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荣|随园随想
在200多年前的乾隆时代,南京城里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园子——随园,他的主人是当时的诗坛领袖——袁枚。
袁枚,字子才,但反过来读,就是才子,这确实是一个大才子。袁枚是杭州人,曾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担任过知县。33岁正当人生壮年时,毅然辞官回家,他没有回到杭州,而是选择了在南京生活。他花了300金购得了一个已经破烂不堪的废弃园子,费了很多心血将这个园子收拾得非常漂亮。这个园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随园。袁枚在随园里生活了近50年,直到他82岁去世。
关于这个园子,袁枚自己写有《随园六记》,详细记述了随园的建设情况。他还写了24首《随园杂咏》,对随园进行诗意的渲染。他同时代的不少文人都曾对随园有过记录。比如,他的族孙袁起有《随园图说》。他的孙子袁祖志有《随园琐记》。根据描述,我们知道随园大体位于今天的五台山附近。随园的名称今天仍然保留,但那个园子早就堙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今天的我们,只能凭借想象力,去想象这个园子曾经拥有的繁华和诗意。
写袁枚、随园的论文和介绍文章很多,我就不去做学术考证了。我对两百多年前这位文学才子的一些做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袁枚名随园,我曰随想。
一、随园没有围墙
围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点不陌生。中国人造园林,必定会想到要建围墙。一是用来防盗,二来是中国园林美学的需要。但两百年前袁枚在造随园时,竟然不用围墙。袁枚说:“随园四面无墙,以山势高低,难加砖石故也。每至春秋佳日,士女如云,主人亦听其往来,全无遮拦。惟绿净轩环房二十三间,非相识者,不能蘧到。因摘晚唐人诗句作对联云:“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随园诗话》)袁枚说,在建造随园时,四面都没有围墙。每到春秋佳日,周边的游人如云,人们可以自由往来。只是主人的房间不得随意出入,其他地方都可以进入。
袁枚在造随园的时候,最大的特色就是借景。他自己说:“余买小仓山废园,旧为康熙间织造隋公之园,故仍其姓,易'隋’为'随’,取'随之时义大也哉’之意。” 这个园子本来是江宁织造隋赫德的私家花园,由于隋赫德被撤职,园子荒废了。袁枚购得此园后,对园子进行了修葺。随其高,置江楼;随其下,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起,置山峰;随其洼地,置山谷,如此等等,都是就势取景。这也是袁枚一贯主张的尊重性灵的风格之体现。
随园没有用高高的围墙阻隔起来,而是敞开来,任人来看四时花,让周围居民随便欣赏,慢说是两百多年前,就是当下也是不多的。国人无论是建私家房屋,还是建公园风景,都喜欢用围墙圈起来,为我独有,如果别人想来欣赏,你得花钱买门票才能进来。相比之下,袁枚的做法独树一帜,是有些境界的。
袁枚的族孙袁起在《随园图记》也说:“园外不筑墙垣,而从无穿窬之患。”这个园子没有围墙,几十年内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偷窃之类的事情。
二、时尚的玻璃
玻璃,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建筑材料了。但在两百多年前确是稀罕之物,因为,玻璃当时才从欧洲传入。袁枚在建造随园时,就用上了玻璃。
袁起的《随园图说》记载:
斋侧,穿径,绕南出,曰“水精域”。满室嵌白玻璃,湛然空明,如游玉宇冰壶也。由镜屏再南出,曰“蔚蓝天”,皆蓝玻璃。诗所谓:“坐客笑且惊,都成庐杞面”,即此处。上登“绿晓阁”,朝阳初升,万绿齐晓,翠微白塔,聚景窗前。下梯,东转,曰“绿净轩”,皆绿玻璃,罨映四出,一色晕碧。出轩,北至曲室,饰以五色玻璃,斑斓炫目,是谓“琉璃世界”。毗连东轩,曰“山红雪”,皆紫玻璃。
