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的辨治撮要 张玉珍 罗元恺
月经病的辨治撮要
第一节 月经病辨证要点
月经病的辨证,以月经期、量、色、质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辨证的依据。若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多为气虚;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稀,伴头晕眼花,大多为血虚;月经量多或日久不止、色深红质稠,多为血热;月经延后、量少色暗,喜温畏寒,多为血寒;月经量多、色紫暗、质稠有血块,大多为血瘀;月经初潮年龄延迟、周期不定、量少色淡,常为肾气未充,冲任不盛或脾肾亏虚,气血生化不足;月经提前或延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伴胸胁作胀,大多为肝郁;月经提前或延后,经量少、色淡暗质稀,伴腰酸,大多为肾虚;月经延后,经行下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大多为实寒;经行或经后下腹冷痛,形寒畏冷,喜按得热则减,大多为虚寒;经行下腹刺痛,经量多、色紫红有块、块下痛减,大多为血瘀。
第二节 调经的思路与方法
所谓“调经”,重在“调”字。从广义上来说,凡是针对月经病的病机所施行的治则治法及相应方药,使月经恢复正常的期、量、色、质,消除伴随月经或因经断而出现的各种证候,均属“调经”范围,即重在治本以调经。
一、月经不调辨治
从狭义来说,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异常的一类月经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6种月经病,从临床入手,“月经不调”仅作概括、归纳用。
历代中医医家首重调经。如宋代陈自明云:“凡医妇人,先须调经。”明代张景岳说:“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清代傅山也指出:“妇人调经尤难。盖经调则无病,不调则百病丛生。”故各医家尤其强调“种子必先调经”。临床上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辨治。
(一)辨脏腑气血
辨阴阳,抓病机,则法随证立,方随法出。月经病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肾、肝、脾功能失常,以及气血失调,直接或间接损伤冲任督带和胞宫、胞脉、胞络,导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故遵循《黄帝内经》“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
1.调理肾肝脾
《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景岳全书》云:“故调经之要,贵在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肾阴是月经的主要化源,故调经以补肾为主。围绕着肾肝脾三脏功能失常,调经最常选用的方剂如下:
(1)肾虚证,选用归肾丸。《景岳全书》谓原方治肾水真阴不足,精衰血少,腰酸脚软,形容憔悴,遗泄阳衰等证。用于治疗各种肾虚月经不调。
(2)脾肾阳虚证,选用毓麟珠。《景岳全书》中记载“妇人血气俱虚,经脉不调,不受孕者,惟毓麟珠随宜加减用之最妙。”常用于治疗月经后期、月经量少。
(3)肝肾阴虚证,选用左归丸合二至丸。《景岳全书》记载:“左归丸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常用于治疗月经先期、月经量少。
(4)肾虚肝郁证,选用定经汤。定经汤乃从逍遥散基础上化裁而出,集舒肝、滋肾、健脾、养血药于一方之中,临证时灵活加减应用,经后着重滋肾养血以促排卵,经前注重疏肝行气。定经汤用于治疗肾虚肝郁型各种月经不调。
肝郁脾虚证,选用当归芍药散、逍遥散。对于各类月经不调,尤经前期肝经症状明显者,选用之。对于寒热虚实错杂而以冲任虚寒兼瘀血内阻为主之月经病,常选用调经祖方温经汤以达调经助孕之效。
2.调理气血
《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妇人以血为基本”,血赖气行,气血和调,经候如常。若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则出现各种月经病。调理气血,首先要分清在气在血和气与血的关系。病在气有气虚、气陷、气郁、气逆之分,治以补气、升陷、解郁、降逆之法;病在血有寒、热、虚、实之异,治以温、清、补、消之法。常用方如金匮温经汤、良方温经汤、清经散、两地汤、清热固经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八珍汤、生脉散、失笑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
(二)别月经期量
