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中的地理因素:周边大国强盛的地理原因

春秋霸主群像

在春秋时代,虽然势力繁多,列国间关系十分复杂,但是复杂的历史是有主线可循的。从地理角度看,位于中原版图周边的齐,鲁,秦,晋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与他们的地理格局密不可分。

一.大致的分类

1.透过一次次激烈的厮杀和春秋的战火,我们可以把春秋时代的众多政治势力分为四大类:1.山戎,陆浑戎,赤狄,白狄等少数民族势力;2.以宋、郑、陈、卫、鲁为代表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中等诸侯国;3.中原周边国家,它们是:齐,楚,秦,晋,吴,越;4.数目众多的名不见经传的袖珍小国。除了第四股势力可以忽略不计外,对春秋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前三类势力。

2. 从《左传》和《国语》的记载来看,中原诸侯国参与、被卷入战争的次数最多,其中在中原诸侯里, 郑、宋两国受列强侵略的次数最多,是争霸各方的首要征服对象;陈卫蔡次之。五个中原地区的中等诸侯国挨打次数最为频繁,在战略上处于被动态势。而且从《左转》、《国语》的记载来看,中原各诸侯国在春秋中后期大都沦为大国附庸,处于各方重压之下,缺乏主动权。

而在远征距离上,位于周边地区的楚国和晋国的远征距离是最长的,其次是第二梯队的秦齐,他们在春秋时代,处于主动出击的有利态势。

四大国在地里分布上,晋楚两个一流大国南北相对,而秦齐两个大国东西呼应,呈现出十字形的中轴线;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三场大会战决定了天下霸权的总体去向,霸权在两大国之间流转;而秦齐和晋齐之间,也会展开一系列会战,作为秦齐挑战晋国霸权的尝试。齐晋之战的平阴之战,鞍之战,廪丘之战,还有秦晋间的韩原之战,崤山之战,王官之战,还有后来的十一国伐秦之战都是这种类型的冲突。

3. 中原周边国家本土受到侵略的次数较少,其战争以吞并弱小国家、蛮夷、欺凌中等诸侯国与和其他大国争霸为主,在战略上处于主动态势。春秋时代称霸的国家,除了宋、郑之外,都是中原周边国家;而宋国在崛起过程中因为楚国的打击而夭折;郑国霸权早衰。所以,春秋时期真正的霸主都是中原周边的国家。

春秋五霸版本1

4. 在春秋时代的7位霸主,其中,只有宋襄公(子姓)、郑庄公(姬周)是正统华夏族,其他5位真正的霸主和他们的国家,都是华夏族与蛮夷戎狄的混血或者就是华夏化蛮夷。晋文公是姬周与戎人混血后代;秦人的霸权建立在西戎之上;齐人是华夏族和东夷的混血,楚人是华夏族和南方各民族的混血;吴王阖闾是姬姓,有周王室血统,不过吴国以当地土著为主;越人则几乎是纯粹的本土部族后裔。

春秋五霸版本2

不过,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春秋初年,权力的游戏开始的时候,周王国还有其他主要诸侯国国力相近。平王东迁之初,齐、晋、秦、楚,与中原地带的鲁、卫、郑、宋、陈、蔡及周王室的领土规模大致相当,宋国和卫国的领土其实相当庞大,大过很多诸侯国,一些主要的诸侯国,大致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春秋初年,郑国一度势力最强,郑庄公曾败王师,侵四邻,史称“小霸”,但仅仅是昙花一现。比如鲁国当时与齐对峙,童书业先生曾言鲁国“祗一败于齐,而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燕,直至桓公称霸前夕,鲁之国势尚强,不亚于齐”。而鲁后来每下愈况,对齐被动挨打,几无还手之力,勉强靠晋、吴等国支持,才保住社稷不灭。中原地带的诸邦为什么没能走上强盛称霸的发展道路呢?对于各国的主动态势与被动态势的成因,笔者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春秋初期的版图