这个随园里的房屋竟然镶嵌了白玻璃、蓝玻璃,绿玻璃、紫玻璃,简直成了一个玻璃世界。
玻璃何时传入中国?雍正年间。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祖秉圭出任粤海关监督,他一心想搜集奇珍异宝献给皇帝,恰逢此时欧洲很流行使用玻璃,他就将长五尺、宽三尺四寸的玻璃送给皇帝,皇上大悦。从此以后,玻璃开始进入中国。玻璃的进口,结束了我国几千年一直用纸糊窗户的历史。袁枚建造随园时,玻璃进入中国也才20年时间,一般老百姓根本是见不到、也用不起的。袁枚居然用上了最时尚的建筑材料,可见尽管他隐居闹市,但他的信息还是非常灵通的,财力也是非同一般,购买这些漂亮的玻璃是要花大把银子的。
二、 入诗话收费
随园里有一处房子,主人将它名之“诗世界”。袁枚的孙子袁祖志在《随园琐记》中说:“诗世界:自先大父有诗话之刻,海内投诗者不可胜记。其佳句之入选者无论矣。至所投之稿日积月累,庋置如山,于是修葺此室以储之,颜之曰:诗世界。” 他的孙子回忆说,袁枚在写《随园诗话》时,很多人向他投诗。那个名曰“诗世界”的房子里堆满了四面八方送来的诗稿。
袁枚在世时名气就很大,平时住在随园里,经常和南京及附近的文人来往。一些文学新人,也会经常往随园跑,向诗坛领袖请教。
袁枚在世时,《随园诗话》就已经刻出发行了,后来还不断增加内容。当时的文人希望能被诗话录入,所以,争相向袁枚投稿。对于想上诗话的人,袁枚是收费的。他说:“求入选者,或三五金不等,虽门生寒士,亦不免有饮食细微之敬。”(《随园诗话》)可以说,收费选诗出论集,袁枚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人。袁枚很早就辞官归家,官俸没有了,妻妾六七个,家里的佣人三四十人,还要养这样一个时尚的大园子,可以想见开销巨大。袁枚只能靠自己的名气赚润笔之资了。
我们今天见到的《随园诗话》80万字,总体来看,质量是不差的。我想,袁枚并没有因为收费而放低收入的标准。这是袁枚难能可贵的地方。
很有意思的是,袁枚在世时,当时社会上就已经有盗版了。袁枚说:“余刻诗话,尺牍二种,被人翻刻,以一时风气,卖者得价故也。近闻又有翻刻《随园全集》者。”(《随园诗话》)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袁枚在当时文坛上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力。
三、随园就是大观园?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在何处?有认为是江宁织造府署西花园,有认为是苏州摄政园,有认为是北京自怡园、恭王府花园。
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他认为大观园就是自己的随园。此说后来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随园,明朝末年为吴应箕的焦园,康熙年间是江宁织造曹寅家族园林的一部分。他们祖孙在这个园子里生活大约60年。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被抄没,此园归于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故名“隋织造园”、“隋园”。隋家在这个园子大约住了18年。隋赫德被抄家后,其实变成了一座荒园。乾隆十三年(1748年),袁枚以银300两购得此园,名之为“随园”。
曹雪芹强调大观园是“天上人间诸景备“,我想,小说就是小说,大观园是曹雪芹想象中的园子。它也许有随园的影子,但不能说随园就是大观园。
四、随园系列
随园是袁枚精心营造的园林、家园,他自号随园老人,并将自己的著作都冠以随园名。诗话叫《随园诗话》,随笔叫《随园随笔》,信件叫《随园尺牍》,他还写了一部记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随园食单》。这些著作构成了一个随园系列。用现代话说,袁枚很善于构建他的品牌。应该说,这个品牌在当时是相当叫得响的。他系列作品印行后,“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