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以月经病就诊,首先要明确期或量的异常。以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以辨寒热虚实。总体而言,周期异常者应注重平时(即非经期)的治疗,经期或经量异常者应注重行经期的治疗。若月经周期、量异常并见,以调周期为主为先,调经量为辅为后。《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夫经者常也,一有不调,则失其常度,而诸病见矣。”故医家强调“经贵乎如期”。临证时以调月经周期为主为先(参见后述“调周法”),须连续3个月,注重平时治疗。经期调经量为辅为后,辨证施治,因势利导调治经量。待月经周期如常后,脏腑气血调和,经量自然有改善。
(三)分类别论治
明确病证,辨析病机,按不同的月经病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1.周期异常,贵在调周
对于月经周期异常者,结合月经周期中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四个不同时期的肾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采取周期性用药的治疗方法。为更贴近临床,简便患者就诊,主要遵循“经前勿滥补,经后勿滥攻”的规律,经后为阴长期,治宜滋肾养阴填精为主,或兼疏肝、健脾、养血活血。常用方:归肾丸、左归丸合二至丸、定经丸、毓麟珠、当归芍药散等,一般治疗两至三周。经前视有无孕求而有别。若有孕求,治宜益肾养血,佐以疏肝行气,可选如定经丸加减,若能怀孕,则安胎,若无怀孕,则调经。若无孕求,治宜疏肝行气活血通经,可选如桃红四物汤加减,用药1周。此方法简称为“调周法”。
2.经量异常,通补结合
月经过少者,临证时依照:①平时与经期不同时期论治。治法既有所侧重,又应有所联系。虚证者,平时重在濡养精血,或滋肾补肾养血调经,或养血益气调经滋其化源;常选归肾丸、毓麟珠等。经期加用疏肝养血活血之品,如香附、鸡血藤、丹参之类;实证者,平时宜攻宜通,或活血化瘀调经,或燥湿化痰调经,选用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对于痰湿证多选苍附导痰丸等;经期可加温通活血之品,如当归、川芎、牛膝,阴柔酸收之品则不用。②辨别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论治。对于病情较轻、新发的月经过少,以调理气血为主,临床上治疗以四物汤、八珍汤、桃红四物汤加减。正如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到的,“气血者,人之神也,然妇人以血为基本,则血气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对于病情较重、病程长的月经过少,治疗以调理肾肝脾为主。以归肾丸滋补肝肾,健脾滋阴,使得肝脾肾三脏同调;若气血亏虚日久损及脾肾时多用毓麟珠加减,益气养血,健脾补肾;若表现出肝脾症状为主时,则以当归芍药散加减调理肝脾,疏肝健脾,活血养血。结合辨因论治,寻找月经过少的发病原因,如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宫腔粘连等,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调养胞宫则疗效更好。
月经过多者,除平时辨证施治(参照“调周法”),注重补益气血,临证时须排除生殖器器质性疾病以外,还要着重经期治疗,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补气化瘀止血为常用治法。常选用经验方止血1方、止血2方(见后述)。
3.经期延长,分类论治
经期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谓之“经行不畅”,为来月经时即点滴而出,直至第5~7天经量才开始多,第7~9天经量渐少,再1~2天后经血停止,整个经期达十余日;第二种类型:谓之“经行拖尾”,为来经时第1天经量不多,第2、3天经量增多如常,第4天始经量渐少,其后经血淋沥不尽达10天左右方净;第三种类型:谓之“经行不畅与拖尾并见”,为来月经时即点滴而出,直至第5~7天经量开始多,第7~9天经量渐少,其后经血淋沥不尽达半月方净。经期延长治疗重在缩短经期,结合月经的生理特点与经期延长三种类型周期用药施治,疗效显著。临床医生把握三种类型用药的时机是关键。类型一,注重经前期一周及行经初期3天内的治疗,治以活血通经,冀其推动气血运行,子宫排经血得以通畅;类型二,注重经期第3天以后的治疗,治以固冲化瘀止血;类型三,兼顾前二者的治疗。
二、按月经特定时间辨治
(一)经间期出血,重滋肾阴
临证时注意经间期肾阴阳转化及气血盈亏变化规律,重点在于促进重阴转阳的顺利转化,其治疗重要意义不在于止血,而是经后期尚未出血之前的预防。治疗以滋肾益阴养血为主,兼热者清之,兼湿者除之,兼瘀者化之。临证时常选左归丸合二至丸。出血时,适当加一些固冲止血药。而对月经期经量过多,血块多者,会导致月经后长期阴血不足,故应参照月经过多的治疗减少经量,以防治经间期出血。
(二)月经前后诸证,尤调肝脾
月经前后诸证发病与经期及其前后冲任、气血、子宫的盈虚变化较平时急骤,气血容易壅滞或亏虚有关。常见的病因病机是肝郁、脾虚、肾虚、气血虚弱和血瘀,尤以肝脾失调为主,以调肝为要。诸证发于上者,多为实证、热证,如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等,拟逍遥散加减或养肝体清肝用方;诸证发于下者,多为虚证、寒证,如经行泄泻,拟健固汤加减;诸证发于全身躯体者,多为虚实夹杂证,如经行浮肿、经行风疹块等,拟金匮肾气丸、当归饮子、消风散。