二.周边大国的自然地理条件

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

其实,当时自然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是中原地区。中原地带位置居中,不偏南也不偏北,是典型的大陆性的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宜,那个时代的降水也比现在多。再加上中原地区历史悠久的农耕传统,广大的黄淮海平原、孟诸、巨野、雷夏、荥泽等巨大湖沼、以及黄河、淮河、伊、洛、汴、睢、濮、涡、汝、颖与天下通衢的水路交通位置,使得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无与伦比。

反观中原周边国家的地理条件,这些国家的领土上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且未经深度开发,其土壤土质,不及中原地区多年沉积形成的黄土,再加上地形多山地丘陵高原,人烟稀少,导致其其环境人口容量很低,很多地区并不利于人类居住。

齐国军队

齐地的自然地理情况,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齐地负海寫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轻重篇》亦载:“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这是因为山东丘陵的构成岩体主要是石灰岩,山体土层积累较薄,肥力低下;山东北部地区的平原主要是砂砾冲积平原,主要分布砂砾土与亚砂土,也不利于开垦耕作;山东北部沿海地区地势低洼,且地下水水水位低于海水水位,所以地下水容易被海水倒灌,从而导致该地区的土地盐碱化。因此齐地才会“五谷少而人民寡”。

楚国都城丹阳位于丹江口地区

楚国的核心地带,是鄂西的丹阳山地和江汉平原,这一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降水情况年际变化较大,从而使得该地区旱涝灾害交替频繁;而且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有利于泥沙堆积,从而使得河床被抬高,部分河段形成了地上河,这也增大了因为决堤而发生洪灾的危险性。而且,楚地的很多地区的土壤为坚硬湿润的红壤,不想黄土那样利于开垦耕作。

风景优美的楚地地广人稀

楚地在历经了楚国800年开发经营后,到了司马迁的时代,那里仍是“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均贫而寡富” ,直到汉代的楚地,没有过大的贫富差距,就已经说明了那个地区经济总量小,地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十分类似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而楚建国之初,“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恶劣的开局条件造成的困难可想而知。

春秋时代的太湖平原 还不是鱼米之乡

吴越地区位于更加遥远的南方大地,其地理情况与楚国类似:《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吴国所在的太湖流域,也是水网交织,荆莽丛生,直到春秋中叶尚未得到充分治理。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王光对伍子胥言:“吾国僻远,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

晋国的早期领土

在北方的晋国领土虽然较大,但是晋国最初的领土非常小,仅仅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盆地,“王命不灵,拜戎不暇”,周边是各种好战而且充满敌意的蛮族势力;晋国统治的两大区域,除了黄土高原,还有太行山以东的河内、东阳,处于黄河下游支流分布地段,其地理条件均不甚理想;《尚书·禹贡》称其“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夏季洪水横溢,湖沼罗列,冲积土层中亦含有盐碱,《尚书·禹贡》称其为“白壤”,形成了天然的土壤盐碱化地区,肥力不高。《史记·货殖列传)也说:“赵、中山、地薄人众。”太行山以西的晋南地区,河谷丘陵纵横分割,间杂小块盆地,并无辽阔的平原沃野。

除了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齐楚秦晋吴越都与少数民族为邻:齐国在建国初期就与莱人展开血战;楚国也要随时面对百越,百濮,南蛮,庸人的骚扰;晋国与戎狄错杂而居:《左传·昭公十五年》籍谈所言:“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

秦国称霸西戎地图

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有泾渭两条河流,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气候十分利于农业生产。在秦国东迁勤王之前,这里也是周人的崛起之地,有深厚的农耕传统,“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秦国起初远在陇西,平王率众东迁后,关中平原沦为胡骑出没 的地区,田地多荒,周族遗民难以正常生活。于是周平王把关中平原封给秦人。秦与戎狄的战争频繁残酷,相持了近百年才得以在泾渭流域立足。

三.周边大国的物质特产条件

披荆斩棘是楚人的崛起故事

但是正是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磨砺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性情。在开拓土地开发资源与和周边少数民族的艰苦斗争中,齐楚吴越秦晋都有浓厚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英勇善战的民族特性,这和地理环境对于这些民族的磨砺不无关系,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情极其有利于在战争多发的年代对外拓张。

