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散治慢性咽炎有奇效 – 经方派
作者/朱进忠先生
咽炎3年,半夏散2剂治愈
郑某,女,40岁。三年前,突然发现咽喉疼痛。
某院诊为“咽炎”。先与青霉素、喉片、六神丸等治疗2个月无效,继改用中药清热解毒之剂治之。
数月后,不但无效,反而日渐感到痰多,咽喉憋胀,乃易医治之。
医云:梅核气,予四七汤加减治之,不效。其后,又易医十几人,然终未见效。
邀余治之,始以柴胡枳桔汤微效,继服20剂则无效。余审思再三.不得其解。
偶读章虚谷《伤寒本旨》,云:
“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咽喉,外邪入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痛,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也。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
始而大悟:此证正是少阴咽痛过用寒凉郁闭之证也,何不用半夏散及汤法治之?
再思我20多年讲授《伤寒论》“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时一节的讲授方法,大多宗《伤寒论释义》内容解释之错误,所谓“当有恶寒痰多等证”尤失原文含义。
故以半夏散为汤含咽之。
服用1剂,痛减几半,继服1剂,痛消而愈。
出自《伤寒论》的半夏散
我临床用来治疗慢性咽炎的方是半夏散:半夏30克,桂枝30克,甘草30克。
若不能服散剂而需水煎服用者,则用小剂:半夏15克,桂枝15克,甘草15克。
半夏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咽中痛, 半夏散及汤主之。”
并列服药方法,云: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据我多年临证观察,现代医学之急慢性咽炎多属少阴咽痛。
因三阴中少阴主枢,少阴之经循喉咙,枢机失常,邪气怫逆不能外达而发生咽痛不适。
但目前对咽炎的治疗,一般来说用药以寒凉清咽为主,致使寒邪外束久久不愈者甚多。
半夏散药性偏温,且其中桂枝、半夏多被视为咽喉发红疼痛的禁药,故该方在当今多不被重视。
但我临床仅用该方而治愈的咽炎患者甚多,其理为何?古今医家对此多有论述。
古代医家对半夏散的论述
清代医家尤在泾云:
“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盖少阴寒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入,设以寒治,则聚益甚,投以辛温,则郁反通。
《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意也。半夏散及汤,甘辛相合,而辛胜于甘,其气又温,不特能解客寒之气,亦能劫散咽喉拂郁之热也。”
近人章虚谷更曰:
“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咽喉,外邪入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痛,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也。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
《本草》∶
半夏治喉咽肿痛,桂枝治喉痹,此乃咽喉之主药。
唐宗海:
此言外感风寒,客于会厌,于少阴经而咽痛。此症吴见多矣,喉间兼发红色,并痰涎声音嘶破,咽喉颇痛,四川此病多有,皆知用人参散即愈,盖即仲景半夏散及汤之意也。
慢性咽炎5年,西药治2年多无效
服1000余剂中药也无效,用半夏散,3剂治愈。
郭某,男,54岁。咽喉疼痛,时轻时重5年多。
某院诊为“慢性咽炎”。先用西药治疗2年多无效,后又配合中药咽喉丸、六神丸含化2个多月仍无效。
不得已,又改请中医治疗,前后易医十几人,服药1000余剂仍无功。
细询其证,除咽喉疼痛外,并见痰多,咽喉、胸部憋胀,烧心泛酸,舌苔薄白而微腻,脉弦细缓。
再察其所服诸方,或认为是梅核气而予半夏厚朴汤加减,或诊为咽喉发热与清热解毒利咽之剂加减;
或认为属阴虚火旺而予养阴清热之剂加减,或认为系热痰阻塞而与清热化痰之剂加减,种种不一,然终未见效。
综合脉证后,反复思考,开始略悟其机理。
《伤寒论·少阴篇》云:“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盖少阴寒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入,设以寒治,则聚益甚,投以辛温,则郁反通。
《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意也。
半夏散及汤,甘辛相合,而辛胜于甘,其气又温,不特能解客寒之气,亦能劫散咽喉拂郁之热也。
——尤在泾
此证久用寒凉小效,舌苔又见白腻,脉弦细而缓。证脉合参,不正是少阴咽痛,寒邪闭郁之痰乎?
乃拟半夏散为汤小剂服之。
处方:半夏30克,桂枝30克,甘草30克。
共为细末,分30包,一日3次,一次1包,水煎,频频含咽之。
1剂后,泛酸、烧心即解,咽痛稍减,继服2剂,诸证消失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