(三)绝经前后诸证,滋养肝肾
绝经前后诸证以肾虚为本,肾的阴阳平衡失调导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不交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出现诸多证候。临床以烘热汗出、烦躁失眠、阴道干涩等肾阴虚为主,以心、肝火旺最常见,张玉珍教授自拟“更年安”,乃左归饮(丸)、百合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组方而成,治以滋肾养阴,益气安神。药物如下:菟丝子、山萸肉、熟地黄、百合、白芍、党参、麦冬、丹参、枸杞子、茯苓、女贞子等。临证中还须注意肾阳虚及肾阴阳俱虚处以相应的方药,尤须注意肾阴阳的平衡以及兼证的处理。并重视心理调摄。
三、病证结合辨治疑难月经病
崩漏、闭经、痛经是月经病中之疑难病,中医治疗此类月经病反映了调经的全面技术要求。与三个病相关,现代医学中的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代表的疑难病,是最为棘手的月经病。临床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现阶段中医药治疗此类病的主要思路与方法。张玉珍教授主编的《中医妇科学》教材在相关病中有论述。
(一)治崩漏,不忘补气化瘀止血
崩漏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严重失调所致的月经病。治疗分急症处理、出血期辨证论治和止血后治疗。缘肾虚是崩漏致病之本,在对崩漏的治疗中,应首辨阴阳,从脾肾阴阳入手。对崩漏出血期患者,不管出血量多少,应以止血为急务,故以塞流治其标。对于气阴虚而阳搏动血者,拟止血1方(生脉散合失笑散加味)以益气养阴,化瘀止血,药物如下:党参、麦冬、五味子、山萸肉、龟甲、三七粉、蒲黄、五灵脂、益母草等。对于脾阳虚,气不统摄者,拟止血2方(举元煎合失笑散加味)以补气固摄,化瘀止血,药物如下:党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蒲黄、五灵脂、三七粉、艾叶、赤石脂、补骨脂等。对于肾阳虚则命门火衰,阳不摄阴,兼脾虚,冲任失固者,拟止血3方以温阳益气固冲,化瘀止血,药物如下:补骨脂、赤石脂、续断、蒲黄、五灵脂、党参、鹿角霜、茜草、海螵蛸、山萸肉等。需要注意的是,崩漏止血后,则应着重补肾,兼理肝脾气血,以调整周期。止血后的治疗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求因,这是治愈崩漏的关键。对青春期患者,应调整月经周期,恢复排卵功能以防复发。对生育期患者,多因崩漏而导致不孕,故要肝、脾、肾同调以治其本,解决调经种子的问题。至于更年期患者,主要解决因崩漏导致的贫血体虚,防止复发及排除和预防恶性病变。
(二)治痛经,着重温补活血止痛
痛经离不开寒和瘀。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虚者主要由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胞宫失于濡养。痛经治疗分两步:平时辨证求因以治本(参照“调周法”),常用方有大温经汤、小温经汤、当归芍药散或逍遥散;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解疼痛,经前1周拟调经止痛方(张玉珍经验方),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药物如下:当归、赤芍、白芍、三七、丹参、三棱、莪术、桃仁、香附、乌药、延胡索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为基本病机。治以“活血化瘀”之法,同时寻找血瘀的成因,分别予以理气活血、温经散寒、补肾温阳、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清热凉血诸法。病程长,瘀久积而成癥者,又当散结消癥。治疗分两步:经期以调经止痛为主,平时重在化瘀散结消癥。还要根据病人对生育的要求不同区别对待(参照“调周法”)。
(三)治闭经,注重滋肾调治肝脾
闭经病因复杂,疗效不尽如人意,大多病程较长。尤其是虚证闭经,更不可能短期治愈。一般来说,虚证或虚实夹杂者当以调理肝肾为主,而肾阴是月经的主要化源,故滋益肾阴,乃调治闭经之要着。根据病证,虚者补而通之,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而通之。闭经着重于平时治疗,无论虚实,不拘泥于上述四个时期,平时治疗常常超过3周,一直待有清稀带下排出,或有经行之兆,如乳胀、下腹胀等,再因势利导,治以疏肝行气,活血通经,则经可行。
张玉珍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水失调,导致痰瘀闭阻胞宫。辨证要点抓住肾肝脾功能失常的偏重,兼顾气血水失调。临证时常分为三型:脾肾虚痰湿型,选苍附导痰丸加减,常加温肾健脾如淫羊藿、黄芪,再加佛手散,标本同治;肾虚肝郁型,选傅青主之定经汤加减;肝经郁火型,选龙胆泻肝汤或丹栀逍遥散加减。当出现少阳阳明合病时,则选大柴胡汤加减以调理枢机不利。并强调患者要“管住嘴,迈开腿”,配合治疗。
(廖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