管仲改变了齐国的经济经营模式

而且,春秋时代铁器的推广无疑为中国人从事生产,开疆拓土提供了利器。中原周边诸侯国结合本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齐国人针对国土贫瘠且沿海的特点,大力种植耐碱的桑树,并利用桑树养蚕织布,将养殖业农业捆绑式经营;同时齐国沿海多盐卤,于是齐国人“蒸海得盐”,并将盐卖往内陆获得巨利;同时齐国的渔业也非常发达,多鱼盐之利。工商业,纺织业,渔业成为了齐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齐地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思路一直被延续到了汉朝初年。

胶州湾盐场

云梦泽

晋国占据河东盐池,又有代地之战马;楚占据安徽地区和湖北地区,是当时铜矿、锡矿的主要产地,另有云梦之饶,盛产各种物资,许多土特产品外销到北方。“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吴亦能即山铸铜、煮海为盐。秦国靠近蒙古高原与河西走廊两大优质战马产区,可以获得良种战马。

运城盐池

所以,周边国家的农业耕作条件虽然逊于中原,但是其特殊物产与重要战略物资并不少于中原地区。

长江是楚国的天然护城河

四.周边大国的地理山川优势

从山川河流的地理形胜上看,周边的四个大国外加吴越两国,都有河流山地作为天然屏障。在地形、水文等自然防御条件上,中原周边国家亦较为有利,它们和中原地带之间,多有山川做为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对方很难攻入其核心地区,而中原国家因为在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在防御上非常被动。如《盐铁论·险固篇》中桑弘羊所称:“楚自巫山起方城属巫、黔中,设扞关以距秦”;在东方的齐鲁大地,“齐抚阿、甄,关荣、历,恃太山,负海河。梁关者,邦国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宝也”,晋国有黄河,黄土高原和太行山作为天然防线;在东南方的吴越, “吴有三江五湖之难;楚有汝渊、满堂之固;秦有陇坻、崤塞;晋有河华、九河;齐有泰山、巨海”。

表里山河是山西天然的地理优势

因此,这些国家对外用兵往往有恃无恐,在防御时也是底气充足,可以从容迎战,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如齐桓公率九国之师伐楚,以诸侯联军强大的军威恫吓楚使屈完:“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却不以为然,回答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北方列国的人数优势很容易被楚地的沼泽河流所抵消。

晋国则以黄河、太行山为屏障,当时人们即认为这是它强盛起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国语·郑语》载史伯曰:“兴者,其在晋乎!距险而邻于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城濮之战前夕狐偃对晋文公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平公也有类似的表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向而不济!”秦虽未能控制豫西走廊,但亦有黄河以拒晋,有秦岭、商洛以隔楚。这些国家的地理形势利于守险,退可以保国土不失,进则能蚕食邻邦,接以时日,遂愈战愈强,得以傲视诸侯。

戎狄的分布位置

而且,中原诸侯大都位于四战之地,而中原周边国家的出击,进攻方向为中原地区,只用集中全力一面迎敌而不会四面受敌。虽然这些国家与蛮夷戎狄相邻,但是这些少数民族对于各大国的实际威胁有限。西周末年,由于中国进入了小冰河期,气温下降导致植被带南移,从而迫使少数民族南侵中土,这些少数民族纵横决荡,一度势不可挡,与中原诸国并强,当时““春秋时戎狄最为猖獗, 僖、文、宣之间, 鸱张尤甚, 灭邢、灭卫、灭温、伐齐、伐鲁、伐郑、伐晋, 蹂躏殆数千里, 所幸其间二三诸侯镇抚其间, 故'南夷与北狄交侵, 中国不绝如线’”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实力薄弱,文化落后,且游牧分类,互不统属,没有统一而明确的斗争目标,导致这些少数民族势力最后被被比他们强大得多的中原周边国家灭亡。所以,少数民族的威胁不大。相反,大国对少数民族的兼并有利于周边国家充实土地财富人口,壮大国力。

