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之道一以贯之——破解孔子的道
孔前儒家经典内涵首次披露,隐密的儒家文化。
《论语·里仁篇》有这样一段文字: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可以用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门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是忠恕之道而已。”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自己的道是有一个道理把它串联起来的。孔子似乎是要总结他的思想——一个一以贯之的道。曾子接着说,我明白了。这一个明白了可坏了,孔子就不说了,转身出去了。结果师兄弟们就炸锅了,追着曾子问,啥意思啊?曾子就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而已啦。
好多人批评曾子,把一个最重要的机会给丢了。真的是这样吗?有些了解我的人一听就乐了,你是不是要说孔子的道就是允执厥中-智仁勇体系?这么说有点沾边,但是还不是孔子的本意。允执厥中-智仁勇体系恰恰是破解这个匪夷所思的对话的关键。
我们再看一段文字《论语·宪问篇》这样说: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己的道啊!”
这一段是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子贡在修学上不如曾子,从这段文字上就能看出端倪来。子贡的观点认为孔子的道就是允执厥中-智仁勇这个体系。但是孔子明确说,我无能焉,就是他不能。而这个道也不是孔子之道,是君子之道,是君之道,是王道。
也就是说子贡了解智仁勇这个道的。而这个道却不是孔子的道。
那么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像曾子说的忠恕吗?
这个问题历代学者都有争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来看看。这里我只说我的观点。这也是填前面的坑,为什么允执厥中-智仁勇体系会被儒家极力掩盖。一句话,因为这个体系太明白了,太通透了,掌握了这个体系就掌握了人心,掌握了人心就掌握了世界,这样的人多了很不利于统治。
《春秋左传》鲁桓公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件在当时震惊天下的事。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这就是著名的射王中肩事件。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郑国,和周天子的关系一直很好,平王东迁就曾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一直得到周天子的宠信,担任周朝的卿士。到了平王的孙子桓王继位的时候,郑国实力更加强大。郑庄公的年龄比周桓王大,修为也要比周桓王好。
周桓王借口郑庄公是先王老臣,不敢驱使,郑庄公愤然离去。从此“周郑交恶”。郑庄公多聪明啊,正好宋国和卫国作乱,郑庄公就借周桓王的卿士的名义,联合齐国和鲁国,把宋国打败,重立了宋庄公。这件事在诸侯国中间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家都觉得郑庄公做得对,把郑庄公看作是诸侯国的首领,周桓王在大家的眼里地位就下降了。
周桓王反应没有郑庄公快,智慧没有郑庄公高,但是也发觉不对了,你这么干我怎么混?于是借口郑庄公五年不去朝见周桓王,正式解除郑庄公的卿士职位。然后召集了蔡、卫、陈等几个国家去讨伐郑国。这意思就是比一比勇了。当年徐堰王就是这么被打败的。周天子认为这样郑庄公就会赶快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在那时,天子名义上还是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但是实际上大家都是学习一个道,就是允执厥中-智仁勇体系,周桓王是要和郑庄公一分胜负的。
于是郑庄公发兵对抗,由于郑庄公对于勇的研究比较透彻,军事水平很高,周王一败涂地。在周朝军队已经失败的情况下,周桓王还是要表现勇敢,亲自指挥军队断后。
郑军中有位猛士,叫“祝聃”。他在追赶的过程中向周桓王射出了一箭,这一箭射在了周桓王的肩上,虽然没有危急生命,但已让周天子的威信降到了最低。
勇不行,就来仁,周王就施展手段,要见一见猛士“祝聃”,那个意思是怀柔一下郑国的大将,找回一下自己的面子,结果“祝聃”不去,不给你施展仁德的机会。郑庄公反而派祭足准备了许多牛、羊作为礼物,外加一些粮草,星夜赶到周桓王的兵营慰问。周王的面子被折损的无以复加,也没理由,没有办法,没有脾气报复了。
射王中肩事件之后,周桓王也不得不承认诸侯国的强大和自己的无可奈何。而这种强大就是在允执厥中-智仁勇体系较量中郑庄公全面占了上风。
从此,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一个个强大的诸侯国王开始粉墨登场,他们明白只要掌握了允执厥中-智仁勇体系,就可以独断独行,不听周王号令,周王也拿他们没有办法。于是“春秋争霸”就开始了。
孔子就是出生在这个千年未有的大变革时期。他看着几百年间国家的变化,周王室的逐渐衰落,诸侯征伐,黎民涂炭,心焦不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孔子就对允执厥中-智仁勇体系下手了。
他认为智仁勇体系里面勇是乱源,所以就在他的讲道中反复淡化勇。强调仁,强调周礼,强调孝,强调君臣父子,强调对于君王的忠诚。
了解了这个背景之后再来看子贡和曾子对于孔子问话的回答,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曾子更加明白孔子的心。子贡只是讲允执厥中-智仁勇这个体系,孔子修的非常好。但是曾子却说出了孔子的内心就是要改变这个体系,隐藏智仁勇三达德的内涵。所以曾子就说老师的道是忠恕。忠于君王,不犯上作乱,宽恕别人,不好勇斗狠,这样就掩盖了勇的内涵。所以曾子被后人称为宗圣。
100年后另外一个儒学大家孟子总结儒家的核心理念就更为彻底,他把儒家的核心总结为四个方面,仁义礼智。大家和智仁勇对比一下就发现,孟子的总结削弱了勇,保留了智和仁,勇的地位被礼和义代替了,仁的地位变得至高无上。孟子因为这个成就被称为亚圣。为什么儒生都给人一种儒弱的感觉呢?恰恰就在于此了。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而先秦的儒家可不是软弱的孬种。稍微总结一下,孔子的道就是臣道,做一个好臣子,为君王分忧,为百姓造福。这个臣道是从君道变化来的和人本性稍微有些距离,所以人们会感觉到几千年来被儒家压抑扭曲了。
不管如何,春秋的文化大变革让中国受益了2000多年,好歹一个王朝,即使后代君王没啥能耐,只要推行儒家文化,就能延续统治几百年,成就大一统的王朝。直到1840年中国终于因为失去了太多的勇而反复被西方列强打败,自此中国放弃了儒家文化,全面转学西方。
10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的格局又出现了大的变化,西方文化走到了瓶颈,这是世界百年未有的变局,中国千年未有的变局。在这时期,世界如同一个大战国,随着中国的经济、军事崛起,中华文化崛起的时刻也即将到来。
我们应该回到春秋,回到儒家文化的起点,找到被儒家封印的真正文化核心,重新擦亮原始儒家的允执厥中-智仁勇体系,找回这个紧连着人性核心的文化体系。唯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拥有领导世界的伟大文化,中国的伟大复兴才有可能能真正完成。
现在,诸位大德,我们应该为完善自身,进而领导世界,作文化上的准备了。
我再挖个坑,有时间我会用“允执厥中-智仁勇体系”作为钥匙,破解法家,道家,墨家的理论体系和他们提出的救世办法。探讨除了儒家之外的其他文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