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鲍佛田抗日时期某些失实报导的澄清

一、“国民党的应城县长携印逃跑”之说
黎运桢所写《峥嵘岁月、李范-与陶铸在汤池》一文提到:“1938 年10 月24 日(注:应为29 日)应城沦陷,国民党的应城县长携印逃跑”。这完全是一种臆测。
事实是:当时应城县长鲍佛田在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日夜应对10 月25-27 日武汉被日军侵占,大量的撤退过境军民所需;并在26 日夜接得时任参谋总长的白崇禧紧急电话,受命连夜亲临长江埠督导抢建一座军用便桥,以便后续部队加速通过。及撤除武汉方向一切桥梁,阻延日军前进。经过整夜奋战直至27 日下午3 时许在日机轮番轰炸、扫射下终于完成任务,其间鲍曾险被炸弹弹片击 中,脑部受到震伤,致部份听力丧失。回县府后分析了当时形势:武汉大撤退已完成,应城守军撤走,县城整日遭炸,居民死10 余人,伤百余人均已逃离,实际已是空城,北路日军已至安陆,遂决定率部乘夜撤至京、应交界处新田(或新口)待命。后经获得随县专员李锦伦同意,转移至大洪山京山李家冲,开展游击战。29日获悉日军侵占应城县城,鲍当即令李又唐率小分队,乘夜绕过县城至南郊,挖取国军埋藏的5 机枪和弹药。返回时与日侦察分队遭遇,展开激战,击溃日军,胜利返回山上,取得大洪山游击战的首战胜利。
二、对“汉流”寨主郭仁泰的评价
华程网登载周自平所写《陶铸在鄂中抗战论述》一文提到:“为了抵制国民党应城县长鲍佛田收编汉流郭仁泰部队,他和汪心一来到陈家河做郭仁泰的统战工作。郭被应城县长鲍佛田逮捕入狱后。陶铸通过李范一先生出面营救郭仁泰出狱。”天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为纪念陶铸诞生100 周年所写《陶铸与天门抗日根据地开辟》一文,也有类似叙述。另外前一文还对“汉流”郭仁泰武装作出评价:“尽管其间郭仁泰曾出现过动摇,但这支特殊抗日力量仍为鄂中的抗战事业做出贡献”。以上报导是把鲍佛田和郭仁泰正反人物颠倒了,对郭仁泰叙述也不符合事实。
事实是:1938 年4-5 月间,应城县长鲍佛田和汤池训练班陶铸,均为准备将面临的敌后游击战做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工作。“汉流”为应城地方帮会组织,常有扰民活动,为使其转变为抗日力量,鲍、陶均在做郭仁泰转化工作。后鲍鉴于郭阳奉阴违,遂将其关押施压。经李范一沟通,鲍将郭放出交陶继续做工作。终使郭仁泰于1939 二次整编为2个支队,2个大队时,郭被任命为支队长,“应抗”发展至800 余人。但在2 月11 日日军倾巢出动进攻丁家冲“应抗”基地时,郭慑于日军强大,阵前率部哗变,致使李又唐支队侧面暴露,不支溃散, 鲁尔英大队奋勇抗击,包括鲁尔英大部队员牺牲。蔡松云大队掩护县政 府和“应抗”指挥部突围成功。此役“应抗”遭到重大损失,队伍损失 过半。郭仁泰应是民族罪人,前文的评价是错误的。
三、为何在大洪山抗日游击战事迹叙述中,只是提到陶铸,不提鲍佛田,只提“应抗” ,不提“京抗”?
原因是有关材料均为后人所写的二手材料,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由于鲍佛田是国民党县长,“京抗”是国民党系统抗日游击队,不宜宣传。但现在中共中央强调要尊重历史事实,而历史事实是:鲍佛田虽原来不认识陶铸,鲍曾在黄埔军校早期去讲过课,但陶是黄埔5 期学员,到应城领导汤池训练班时还仅29 岁。但李范一是鲍的朋友,同为湖北藉国民党元老中左派。故从李处了解到陶铸。当时,陶也是以公开共产党员身份活动。鲍佛田在应城县长任内一直是支持和保护陶铸领导的汤池训练班。1938 月下旬虽因蒋介石直接干预,训练班被迫停办约10 日,后以更名为临时学校因应。5 月陶铸虽被王明调到宜昌,但训练班仍由共产党员主持,一直办到10 月中旬日军临近时才结束,共培养出600 余人敌后工作干部。其间7 月27 日陈诚曾密令取缔,鲍未予执行。
1938 年11 月上旬陶铸来到大洪山丁家冲,与汤池训练班学员蔡松云会合,建立当时只有8 枝枪和十余人的丁家冲基地。此时,鲍佛田于10 月底建立的大洪山李家冲基地,有由应城带出的县守备队和3 保安中队约300余人,及随后到达的许子威汤池抗日队伍(包括汤池 60-70 人,陈家河90 余人,矿区北山20 人,汤家集13 人等)约200 余人。分别组成2 个大队(李又唐、鲁尔英任大队长),和1 个中队,共约500 余人。
