:1994年11月4日。咳嗽反复迁延已3月余,痰少难咳,咽痒口干,舌质淡红,苔薄,脉濡细。处方:南北沙参各10g,麦冬10g,百部10g,桑白皮12g,川贝母粉6g(分吞),茯苓15g,白鲜皮10g,紫菀10g,甘草4.5g。二诊:咳嗽已减,又见心烦,眠差,原方加淮小麦30g,合欢皮10g。三诊:14剂后,咳止而愈。

按:咳嗽为老年人常见之证。老人脏腑虚损,正气不足,容易外感、内伤而致痰阻肺失宣肃。此案患者邪气不重,津少阴亏,故治从养阴润肺,化痰止嗽。另嘱患者注意饮食忌口,慎食鱼腥虾蟹、辛辣盐腌等发物,则药投症除而收效。

(方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著名中医学专家学术集成——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

咳嗽——止咳方(王必舜方)

(组成)柴胡10g,前胡10g,杏仁泥10g,炙百部15g,款冬花15g,炙桑叶10g,炙桑白皮10g,桔梗6~10g,甘草6~10g。

(用法)桔梗在痰少或仅用其引经入肺用6g,若咽痛、痰多则用10g。甘草一般用6g,咳嗽重时用10g。

(功效主治)用于咳嗽。

(方解)纵观全方,取止嗽散之百部、桔梗、甘草理肺止咳,加性偏温的润肺降气之款冬花,杏仁配伍性偏寒凉清热宣肺之柴胡、前胡、桑叶、桑白皮,各药均较平和,寒热并用,宣中有降,使气机调畅,宣清有权,咳嗽自止,故临床应用广泛。

(加减)风寒重,去桑叶、桑白皮,加荆芥、麻黄;风热重,考虑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者,加金银花,鱼腥草、大青叶、黄芩;咽痛或痒者加牛蒡子、蝉蜕、山豆根、芦根、白茅根、射干;痰多色黄质黏稠或大便干燥者加莱菔子、瓜蒌、天竺黄;痰色白清稀合二陈汤或加紫菀;气喘者白前易前胡,加紫苏子、五味子;兼喘有热者配麻杏石甘汤;高热加石膏、荆芥、薄荷;咯血或痰中带血加白及、仙鹤草、侧柏叶;低热加沙参、玄参、知母、黄芩、青蒿、麦冬、五味子;气虚加党参或太子参、黄芪、当归、百合;气阴两虚加沙参、麦冬、五味子;易反复感冒者加党参、黄芪;气虚、阳虚加桂枝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久咳或老年人需扶正,尚需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黄芪、桃仁、当归、丹参;扶正一般用四君子补气,当归补血汤益气补血,山药健脾益肾;久病及肾还需加补肾之品,偏阳虚加淫羊藿、肉桂、补骨脂;有喘用蛤蚧;偏阴虚加生熟地黄、黄精、何首乌;理肺气常用枳壳、紫苏梗。以上加减药物,处方时只选一二味即可。善后主要从金水相生入手,用百合固金、六味地黄之类以固本。

(验案)刘某,女,4岁半,1997年11月4日初诊。患儿咳嗽1周,色黄质黏稠,无发热恶寒等症,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质红,脉数。证属热邪犯肺咳嗽,方用“止咳方”加减:柴胡10g,前胡10g,杏仁泥10g,炙百部15g,鱼腥草15g,款冬花15g,金银花20g,桔梗6g,甘草6g,取4剂,水煎早晚分服。1997年11月28日二诊。用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已不咳,仅白天有轻微咳嗽,咳痰明显减少。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弱。病已3周,伤及气阴,上法参以扶正。生黄芪15g,当归6g,百合15g,炙枇杷叶15g,鱼腥草20g,桔梗6g,甘草6g。取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5天后追访患儿病痊愈。

