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的steam课程:数学经验并不是学加减法学出来的,而是这样玩出来的!

随着幼儿园小树林的开放,李老师和孩子们商量决定组织一场“神奇螺旋小店”活动。经过半个月左右的前期准备,小卖店终于要开张了。在准备过程中,李老师从孩子们语言行为中感受到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但从头到尾,孩子却没有提及任何关于价格的事情。

李老师考虑到孩子可能生活经验不足,对货币交易直接接触少,因而如何定商品价格并不清楚,且自己也没有从“买家”到“卖家”的身份进行转换,所以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支持孩子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游戏的更加深入,于是李老师决定从谈话中对孩子的游戏进行支持……

(*注:案例选编自乐山市实验幼儿园李译宇老师《萌娃来当家》)

商品价格的诞生

我:“我们的商品准备好了,可是还不知道他们卖多少钱?”于是孩子们便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一个孩子提到:“要多卖点才能赚钱。”我说:“那我们怎么才知道赚钱了呢?”有人说:“多卖点东西。”有人说:“价格卖高点。”我又问:“我们怎么才知道价格卖高了还是卖低了?”子昂建议:“那我们把东西拿出来定个价格嘛。”

于是我们一起将卖品摆出来,我又问到:“我们卖多少钱呢?”言言说:“我觉得永生花很漂亮,应该卖100元。”一旁的子昂说:“太贵了,这样没人买的。”言言又说:“那卖50元。”

针对价格问题,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起来。我说:“大家的意见都不统一,不过你们知道这些商品怎么来的?”萱萱说:“是买来的。”我说:“对,我们用钱把商品买回来,它们都有一个'成本价’。成本价就是买每样商品所花费的钱,要定价格我们可以先来了解它们的成本价。”

于是孩子们就要求我在黑板上将每样商品成本价写出来,并把自己想卖的价格也一同记录下来。可是每个人说的价格还是不一样,最后大家商量一起投票决定每种商品的价格。就这样,在“便宜了,赚不到钱!”“贵了没人买。”“太少了,我们工资都没有了”……的讨论声中,商品的价格诞生了。

反思

问题是探究的催化剂。所以针对大班的孩子,我不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将“卖多少钱”,“怎么才知道赚钱了呢”,“如何知道价格的高低”等关键问题提了出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的游戏不断深入。

同时,在“给商品定价格”陷入瓶颈的时候,我提出了“成本价”的概念,给孩子们一个突破口,让孩子们通过思考、讨论、争辩来获得生活经验并进行迁移。对价格的关注、思考和其他班级开展活动的经验下,有孩子提出了发工资的意愿。

怎么把工资发给每个孩子?

孩子们把商品拿到小树林售卖完之后,回到班级一起清点了收到的钱,除去成本一共赚了208元,孩子们很开心,并纷纷要求和其他班级一样发工资。可是,工资怎么发呢?

有的说“1人1元”,有的说“1人8元”,又有的说“20元”,我说:“可现在我们只有两张100,八张1元,怎么分给大家呢?”言言说:“可以换成1元1元的。”我说:“找谁换呢?”萱萱说:“可以找银行的阿姨,我外婆每次都去找他们给我换新钱。”这时俊俊强烈要求他带回去找在银行上班的妈妈换。

拿到208张1元的钱后,孩子们开始“发工资”啦。大家一致同意先1元1元的发。

每个小朋友发到1元后,在我的协助下孩子们清点出还剩170张1元。于是我问到:“还剩170元,接下来你们计划怎么发?”子昂说:“可以每个人再发5元的,因为剩的多,还可以发。”大家表示赞成,于是他们又去发了一轮。可是发到最后几个孩子时,他们却发现钱不够了。

于是我说:“你们第一次每人发了1元,第二次发了5元,现在还剩几个小朋友没有分?”大家一起数了,加上没来的还有6个人没有发。

子昂想了一会儿说:“那我们重新分嘛。”可大家不同意,于是有的孩子说:“我们就收1元嘛。”,还有的说:“我们多收点,待会儿又不够。”这时我提到:“之前在定商品价格不一样的时候,你们是怎么统一的呢?”这时远远提出了像上一次投票的方式。

于是他们就几人成群的聚在一起讨论,最后大家投票决定:全部收回来重新分,这次每人先发3元。我问:“我很好奇,这次为什么大家都同意发3元?”子昂说:“因为它比1元多,比5元少,它在中间。”远远说:“它比5元少,这样每个人就都有了。”我说:“大家可以发发看。”

于是大家开始第三次发钱,38人发完后,我和孩子一起清点,还剩114元。这时候大家有些灰心丧气了,都不想再重发了。看到士气低落的孩子们,我想了一个办法,我画了一张表格,和孩子们一起整理发过的金额:

第一次

每人1元,还剩170元.然后每人又发了5元+1元=6元,最后钱不够。

第二次

每人3元,还剩114元。

看到这个表格,子昂发现:“第一次发了1元+5元,就是6元,最后大家不够,发3元就够了,有剩的。”于是我又追问:“发6元不够,发3元还剩,那多少合适呢?”立刻有孩子说“4元”!于是经过讨论大家把钱收回来,开始第四轮发钱。

这次发完后剩了56元,里面包括了没有来的两个孩子的工资,大家拿着钱很心满意足。我接着说:“班上有38个小朋友都拿到4元工资了,现在我们还剩了56元哦。”子昂发现了新大陆:“老师,我们每个人是不是还可以发一元?”我问:“说说你的想法。”他说:“因为还有56元,我们只有38个人,每个人一元钱还有剩的。”于是在我的鼓励下,他接着每人又发了一元,这样,本次小卖场大家的人均工资就是5元,剩余8元大家决定放在班上买糖吃。

