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转行?我是这么来自我剖析与决策的
基于我此前提到的关于成功转行的方法,全面剖析自身的竞争优势,且汇成一张可视化的图表,以解决困扰我们的相关问题。
01
我们如何深度思考“要不要转行”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想清楚,此意向行业是否脱离自身原有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预估风险有多大/判断尝试的必要性),进一步解决“我们要不要转行”,或“要不要尝试”的问题。
其次,在原则上,我们通常“转行不转岗,转岗不转行”(要是转行又转岗,那么我们拿什么来支撑这一决定),进一步解决“要转行还是要转岗”,还是“既转行又转岗”的问题。
再者,我们需盘活自己的可用资源(包括人、事、物、时间等),找到愿意拉我们一把的前辈,进一步解决“如何找到切入口”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梳理过往的工作经验,圈出履历里每份工作的相关描述,继而总结与沉淀(转化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解决“我能做什么”的问题。
最后,决定要不要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尝试,哪怕没有报酬(验证能否适应较大的变化),回到解决“我们要不要转行”的问题。
02
适用于转行之前,自我复盘的可视化图表
决定“要不要转行”之前,我们可从时间维度来预估风险有多大,继而判断“尝试”的必要性。首先,站在过去的角度,我们需要审视自身的关键能力(即“关键业务”),盘活“渠道通路”和“战略关系”。
回顾过往的目的,在于我们要找到转行的“切入口”。
- 关键业务:有哪些此前经常做的事情,是足以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的?
- 渠道通路:过去的客户资源,或某些事物,哪些是可以迁移到意向行业里来使用的?如何继续维护与他们的关系?
- 战略关系:谁能帮助我们?猎头?朋友?还是互联网招聘平台?
其次,站在未来的角度,我们需要预估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即“成本结构”),确认自己在转行或尝试转行的过程中,是否有其它的“收入来源”。
预测未来的目的,在于我们要初步评估转行或尝试转行的可行性。
- 成本结构:我们将在新工作中的付出什么(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
- 收入来源:有副业收入?或其它收入?或有成就感和荣誉?
随后,站在当下的角度,我们需要评估自身的“核心价值”。比方说,我们的兴趣、技能、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等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立足当下的目的,在于解决“我们能做什么”的问题(即提供什么“价值服务”)。
- 核心价值:影响我们适应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兴趣、技能、能力、性格或价值观?
- 价值服务:我们能在意向行业里扮演什么角色?能为相关者带来哪些好处(包括自己)?
最后,站在全局的角度,解决我们“要不要转行”的问题(转行或尝试转行)。
- 决策:转行?尝试转行?
- 切入口:怎么转?不转行,又将如何?怎么尝试转行?
03
以我为例,怎么来深度思考“要不要转行”的问题
很久以前,我在传统媒体行业做过记者的工作,偶尔策划一些各行各业的专题栏目,偶尔撰写行业深度文章,或多或少有些跨行业的沉淀(不能说完全没有行业相关经验)。
但我们知道,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对学术专业的要求颇高。因此,当我想从互联网行业转向金融行业时,需要补充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且最好是有金融行业的相关经验(哪怕资浅)。
这时,我们可以简单分析出,当我想要成功转行,需要优先考虑两个条件:
- 是否具备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
- 是否拥有金融行业的相关经验?
有,还是没有?不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做(切入口在哪里)?我先来匹配上述两个条件(或不止如上两个条件)。
- 有,经管类(相关)专业 - 不完全匹配
- 没有(仅涉及) - 不匹配
紧接着,我所要思考的问题,是即便我成功转行了,我又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我能否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不难预估,于我而言,这风险确实非常高。我极有可能处在“重新开始”的阶段,又极有可能坚持不下去。
那么,我要不要“尝试”?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
04
如何提炼出“我的价值”
仍以我的转行经验为例。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过往(我只提出1-2点,读者可在尝试自我分析时,详尽剖析)。
这里需要着重提到,即便在思考“要不要转行”的问题时,结果没有使我非常自信,但无需急着自我否定。反而,我们应尽力寻求履历里的闪光点,能与意向行业拥有更多的相关性。
其次,倘若我想尝试转行,那么我应如何做计划?这时,我需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包括时间和机会成本。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