产品的系列化,在今天被公认为是一种非常好的行销方式。
五、招收女弟子
袁枚生活的时代,女子的才能是不被重视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深入人心。但袁枚不这么看:“俗称女子不宜为诗,陋哉言乎。”他公然声称:“余作《诗话》,录闺秀诗甚多。”其中既有其众多女弟子的诗,也有素昧平生的闺秀、寡妇乃至无名妓女的作品。袁枚一生还收了50多个女弟子,他还帮20多名女弟子刻了诗集。这一点,袁枚表现出比同时代文人要高得多的眼光和境界。尽管受到了传统卫道士的攻击,但袁枚坚持自己的所为。袁枚不错的朋友赵翼就曾嘲讽他:“借风雅以售其贪婪,假觞咏以恣其饕餮。……结交要路公卿,虎将亦称诗伯;引诱良家子女,娥眉都拜门生。”他的浙江老乡章学诚更是上纲上线,称入随园学诗的大家闺秀“为邪人之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
袁枚的女弟子大多是名门闺秀。钱塘孙云凤是较著名的一位。孙云凤是当时任四川按察使的杭州人孙嘉乐的长女,明慧早熟,才智过人。1790年清明节,75岁的袁枚回杭州,住在孙嘉乐西湖畔的宝石山庄。那天本来是打算去扫墓的,结果天降大雨,不能成行,于是孙云凤约了杭州13位才女,与老师一起聚会。席上,这些才女们纷纷以诗画酬和。两年之后,袁枚去绍兴、天台等地踏青,路过杭州时,孙云凤再次安排7人女弟子聚会。关于西湖和女弟子聚会,袁枚请人作《十三女弟子湖楼请业图》,以记录雅集盛况。袁枚对于女弟子的爱护之情毫不掩饰,公然作诗:他生愿作司香尉,十万金铃护落花。
如果说袁枚是怎么重感情的人,那也不是。风流才子,妻妾成群,可考的妻妾有6个,其中陆姬生了一子,夭折了。王氏抱养一子取名阿通。63岁那年,钟氏生了一子,因为晚年得子,所以取名阿迟。袁枚对自己少子很不满意。生了女儿就发牢骚:“为谁添健妇,懒去报高堂。”(《二月初八日生女》)“真是庶人命。雌风吹不醒。”(《十一月十八日又生一女》)别人打听他生子情况,他很不耐烦:“厌听人询得子无,些些小事莫关渠。”在袁枚的妻妾中,会诗文的不多。他自己说:“余屡娶姬人,无能诗者,惟苏州陶姬有二首云:'新年无处不张灯,笙歌元宵响飞腾,唯有学吟人爱静,小楼坐看月高升。无心闲步到萧斋,忽有春风拂面来,行过小桥池水活,梅花对我一枝开。’”(《随园诗话》)陶姬是袁子才娶的唯一能诗的侍妾。
在袁枚家中,三妹袁机是一位才女,不幸错嫁,后来解除婚约回到随园居住。这位妹妹很有才气,能写诗,袁枚还帮她刻印了诗集。这位妹妹年仅40岁就去世了。袁枚十分伤心,写下那篇著名的《祭妹文》,已示怀念。
六 、长寿善终
在中国文学史上,像袁枚这样活到八十多岁、曾经在官场上待过又离开、没有遭到什么陷害一生平平安安的文人极其罕见。
袁枚33岁归隐随园,坚决不出来做官,直到82岁病死,可谓是善终。
不与朝廷合作,那后果是很严重的。比如,明初著名诗人高启,不想做官,回家种田,朱元璋后来还是找了一个理由将他腰斩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那袁枚为什么有底气坚决不出来做官? 这与袁枚为人精明、圆滑有着重要关系。比如,袁枚很善于和上层建立关系。袁枚还是在参加殿试朝考时,受到当时刑部尚书尹继善的赏识。正是因为尹继善据理力争,力挺袁枚,才使得他进了翰林院。这位尹继善是满族大臣中少有的人才,不仅人缘极好,而且很有诗才。他还和乾隆皇帝做了亲家,尽管皇帝对他屡有斥责,但总体上他是受到尊重、信任的。尹继善曾四任两江总督。他对袁枚极为欣赏。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唱和。袁枚和他拉上了关系,等于有了一顶强大的保护伞。
另外,袁枚也是一位识时务者,他在对于朝廷的大事上,决不糊涂。比如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诏求遗书,袁枚毫不含糊地将自己所藏的很多稀有书献给了朝廷。这也反映出他机警、讨好的一面。
还有,别以为袁枚会隐居在随园,不与外界打交道,相反,袁枚经常与官场、商场上的一些文人往来,聚会唱和,他留下这方面的酬唱作品颇多。这也表现出袁枚圆滑处世的一面。章学诚曾带着鄙夷的口气说他:“大府清风化列城,随园到处有逢迎。”嘲笑袁枚喜欢逢迎往来。