拿到5元工资后,孩子们都议论着要买什么,抓住这个契机我问:你计划怎么用这5元?需要买些什么?在讨论后,孩子们决定做个“5元计划表”

反思

大班孩子普遍认识货币1元、5元,但是208元可能没有太多的直接经验,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在对话中调动孩子已有经验助推其数学思维的发展。于是我先支持孩子结合已有经验,将整钱换成零钱,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四次发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方法,我在这过程中只是一个陪伴者和推动者。而孩子们在讨论争论的过程中,也互相分享了生活经验,并建构了对货币的进一步认识。

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针对中大班孩子在科学领域也提出了“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的学习发展目标,所以当我感觉到孩子们快要放弃的时候直接出示了图表,帮助孩子们来梳理。且之前统计滞留销售物品中,孩子们已经有了统计数据的经验,他们对此也很感兴趣,于是我思考下一步支持孩子们将自己的经验和新的问题建立联系,尝试用简单的图表来记录。

孩子们的“5元计划”

几天后,大家将计划表带来了,我请孩子通过自己的计划表相互讲解怎么用的这5元,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在孩子们的交流中,我观察到有人对同伴的表格表示不明白:“你这里明明是3+2还加了一个饼干?”“这个箭头是要走到房子去吗?”“你拿着五元去买了城堡?”……

于是我征求个别孩子同意后,将他们的计划表贴在了黑板上。我问萱萱:“我听到你说,不太看得明白。”萱萱说:“就是,我看到5元,还有箭头。”我说:“你的意思是,他的计划表中看不出来这5元买了什么东西?”她说“是的”。轩轩忙解释:“这是我去超市玩,我是在校门口买的蛋烘糕。”这时我说:“哦,你画的是去超市,但是是在学校门口用五元买的蛋烘糕。”然后我请个别孩子来讲他的计划,并选了一张让大家说说他买了什么,很多孩子都说记不住了。

接着我贴出了月月的计划表,大家边看边议论起来。我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大家基本都能说出来,我问:“为什么月月的计划表不用解释大家都能看明白呢?”言言说:“因为她的东西下面就写了钱。”

我接着说:“我们怎么样能让自己的计划表更清楚,让大家都能看懂呢?”于是大家议论开了,我趁机让孩子们尝试记录下来。后来就出现了一幕:跟月月一样的带着表格的记录表。

我发现这个情况以后,立刻做了调整:“大家除了向月月学记录方式,你们还可以去教室里找找看,我们班级里有没有记事情的纸,它是怎么记录的。”孩子们纷纷去找,接着有孩子发现门口登记吃药的本子,还有厕所墙上有考勤表、缺勤表、消毒卫生表、换水表等。

我问:“它们和月月的记录方式有什么不一样?”立刻有人说:“它们都是画了格子的。”我说:“画格子有什么作用呢?”子昂说:“一格一格的看得清楚。”我说:“是的,这些画了格子的记录,我们都把它叫做记录表,不同的记录表记录着不同的内容。”

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手中的表,接着有个孩子说:“老师,可是我不会写字。”立刻旁边就有人说:“你可以画画嘛!”,由于快到午餐时间,我和大家商量后,不统一做第二次“5元计划”的时间,有时间就去做。于是午饭后就有孩子迫不及待的去画了,我观察到有的孩子先画的画,而有的孩子先开始画表格了。

反思

之前很多时候上课都会用到表格,前几天发工资活动中也都是我设计好的表格。根据大班孩子年龄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支持孩子用图表来进行数据分析,因此我做了一个尝试,当了一次“催化剂”的作用,在活动中用适时地介入点拨、充裕的操作时间,和孩子共同体验、思考,来进一步推动孩子运用逻辑思维来制作自己的“5元计划”图表。

但是在活动的推进中,我也在反思自己的策略,很多时候我们会让孩子相互学习,可是不是相互照搬。因此把月月的计划表展示出来后,就成为了孩子们的范本,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多数孩子对数学的认知都是循序渐进的,我不应该操之过急,应该通过这个学习的过程帮助孩子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来记录和分析。

孩子们的“年货计划”

孩子的学习来源生活,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孩子们对记录图表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有孩子告诉我:“我要拿这5元去买年货。”我说:“你计划要买些什么?”他说:“很多吃的,很多玩的,我还想要个充气城堡。”我说:“这需要花多少钱呢?”他想了一会儿说不知道,我说:“我们之前记录过5元计划,这次你也可以记录下来。”

于是之后他让妈妈把计划和去商场的图片都发到了群里,大家看到了纷纷表示都想做年货计划,自己去买年货。于是我们又开展了“年货计划”

“年货计划”开展的同时,孩子们有了当家做主的意识,但由于部分孩子对这并不感兴趣,所以并不是全班都参与。年货计划,于是我又开始思考,是不是允许只让个别孩子参与呢?如何了解更多孩子的关注点呢?我决定打算先从生活中观察线索。

通过观察我发现班上孩子都对每天谁值日很关注,于是在自由谈话时间我告诉孩子:“马上就要放假了,你们想换一个新的值日生表吗?”大家都很感兴趣,于是孩子们又开始手舞足蹈的讨论起了如何制作值日生表。

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一次偶然的活动,引发了孩子们从了解价格、定价格、怎么发工资、怎么记录开销、到图表记录、再到年货计划、值日生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结合孩子的实际生活感受,鼓励孩子大胆的说和分享交流,并适当的留白,让孩子们在自由游戏、探索、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也是为stem学习打下基础。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是主动、持久、投入的,并且也在我的支持下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总结。学前教育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整个活动我并没有去强调结果,甚至放弃了一些原本想要的结果。但是没有结果,不代表孩子们有没有收获没有成就感。因为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编辑 | 橙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