按:病已1周,热壅于肺,故无表证而现肺热失于清肃,肺气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黄质黏说明肺系有热,舌脉之象亦为热象,故此为热邪犯肺之咳嗽无疑,方用止咳方化痰止咳,增鱼腥草、金银花清热解毒,因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故药到病除,疗效显著,但因该女体质较弱,常易外感,加之病已3周,热伤气阴,故以原方合扶正之生黄芪、当归、百合以增其抗病能力,卫气充实,祛邪之力增强自然易愈。

(按语)王师自拟“止咳方”系止嗽散化裁而来,原为《医学心悟》治疗外感后兼有咳嗽而设,有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之功,且以止咳化痰为主,解表为辅。尽管程氏认为“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但观察其组成,仍偏温燥。而从临床看,热性咳嗽多于寒性咳嗽,故尊师仿此方意,精心组方,扩大了应用范围,随证化裁,不仅可治外感之咳,而且又疗内伤之咳;既可用于寒咳,又可用于热咳,验之临床,每每皆能取得满意效果。

(方源)易竞雄.王必舜教授自拟“止咳方”治疗咳嗽的经验.甘肃中医,1999,12(6):10

咳喘——截喘方(姜春华方)

(组成)旋覆花、五味子、防风各9g,鼠曲草、全瓜蒌、野荞麦根、合欢皮、老鹳草各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截喘降逆。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

(方解)姜老说:“旋覆花有平喘降逆作用。五味子是味强壮药,又有镇咳祛痰作用。鼠曲草止咳化痰。全瓜蒌与野荞麦根抗菌消炎,止咳平喘为辅药。防风有抑菌抗过敏作用。合欢皮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草药老鹳草含槲皮素,能祛痰,扩张支气管。”按本方比例制成截喘冲剂,在中山医院用于数千病例,对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方源)《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

咳喘——消痰制咳汤(张海峰方)

(组成)炙猪牙皂3~6g,法半夏6~10g,制南星6~10g,浙贝母6~10g,橘络6~12g,生姜3~6g。

(功效主治)顽痰咳喘,风疹,痰多色白,质黏如丝,不易咳出,胸闷胸痛,舌淡苔白,脉紧者。

(方解)本方源出古方。原由法半夏、制南星、皂角、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痰壅盛,喘促不能睡”。去甘草、大枣之甘缓,加浙贝母、橘络增强化痰通络之力,猪牙皂辛散走窜,能治顽痰胶固,喘急胀满;制南星苦温辛烈,开泄走窜,主治经络风痰顽疾;半夏辛开苦降,燥湿化痰,功专力宏,对于风痰顽痰痼疾,用之恰当,确有良效。

(加减)若心烦口苦者可加礞石,咽痛者加射干,胸痛者加瓜蒌皮。

(验案)李某,男,50岁,患慢性支气管炎数年,每感风寒即发,咳嗽胸闷,痰白黏如银丝状,量多,不易咳出,畏寒,头痛,咳甚时遗溺,舌淡苔白腻,脉弦紧。证属风痰闭肺。投以消痰制咳汤,服3剂后诸症减,再进5剂。咳嗽止,以二陈汤加味善后。

(按语)对痰热咳嗽者不宜用。

(方源)《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顿咳——顿咳百龙汤(马莲湘方)

(组成)百部、浙贝母、天冬、麦冬各9g,化橘红、姜竹茹、瓜蒌皮、粉沙参、炙紫菀、鹅不食草、地龙各6g。

(功效主治)清肺养阴,化痰降热。主治:顿咳痉咳期,咳嗽阵作,日轻夜重,咳时连声不已,伴有鸡鸣声,眼睑浮肿,甚则面红目赤,或鼻衄,或痰中带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顿咳,又名百日咳,病在痉咳期多已寒从热化,热灼肺津,伏痰与邪热互结,阻塞气道,肺气不利而致痉咳,不仅气机受阻,而且肺阴暗耗。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逆,顿咳百龙汤立足于清润肺金,化痰降逆。用百部、天麦冬、粉沙参养阴润肺化痰;地龙性寒味咸,清热解痉,镇咳化痰;瓜蒌皮、浙贝母清肺化痰;炙紫菀止咳化痰;鹅不食草宣扬肺窍,降逆化痰;姜竹茹和胃降逆,清热化痰,配橘红顺气消痰,气顺而痰消,正如庞安常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全方相伍,肺金清润,气道畅通,痰浊排出,痉咳可止。