五.与外族接壤的地理位置

中原周边诸侯国由于长期与戎狄错杂居住,在民风,社会习俗上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骁勇善战;重视实际利益;积极进取而且善于变通。对于争霸最有利的条件,莫过于尚武。

齐国拥有强大的军队

中原周边国家的国民大都民风刚毅强悍,这在诸侯争霸的激战中十分重要。《墨子·非攻下》所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齐地情况在《管子·水地篇》中有这样的描述:“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勇”;《管子·五辅篇》亦称齐国“士民贵武勇”。统治者又加以提倡鼓励,遂使尚武之风大盛。《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曾令国中举荐武勇之人,“有之不告,谓之蔽贤”,并组成一支精锐部队,用于征战天下。成语“二桃杀三士”,'余勇可贾'都是与齐国的勇士有关系。

威武的晋国军队

晋国情况也是十分类似,当时其他诸侯国的人民称“晋人,虎狼也”,这一比喻十分生动。他们的将士作战勇猛,所以“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

秦国士卒也以勇悍闻名,《吴子·料敌》中,吴起这样形容秦人的战斗力:“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秦穆公亦拥有名为“陷阵”的军队,交战多有胜绩。

兵马俑就是秦人尚武精神的写照

楚和吴越也崇尚武勇,非常善战。《汉书·地理志》这样写道:”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本吴粤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楚国“地形便,族民勇敢,疾如椎矢,合如雷电,解如风雨”;《汉书-地理志》则这样写道:“楚人多劲悍决裂,轻果而敢,盖天性使然也”;《商君书》记载: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若飘风。”楚王躬事戎机,常亲自率师攻伐,“据统计,春秋十六代楚王,除霄敖、堵敖、郏敖因幼弱,其余楚王都曾亲自带兵出征立功在,这已经是楚人心照不宣的传统了。

楚国和吴越的勇士在比武

从人文地理环境来看,中原周边国家靠近戎狄蛮夷,相互交往较为密切,战争频繁。这个因素使他们受到夷狄好战精神渗透,而吴越则是接受中原文明熏染的少数民族,保留着本身的尚武传统,所以它们都具有刚勇、强悍性格。另外,因为存在着外患的严重威胁,如不提倡发扬武勇,就会被他人亡国灭种。形势所迫,必须如此,像晋国范文子所言:“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楚国也是这样,《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息。”《史记·货殖列传》叙述陇西风俗时,也提到秦国之人“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室。’”可见秦人是把战斗当成了生活习俗的一部分。秦地的士卒也是后来汉朝反击匈奴的骑兵主力。

春秋时代,周边四个大国的尚武遗风,在后来依旧有孑遗并受到后人的赞许肯定。

秦楚晋的勇士后裔,依旧活跃在汉匈战争中

比如秦国故地陇西,天水,上圭等地,在汉代仍以出产骁勇的军士、将领而闻名:“汉兴,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李陵,杜陵苏建,苏武,上圭上官桀,赵充国,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三国时代的名将中,张飞赵云是河北人氏,关羽,郭淮,徐晃是山西人氏,吕布为五原郡人士(今内蒙古包头,古代是赵国故地,赵国由晋国分裂出来),其出生地皆为晋国和燕国故地。三国时代的其他猛将如黄忠出生于楚国故地,马超生于西凉等等,这种情况绝非偶然。

三国英雄也很少出自中原地区

六.周边大国的文化优势

民族历史充满了融合和脚趾

如果仅仅是赳赳武夫,这些大国还不能服众。他们不仅好斗,而且在政治和文化上,有强烈的进取精神。这些人重视实际利益,轻视礼教,本来就属于被中原华夏诸侯所斥责、鄙视的夷狄,但弧形中间地带的列国民风也大多染上了同样的色彩。齐秦晋楚都是如此:如《管子·水地篇》称:“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游滞而杂,故其民诌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秦之水泔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史记·魏世家》记载:“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仪德行。《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言:“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孙伯亦曰:“晋人无信。”《管子·大匡篇》则称:“楚国之教,巧文以利。”

