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完不成,就把工厂关了!”

日前,在2021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上,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阐述了“双碳”目标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他认为,目前,企业最大的挑战是准备不足;

另外,在碳排放总量考核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总量考核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成了猫抓老鼠的游戏。”傅成玉这样说。

以下是傅成玉演讲内容摘编。

在“双碳”目标下,企业面临的挑战比较大。

第一个挑战,是企业准备不足。

之前,企业对一些问题没有真正做准备。

究竟每一家排多少碳?从国家到机构都是估算,把各种煤、油、天然气燃烧过程中排多少碳,作为总量一算,就是那么多了。

但是,实际的碳排放,与测算的不一样。

不同的燃料,生产不同的产品,用不同的工艺,所排放的碳是不同的。

为什么外国人到现在,还不承认我们的排放量?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做碳盘查。

没有按统一的方法或者国际方法,测算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工艺,到底排了多少碳。

大家都在说“碳达峰”,究竟要“达”到多少?

没有把减碳放在前面的“碳达峰”,恐怕给后来的“碳中和”,会带来更大的难处。

其次,减碳最大的潜力,在节能降耗。

我们也没有把节能降耗,作为主要的推动方向。

过去,将新能源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但是,中国的碳排放,存量太大了。

存量减排,将是国际上给中国压力最大的地方。

外国绝对不看中国发展了多少太阳能、风能,就看实际真正减了多少存量的碳。

减碳是降能耗最好的领域,但目前存在政策不足、技术不足、规范不足的问题。

第三,碳排放总量考核,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年只看总量,前八九个月基本上不管,到后几个月目标完不成,就把工厂一关,装置一停,然后就达成了目标。

第二年,又重新开始。

这样的话,质量不能提高,技术不能提升,又浪费了时间。

所以,要在总量考核的基础上,加上单位能耗考核。

任何企业,都应该把单位能耗作为考核指标,把全部精力都用上。

这样才能促进技术进步,促进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转型。

(内容来自浙商会,有删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