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之旅-刘岠渭讲述莫扎特系列

刘岠渭:古典音乐要走下“神坛”
//

古典音乐,这些年一直披着高贵和神秘的外衣,属于大众女神级的艺术形式 ,不菲的音乐会门票,毫无头绪的“音乐会礼仪”,都给古典音乐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普通人难以接近。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历史,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但是,这些都是对古典音乐的误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不懂乐谱,不会弹奏乐器的人怎么听古典音乐。

莫扎特:第40交响曲Nicolas de Angelis - Quelques notes pour Anna

莫扎特这首《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基本上是家喻户晓,很多人都用来做手机铃声,听似激昂欢快的的曲调,谁曾想是贫穷生活的苦难造就了这一切。

那时候,莫扎特妻子患病,没有钱买药,也没钱买面包,连孩子都没的吃。

莫扎特不得不想方设法借债为生,每天在纸上写的最多的不是乐谱,而是向友人借债的信件,他在一封寄给富商朋友的信中这样写到:

“我坚信您是我真正的朋友,也因为您了解我是个正直的人,我才会向您倾吐我心中的曲折。并请您给予帮助。” 

这么诚恳和无助的信只换来了很少的钱。

这种困窘悲愤的情况下,莫扎特写下了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莫扎特讲曲调定位他很少使用的象征伤感和痛苦的g小调。这是他最阴沉,最狂暴的作品,这部作品悲怆而又激昂,集中体现了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

多去了解作品背后的的故事,每一首曲目都是情感的迸发,走进音乐家的历史,把一首首曲目转化成场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曲调的变化莫测,才能体会大师在平凡生活中的情感。

听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懂得欣赏音乐之美的人都会理解这种心情,音乐始于无言,那些用语言表达不了的心情,音乐却能,音乐家用音符抒发胸臆,表达内心波澜,普通人虽然不能像音乐家一样创作,却能在音乐中体会到相似的情绪,时光轮回,不变的是人的情感。

因感动于古典音乐这样启迪心灵的魅力,台湾音乐传教士“刘岠渭”,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古典音乐的布道之路。

他是两岸三地获得维也纳大学音乐博士的第一人。

他从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系毕业后,经过十二年的深造,在1983年获得维也纳大学音乐博士学位,回国之后,他在大学里讲授音乐史课程,却越感无力,他渐渐发现台湾的音乐教育所缺的不是演奏家,而是会欣赏音乐的人。

他走了三十年的音乐布道之路,还在继续。

于是,他开始在各地举办音乐讲座,与无数没有基础的入门者进行面对面的传授和沟通,他不是一时兴起去做讲座,而是一做就是三十年,举办的讲座已超过三千多场。

并且开启了台湾音乐欣赏的风气,引领了许多不会看谱也不会演奏乐器的人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并从中得到无限的精神寄托于满足。

如果说蒋勋是用布道的精神传播美学,那他就是用布道的精神传播古典音乐对他的感动,他让古典音乐走下神坛,让不懂谱不懂乐器的平凡民众学会欣赏古典音乐。

他说听古典音乐不一定非要听出什么意义来

他在音乐布道中,强调人对音乐的感受性,音乐不仅只是悦耳的功能,更要打动人心,

他强调专注和心无旁骛的欣赏古典音乐,只有这样,古典音乐与众不同艺术的能量才会提升。

他强调“倾听”和“感受”这种比较私人化的词语,却很少提及乐谱,乐器等严肃学究的专业名词,因为他觉得听音乐就是感受当下听的那个状态,并不是说非要听出个什么乐理,和声和意义来。

好的音乐总能滋养人心

古典音乐能唤醒身心

它的美超越时空

值得你闭上双眼,排除一切干扰

调动身体的每一个小细胞

去感受跌宕起伏

汲取能量,

安放疲倦的灵魂

听古典音乐,

什么时候都不晚

来道善学苑

订阅《刘岠渭古典音乐入门课》

学会欣赏,收获幸福

让心中从此常驻音乐厅

主讲人:刘岠渭

刘岠渭,台湾“古典音乐传教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音乐博士。

倾注古典音乐三十年,举办的讲座已超过三千多场,开启了台湾音乐欣赏的风气,引领了许多不会看谱也不会演奏乐器的人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并从中得到无限的精神寄托于满足。

莫扎特曾被歌德誉为'神的创造力在人间的化身',他的作曲,曲式、比例、变奏都臻于完美。

在他的作品里,你可以听到悲怆、狂喜、宁静、痛苦等各种纷繁的情绪,你可以在踏入古典乐的第一课里就能触摸到最令人惊奇的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