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
作者:荆轲(战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为一统天下,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各国均无法与秦国相敌。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相继灭亡。
卫国人荆轲(卫国早已被兼并)在一片战乱中游历到燕国,投入燕国作太子丹的门客。荆轲其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公元前227年,秦国进攻燕国,眼看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赢政。
既是为报国仇,也为了答谢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允。二人商定,荆轲以向秦王进献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地图为由,接近秦王而相机刺杀。
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一种形状似筝的古代乐器),荆轲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高声地吟唱出这首只有两句话的短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凉凄婉却又正气凛然,场面十分悲壮。
荆轲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地图时,荆轲行刺秦王失败,被杀。
荆轲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慷慨赴国难、舍身取大义,名垂千古。
《易水歌》也成为充满苍凉悲壮与激情澎湃的千古绝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