(验案)吴某,男,3岁。咳嗽迁延1月余,近1周来加剧,日夜阵咳7~8次,伴有鸡鸣样回声,面红口干,烦躁不安,眼睑浮肿,目睛出血,鼻衄,舌红苔黄,指纹色紫。此属百日咳痉咳期。治拟清热润肺,化痰降逆,顿咳百龙汤加减:百部、天麦冬、浙贝母、车前草、白茅根各9g,炙紫菀、鹅不食草、姜竹茹、化橘红、生山栀子、地龙各6g。7剂后痉咳次数减少,阵咳时间缩短,痰稠不易咳出,鼻衄已愈,烦躁已减,舌质红,苔薄黄。予前方去生山栀子,加南沙参、竹沥、半夏、生地黄各6g。继服7剂,痉咳缓解。

(按语)本方适宜百日咳痉咳期使用。百日咳初咳期,表证未解,仍宜疏宣为主,使邪外达。1~2周后,表证虽解,咳嗽加剧,日轻夜重,出现痉咳为本方运用的主要指征,若加服鹭鸶涎丸1粒研吞,每天2次,疗效更佳。

痉咳期病程较长,严重者并发肺炎,故必须抓紧治疗。若咳嗽气逆较甚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各6g,泻肺涤痰;痰多黏稠者加竹沥半夏、天竺黄各6g,清化热痰;咳久目睛出血、鼻衄者,加生地黄、白茅根各9g,生山栀子6g,养阴凉血清肝;呕吐较剧加赭石9g,降逆和胃。

婴幼儿多无典型痉咳或鸡鸣声,故临床更应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投用本方。否则常导致痰闭气逆,出现憋气窒息,口唇青紫,甚则痰动风生出现抽搐等危象,预后较差。

(方源)《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肝咳——泻白2散加味(张琪方)

(组成)桑白皮15g,地骨皮10g,郁金10g,柴胡15g,白芍15g,瓜蒌20g,黄芩10g,降香10g,麦冬15g,甘草10g。

(功效主治)泻肝保肺,清热宁金。用于肝咳,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或感染等病。主症为气逆呛咳,干咳少痰带血,胁痛咳引加剧,目干赤,面色青,遇怒则加重,舌边赤苔燥,脉弦或弦数。

(方解)肝咳即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证。治宜泻肝保肺,清热宁金,用泻白散加味主治。

(加减)如咯血不止加三七5g,研末与汤药同时服之,如气上逆咯血加生赭石30g。

(验案)1990年5月治一李姓妇女,37岁,患支气管扩张并发感染,发热咳嗽,咯血量甚多,在某医院住院,经用抗生素治疗发热退,咳嗽减轻,但咯血不止量甚多,该医院给予云南白药等止血药无效,延余会诊。咳痰稠黏,大量咯血不止,咳则引胁痛、气上逆,随之即咯血,色鲜红,脉弦数,舌尖红苔薄燥。此属肝气郁滞,邪热内蕴,迫血上溢。气不平则血难谧,用上方加生赭石30g(研末)、焦山栀子15g,汉三七粉10g。分2次冲服。服药3剂,咯血大减,胁痛气上逆减轻。但仍未平。继用上方不变服之,连服7剂,咳嗽大减,咯血止,胁痛气上逆诸症乎,继续调治而安。

