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优点和缺点都突出的人,该怎么用?
蜀汉和五虎上将能力并肩的,只有一个人,他是魏延。
魏延,在《三国演义》里,作为一个反衬诸葛亮神算的人物,被马岱从背后一刀斩了。
读者无比痛快!因为反贼被反杀。
但是,真实的魏延,真是蜀汉的反贼吗?
在四川绵阳,有座魏延祠。如果魏延真是反贼,那就好玩了:四川人给一个四川的叛徒立祠堂?!
当然不会出现这种荒唐的事情。
仅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摸到历史的真相——魏延是蜀汉忠臣,死于政治谋杀。
之所以无人给他平反,一方面他本是寒族,又被灭了三族,另一方面他脾气太臭,在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中,都没有朋友。
从魏延之死,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诸葛亮死后,蜀汉只有领导,没有领袖。
领导,是只要坐在领导位置上的人就是。
而领袖,只有那些能用好优点和缺点都突出的人才是。
做领导,只判断对错,分清利害,做领袖,判断对错利害之外,还讲包容,讲成长。
领袖,刘备是,曹操是,诸葛亮也是。
在他们手下,有才能的人,都能派到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合适的作用。
像魏延,在公元211年刘备入川之时,只是一个大头兵。
到公元219年,刘备占领汉中时,大家都以为要派张飞为太守,刘备出人意料地派了魏延,并升他当了镇远将军。
8年时间,从士兵到将军,从部曲到太守。
如果魏延的能力不突出,老辣的刘备不会选中他。
历史上没有说魏延生于哪一年,但从他从军经历来判断,他应该比诸葛亮小,即生于181年之后,同时他应该生于191年之前,即在随刘备入川时已经成年。
他的年龄,应该和他的死对头——杨仪相仿,生于189年左右。
这样算来,当镇守一方的太守时,魏延30岁左右就成为高级官员,年少得志,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少壮派。
任命魏延,让蜀汉上下一片惊呼,刘备也未解释原因,只在一次大会上问魏延:“委派你担当这个重任,你想不想说点什么?”
这个时候,魏延才表态:“如果曹操举全国之力来攻打汉中,我就为大王挡住;如果只是一员偏将带十万大军来,我就为大王吞了他们!”
“好!”刘备说。
“牛!”大家说。
牛皮也不是吹的。魏延任汉中太守期间,从公元219年至234年的15年间,汉中均稳稳掌握在蜀汉手中,成为诸葛亮北伐的起点。
公元230年和231年,魏延还两次大破魏军。
诸葛亮和刘备一样,对魏延的能力都极为认可。
公元232年,蜀汉文臣的第三号人物刘琰,与魏延发生争执,一号人物诸葛亮批评刘琰,维护魏延。
如果诸葛亮一直活着,魏延也会一直活着,活着发挥作用。
但是,234年诸葛亮死在五丈原,魏延的死期也随之到来了。
魏延年纪青青,以寒族出身身居高位,瞧不起那些靠着这样或那样关系的士族,性格高傲不说,脾气还臭,动不动就和人急眼。
他的好脾气,只给他服的人,刘备和诸葛亮,只给他扶的人,和一样出身的普通士兵。
诸葛亮身边,有个野心家,叫杨仪。他同样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欣赏,但没有像魏延那样担当重任。杨仪的脾气,同样也臭。
两个臭脾气,遇到一起,互相不服,变成死对头。
诸葛亮一死,杨仪发现难题出现了:如果魏延得势,他会很难受。
按《三国志》讲,诸葛亮秘密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商议如何退军,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命,就随他的便。
可是,根据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不可能让魏延随便的情况出现。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留计杀魏延的故事,之所以让人信,因为这种事符合诸葛亮的性格。
诸葛亮知道魏延的忠诚和能力,也知道他的自傲和暴脾气,他必然会留下计策,安定魏延的心。
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事情发生。
难道,诸葛亮临死之前,忙忘了?
如果魏延不安,与杨仪内斗,这将是比安全退兵更危险的事。
诸葛亮会想到这一点,也会全力处理好这件事。
然而,最后魏延仍然被杀。
这中间,肯定发生了一些什么。
实际上,从杨仪以后的举动来看,这个有野心、胆子大的人,很有可能藏下诸葛亮留下的计策,换成他自己的毒计:直接说魏延要反,或者形成逼魏延反的态势。
魏延的臭脾气,再一次害了他。
杨仪轻轻一撩,魏延立马上套,说出不着调的话。
本来因诸葛亮之死,就极度惶恐害怕的蜀汉,迅速判定魏延真的要造反。
本着安全第一的领导们,马上集体判了魏延死刑,宁可错杀,不可漏杀。
被判了造反的魏延,并没有选择叛国,归顺魏国,只是逃回汉中,被杨仪派人抓住,灭了三族。
死之前,魏延肯定非常想念刘备,相信诸葛亮,只有他们,才能用好像他这处优点和缺点都突出的人。
《三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