七、 消失的园子
极盛,总有极衰时。
极盛的随园,也是如此。在世时,他将园子收拾得如诗如画。他在遗嘱中要求他的后人“能洒扫光鲜,照旧庋置,使宾客来者见依然如我尚存,如此撑持三十年。” 袁枚的孙子袁祖志《随园琐记》也说:“先大父尝曰:余身后得保此园三十年余愿足矣!” 袁枚是明白人,他没有说让园子永远地传下去,能够继续存世三十年也就不错了。
袁枚去世后,他的子孙继续经营着随园。随园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官场、文坛的人都去造访。李鸿章、林则徐都曾到随园拜访过。袁祖志在《随园琐记》中记载:“典试提学以及将军、都统、督、抚、司、道,或初莅任所,或道出白门,必来游玩,地方官即假园中设筵款待。游园之人,以春秋日为多,若逢乡试之年,则秋日来游之人,更不可胜计算。缘应试士子总有一、二万人,而送考者、贸易者,又有数万人,合而计之,数在十万人左右。既来白下,必到随园,故每年园门之槛,必更易一、二次。”袁祖志记载,当时的文人雅士,既来白下,必到随园。随园的门槛一年也要换一两次,可见随园在其主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名气很大。
随园的繁华随着太平天国军队的进入南京猝然消失。曾国藩围攻金陵数年,城中多次粮绝,太平军在随园开荒种粮,当年的随园山头也被削平。随园里的那些美丽风景也随之灰飞烟灭。
随园存世大约六七十年。
八、 钱塘苏小是乡亲
我有一个疑问是,袁枚是杭州人,袁枚曾刻过一章,“钱塘苏小是乡亲”。并且在一次送给某尚书的诗集中,用了这个章,受到了指责。袁枚开始时还有些不好意思,那位尚书责之不休,袁枚不高兴了,回击说:你做官是做到一品了,苏小小是卑贱之人,但一百年后,人们只知道苏小小,又有谁知道你这个做官的呢?这个故事,是袁枚自己记录在《随园诗话》中的。从故事可以看出,袁枚是率性之人,有时候是不在乎人们怎么议论的。
钱塘苏小是乡亲。这是唐代诗人韩翃的《送王少府归杭州》中的诗句:“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富春。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这首诗本身知晓度并不高,倒是袁枚用了“钱塘苏小是乡亲”刻章,使得这句诗流传甚广。在袁枚看来,还为有苏小小这样一位老乡感到自豪呢。
我有一个疑问,袁枚出生在杭州,对家乡很有感情,他为何不选择杭州隐居,而选择南京?
袁枚一生中多次回到杭州。他还写过不少思念家乡的诗歌。他的随园里还有名之“小西湖”的景点。他对家乡的山水是喜爱的。只是一旦选择了在南京生活,有了这里的人脉,便舍不得离开了,这里有保护他的两江总督尹继善,还有他的人脉图系。诗人赵翼说他“爱住金陵为六朝”,这话也对。袁枚对南京这座城市的风景名胜、文化底蕴还是特别喜欢的。袁枚经常在诗文中赞美南京的风景。他曾将莫愁湖与西湖作比较:“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云飞。”在他觉得,莫愁湖的美与西湖相比,一点不差。当然,这里包含了他的情感因素。
袁枚最后选择了南京作为了他的归宿地。
但很遗憾的是,这座城市亏待了这位诗人。袁枚在世时曾想到他的随园不会永远存世,但他可能没有想到,他的墓地有一天也会彻底消失。袁枚的墓曾在今天的五台山附近,由于上个世纪建造五台山体育馆,他的墓地被发掘迁移。后来,不知落地何处。
作者介绍
陈正荣
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媒体人,高级记者。当过大学老师,做过多年记者,获得过戈公振新闻奖。先后担任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副台长、报社副总编辑。已出版《诗神的魅力》(诗歌评论集)、《金陵文脉》(10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总导演,总制片人)、《那年,雪飞扬》(散文集)、《南京的风花雪月》(散文集)、《紫金草》(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