本案除泻肝保肺、清热宁金外,妙在用赭石以镇肝气之上逆,余治咯血吐血症,皆喜用疏气之药相配伍,缘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不得调畅则血不归经而妄行,此案有胁痛气上冲等候,不难辨识,属肝气郁而不舒,亢逆上冲,因而血不能止,必须肝肺同治,尤以治肝为主,方能收效。方中之降香、郁金、柴胡、白芍皆疏肝利气之品,与清热保肺之品相伍,故能适合木火刑金之病机。

(方源)《张琪临床经验辑要》

胃酸反流性咳嗽——降逆止咳汤(赵棻方)

(组成)木蝴蝶12g,蜜枇杷叶9g,苦杏仁7g,百部12g,川厚朴9g,绿枳壳9g,旋覆花9g(布包),赭石15g,川郁金9g,麦芽、谷芽各30g,海螵蛸20g,粉甘草5g。

(功效主治)平降肝胃气逆,兼予助肺肃降。用于胃酸反流性咳嗽。

(方解)在消化性溃疡、食管炎、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B型)等疾病中,常由于胃酸反流导致支气管受刺激而发生咳嗽,其表现并无表证,轻者见饭后嗳气、脘腹胀满,重者有上腹部或胸骨后灼热、嘈杂感,与此同时呕恶泛酸,咳嗽骤作但少痰,而以夜间易于发作。胃病与咳嗽交缠一起,治觉棘手。本病论治,当责之气逆。止咳为标,降逆为本,重在平降肝胃气逆,兼予助肺肃降。赵老自拟降逆止咳汤试用于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加减)方中川厚朴、枳壳下气通滞;旋覆花、赭石重镇降逆;川郁金、木蝴蝶疏肝利胆,三组药物配合,作用于肝、胃、肺,为疏肝降气之主药,用以治本。枇杷叶、苦杏仁、百部,虽为止咳,实则降气,三药配合为下气宁咳之主药,用以治标。另取海螵蛸、甘草制酸上泛,麦芽、谷芽赞育中土,升降气机,俾使药力运转而直达病所。综观本方,重在疏导通降,调其气机,即所谓降肝胃而寓宁肺。尚须指出,木蝴蝶一味,既能入肺理气,又可疏肝运脾,为治本病最得力之主将,虽轻亦当重用。本方在应用时,可酌情加减。

(验案)林某,男,41岁,工人。1993年3月13日初诊。患者胃脘、胁肋闷胀不适,右上腹近胁沿有数处压痛点,反复发作10余年,伴呃逆、泛酸、夜寐欠佳。时而烧心嘈杂,咳嗽少痰,且日渐加重。纳食尚可,二便调,脉弦,舌淡红,苔薄白。经某医院胃镜检查提示有十二指肠球炎(A1)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窦小)慢性浅表性胃炎,(窦大)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期),伴淋巴组织增生。初诊以治溃疡和胃炎为主,服药10余剂,呃逆、脘胀有所缓解,但咳嗽阵作仍重。初以为感受外邪所致,细审之后,并无肺卫表证可征,又无火气上冲或肺虚等内伤因素可循,再详细观察,知有反酸和咳嗽并见并重的现象,且多在夜卧中发作,况见弦脉,乃悟肝胃气逆,酸泛于上,使肺失清肃所致。遂给予自拟降逆止咳汤加减。处方:川楝子12g,木蝴蝶12g,川郁金9g,蜜枇杷叶9g,苦杏仁7g,蒸百部12g,川厚朴9g,绿枳壳9g,旋覆花9g(布包),赭石15g,真降香6g,麦芽、谷芽各30g,海螵蛸20g,粉甘草5g。又嘱患者忌生冷和燥热刺激。前后化裁加减,约进20余剂,始见酸少咳止。但咳止后仍时见呃逆、胃胀,此乃慢性胃炎所致,应另图缓治。

(方源)王怀芝,赵向华.赵棻教授治疗胃酸反流性咳嗽的经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5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