1938 年11 月中旬,由中共建议,在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属 下,成立国共合作的鄂豫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任命随县专员石毓灵为主任,李范一为副主任。下设游击指挥部和政治工作指导部,由石、李 分管上述两部。鲍佛田受命组建京、应、钟、天四县抗日游击指挥部任 总指挥兼京山县长。陶铸为高参。负责开展大洪山区游击战。
1938 年12 月中旬,陶铸通过李范一,由石毓灵任命孙耀华继任 应城县长。陶铸陪同孙耀华到李家冲接收,鲍佛田移交县机关(包括1 万余元银行存折)和两个大队,约500 人枪。后蔡松云率部也加入。12 月底“应抗”第一次整编为3 个大队,约500 余人。“应抗”实际 成为中共直接领导的鄂中第一支抗日武装。1939 月上旬,移驻丁家冲。此时郭仁泰率“汉流”武装约200 进行第2次整编为二个支队(郭仁泰、李又唐任支队长),2 个大队(鲁 尔英、蔡松云任大队长),人数达到800 余人。
随后,鲍佛田即到京山县城接管京山县政府和县自卫队,并于12 月25 日移驻孙桥。并收编钟祥、天门县自卫队和民间抗日力量,整编 个大队(傅、尚楚臣、刘芝茂任大队长)和1个独立中队(共 产党员黄定陆任中队长),“京抗”共达到约1500 人枪。陶铸曾多次 到“京抗”驻地,与鲍佛田商讨游击战事宜。“应抗”与“京抗”并有大致分工,“应抗”主要面对应城方面敌人,“京抗”应对京山、钟祥方面敌人,开展游击战,相互又密切配合,此期间共进行了大小战斗数 十次。其中重要战斗如下:
1、1939 月16日日军侵占京山县城后,18 日向京山县机关 和“京抗”驻地孙桥进犯,鲍佛田率部配合38 师樊团阻击敌军,此役 击毙日军200 余人,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2、1939 月11日日军倾巢向应城县机关和“应抗”驻地丁 家冲进犯。郭仁泰慑于日军强大,率部阵前哗变投敌,致李又唐部侧翼 暴露,不支溃散。紧急关头,鲁尔英部奋勇力阻日军,包括鲁尔英大部 份队员牺牲。蔡松云部掩护县机关和“应抗”指挥部成功突围。此役 “应抗”受到重大损失,人枪损失过半。
3、1939 月30日陶铸组织富水河天门寨伏击战,鲍佛田派 “京抗”黄定陆率独立中队20 余人,并携机枪1 挺,会同“应抗”蔡 松云率手枪队20 余人共同参战。在陶铸指挥下于凌晨向日军慰问船队 发动突袭,击毙敌皇亲慰问团长,敌死伤20 余人,缴获部分物资和枪 支,胜利返回。为补充“应抗”力量,鲍佛田派黄定陆率部转驻丁家冲, 改称京、应独立中队,由陶铸直接领导。
4、1939 月中旬某日,鲍佛田率“京抗”傅部在黑虎岭附近村庄开会。被汉奸出卖,遭日军包围发生激战,鲍被附近落下的炮 弹气浪使脑部再次严重震伤,短时失去知觉,清醒后仍坚持职守,终于 成功突围。此役傅部受到较大损失。事后,鲍佛田感到自己身体状况已无法再指挥作战,经和陶铸商 量,决定将“京抗”尚楚臣、刘芝茂两支完整大队,约1000 人枪交给 陶铸,并入“应抗”。自己率文职人员及其家属,并带上傅部剩余人员 撤离大洪山到后方向上层作交待。临行前陶铸为鲍的亲属写了介绍信, 他们经荆门时受到陶铸爱人曾志--中共荆门地下联络站负责人(荆门 饭店女经理)的热情接待,安排食宿,并为他们买到极困难获得的去宜 昌汽车票,终于顺利到达奉节。
5、随后,4 月下旬“应抗”在扬家河进行第三次整编,统一编为 个支队,2个独立中队,共约2000 人枪。30 日在陶铸指挥下,“应 抗”孙耀华、蔡松云率部对云梦县城进行夜袭,攻占县城毙敌10 余人, 俘30 余人。并救出关押群众数人,炸毁日军弹药库后,胜利撤回。
以上史实证明鲍佛田与陶铸,不仅有深厚的战友情谊,而且私交甚 挚。“京抗”和“应抗”密切协作,共同抗敌。谱写了一曲当年在大洪 山区国共合作抗日游击战的范例篇章。
四、80 年代出版的湖北省志和京山县志《人物篇》,关于鲍佛田的 叙述 最后部分称;“1939 逝于四川北碚”。此外,应城和京山县志中的当年大事记,颇多缺失和叙述不准确之处。为符合事实,该最后部份应改写为如下内容:1939 月中旬某日在一次与日军激战中,鲍佛田脑部再次受到严重震伤,曾一度失去知 觉,突围后因感到身体状况已再不能指挥作战,不得不以沉重的心情离 开大洪山敌后游击战的前线。随后,即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明以 自请辞职,实为撤职。致使作为国民党元老,爱国一生的鲍佛田,不仅 得不到应有的治疗,甚至生活无着,同年,12 月于四川北碚终因伤重不治殉国,时年48岁。
鲍佛田长子、84岁离休干部 鲍成
2009年12 月于三亚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