诸侯争霸就是欲望之争

这种习俗、意识虽不合传统道德规范,但是体现了上述地区居民对财富、土地、权力的追求欲望;相比中原民风的保守、俭啬、拘谨,前者的进取心愿要强烈得多。在私有制社会里,贪欲曾经是促进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个因素也对齐、晋、秦、楚等国的扩张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像春秋时期灭国最多、疆域扩展最广的楚国,就把出师略地奉为 历代君主遵循的基本国策,如不执行将会受到舆论的激烈抨击,“立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楚共王兵败鄢陵,失去霸主地位,死前亦愧疚不安,还请求臣民们为他加上恶谥,才得以闭眼离世,这都是都是楚国人尚武,崇尚胜利的体现。

除了不拘泥于礼制,他们还善于变通,精通辩论,充满了智慧。《史记·货殖列传》说齐地“其俗宽缓阔达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汉书·地理志》:“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士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又称晋地“君子深思,小人伶”。邹阳亦提到各地意识形态的差别,“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辨知(智),韩魏时有奇节”。

齐国士人非常善于辩论

由于崇尚功利,为达到政治目的往往不拘于仁义礼教,处事豁达变通,因为好利,所以不拘小节,因为不拘小节,所以可以因时而动,积极变革,在军政领域有着活跃而抢眼的表现。如管仲相齐,常根据民心和形势变化来制订政策法律,像《管子·正世篇》所说,“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晋国为政也是如此,重功利但不讲信义,因此被孔子批评为“谲而不正”。比如春秋初期,晋惠公、文公返国前都得到秦人帮助,并允诺割地答谢,事后却不予落实。《左传·僖公三十年》载烛之武说秦伯曰:“夫晋何信之有,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管子·大匡篇》也提到楚国“不好立大义而好立小信”;而“弦高犒军”故事里,秦国人利用郑国人的信任,长途远征偷袭郑国的行为,也是他们贪婪,不讲信义的证据。

齐、晋两国居民虽是华夏民族,但自周初建国以来,其上层建筑便深受当地蛮夷戎狄的风俗的影响。太公初封营丘,因地制宜的发展多元化的经济:“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晋国初封于唐,“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采用了戎狄的土地制度,与鲁、卫等国不同。晋国的民族融合也较为显著,像献公、文公曾娶戎女为妻,成公则嫁女与狄人;一些名臣如狐毛、狐偃、赵盾或是戎族,或为戎女所生,这不仅引起语言、风俗方面某些变化,也影响到国家政治生活。

大争之世催生了剧烈的改革

和中原诸邦相对照,齐秦晋楚四大国的国民结构,呈现出一种夷夏混杂状态,它们或是接受了华夏文明的夷狄,或是染上夷狄习性的诸夏,这种情况也是由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夹在中原地带与蛮夷地带之间)所决定的。春秋时期,中原各邦的奴隶制宗法制度已然腐朽没落,而旧的意识形态、政治及法律制度还在阻挠社会的变革;相形之下,中原周边国家所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较少,能够锐意革新,率先推行带有封建内容的改革措施,如齐之“相地而衰征”,晋之“作爰田”、“作州兵”,楚之“书土田”、“量入修赋”等等。而它们身上所保留或渗入的落后民族之野蛮精神,又培养出勇悍、进取和机敏权变的风习,促使其顺利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总结

这些大国因为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最先进行改革富国强兵的是他们,改革官职,发展多样化经济的是他们,根据战争需要进行军事改革发展舟兵,步兵,骑兵的是他们。因此,中原周边国家借助于十分有利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优势,走在了历史进步的前沿。引领了时代潮流。各大国的轮番崛起与争霸,就像古希腊的雅典与斯巴达争霸、近代西欧的英法争霸一样,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春秋史

2.战国史

3.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4.春秋军事研究

5.左传

6.战国策

7.史记

8.汉书

9.吕氏春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