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中吟唱蕴奇才

闺中吟唱蕴奇才

文/应可军

做诗人难,做女诗人更难。中国古代的文学史源远流长,文人墨客代代层出不穷。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诗人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女诗人在诗人中占的比例极少,而且多数命运坎坷。东汉女诗人蔡文姬(约177—?)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诗人、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蔡文姬是汉代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蔡文姬的生活经历正好与东汉末年朝代更迭、混乱不堪的时局惊人的相似。她父亲死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那时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打这以后,她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悲愤诗》用血泪书写自己坎坷的经历,同时也成了汉末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在战乱的年代生灵涂炭,最遭殃的当然是百姓。被乱兵所虏,辗转流落南匈奴十二年的蔡文姬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幸好后来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将她从匈奴赎回。她的遭遇折射出时代的悲哀,她更是时代女性的代言人。唐朝女诗人薛涛出身仕宦人家,有着幸福的童年,薛涛的父亲薛郧原来在长安城做官,生活安逸,但个人的命运终究逃脱不了时势的影响。“安史之乱”打破了薛家的生活平静,薛郧被调到成都做官后不久,生了一场大病,医治无效,在薛涛14岁那年去世了,薛涛一下子从掌上明珠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14岁的天才少女,本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花季,但命运作弄人,从此,薛涛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薛涛天生姿容美艳,性格敏慧,通晓音律,诗艺卓群,声名曾倾动长安城,这些禀赋就是她自谋生活的所有资本!豆蔻年华的她,在公元785年,加入了载着官方编制的乐籍,成为一名政府批准有营业执照的乐伎。在男人的世界里,薛涛凭借自己的姿色和才艺讨生活,逐渐积累了名气和人脉关系,成为了一名四川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唐德宗贞元(785)间,薛涛17岁,己出落得婷婷玉立,美貌如仙。这年,她遇上了生命中的"贵人"韦皋(746-—805)。韦皋是中唐时的一代名臣、诗人、中书令,一生充满传奇。韦皋年纪轻轻就执掌帅印,战功赫赫,现又到四川任封疆大吏,威武又多情,喜欢附庸风雅,慕薛涛的名气和才气,很快就把薛涛召到府上"包养"起来,令其赋诗陪酒,成为其府上的交际花。在第一次酒宴中,韦皋想面试一下她,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拿过纸笔,提笔而就著名的诗作《谒巫山庙》。

韦皋看罢,拍案称奇,面试顺利通过,就留在府上做“花瓶”。从此韦帅府中每有盛宴,薛涛必参与侍宴,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大红人。韦皋知人善任,后来干脆让她参与一些府上的案牍工作,又成了韦帅的女秘书。韦皋惜才怜才,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向朝廷打了请示报告,向皇帝申请为薛涛授予“校书郎”一职。最后,皇帝虽然没有破格提拔批准此事,但为薛涛留下了"女校书"的称号。薜涛在唐代比较著名的女诗人,她是中唐时期一个薜姓普通官宧人家闺女。父亲薜郧带着九岁的女儿看着院中的梧桐树,父亲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女儿在一旁接下面的句子:“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词语蕴藉,不失为佳句,她父亲非常惊喜,后来让她好好读书,吟诗作画,并经常辅导她,让她学习文学一类的书籍。薜涛容貌娇美,8,9岁便通晓音律,擅长诗文书法,扬名蜀地。后来便成了唐中期的才女。可是,好景不长,薜涛12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家境急剧下降。薜涛母女俩靠着父亲遗留下来的一点财产,艰难度日,在那样的封建社会,男人读了书可以入仕做官,可女人就没有这个机会了。虽然薜涛做得一手好诗,只能在达官显贵家中,在大官显贵饮酒时,就给人家赋几首诗,供人家享受。十五六岁的薜涛被生活所迫成为韦皋幕下最年轻的乐伎,登记于乐籍。她的诗才很受当时的一些文人学士的喜爱,虽然走非常艰苦乐籍生活,实际就是要陪主人吃喝玩乐,几经波折,后来韦皋取消了她的乐籍,恢复了自由之身。节度使看中了她的诗才,就请薜涛当校书郎。据史料记载,薜涛与二十多位诗人有唱酬赠答诗歌。其中有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杜牧等人与薜涛的唱和诗流传下来。元稹曾同薜涛有过一段时间的恋情,是姐弟恋,元稹十分倾慕薜涛,她们短暂结合三,四个月,元稹调到洛阳,他们就分手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相聚了。元稹是花花公子,后来跟多名年轻貌美的女子鬼混,薜涛彻底失望了,与其它的人也是露水夫妻,最后也没有结婚了。悲伤的过完一生。薛涛一生著有《锦江集》,500多首诗,可惜已散失,现存诗不多。女诗人鱼玄机则是“仙籍”中人,虽然在他人眼中鱼玄机活得独立洒脱,然而她只是渴望着被爱的女人罢了,在她心里的始终只有温庭筠一个人。鱼玄机这种做法被当时的礼法所不容,最终也为她的死亡埋下了祸根。一位叫做陈韪的才子出现在了鱼玄机的人生中,两个人很快就坠入爱河,然而侍女却和陈韪之间出现了私情。怒火中烧的鱼玄机直接失去了理智,命令仆人把侍女鞭打致死。这起命案最终还是被人告发到官府,早已声名狼藉的鱼玄机最终被判处死刑,那一年她也不过二十六岁。后人对于鱼玄机鞭打侍女的说法始终有所争议,然而无论如何也无法挽回一代才女的香消玉殒。《全唐诗》收有她的诗48首,多数写她对情人朋友的思念之情,有一些是闺怨诗感叹自己不幸遭遇和正常生活的向往。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清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〇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春押抵江宁府。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宁海历称地灵人杰,文化底蕴深厚,而女诗人如何呢?她们命运又如何呢?宁海人曾有人努力过,想编选宁海才女的文章,均已材料欠缺而作罢,清恽珠编选的《国朝闺秀正始集》刊刻于清道光年间,是一部较为严格意义上的闺阁女性诗歌总集,以闺阁女性的身份编选闺阁女性的作品体现出编选者以传统诗学的方式呈现并阐释,在男性主流的社会文化中,闺阁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才能、文学意趣和美学理念同时也揭示出等级观念对古代性别文化生成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其中载;嘉兴江浩然幕游江西,于市上得一银光笺楷书云:

妾年十五许嫁君,闻说君情若不闻。

十七于归见君面,春风乍拂心长恋。

为欢半载奈离何,千里江山渺绿波。

未成锦字肠先断,零落胭脂泪更多。

西江、浙江隔一水,天上银河亦如此。

银河犹有渡桥时,奈妾奄奄病将死。

伤心未见宁馨育,仰负高堂愆莫赎。

倘蒙垂念旧时情,有妹长成弦可续。

君年喜得正英英,莫更蹉跎无所成。

无成岂特违亲意,泉下亡人亦不平。

要知世事皆前定,明珠一粒遥相赠。

非求见物便思人,结缡来世于今定。

后书:“政可夫君。康熙癸酉仲夏,垂死妾颜玉敛衽。”玩此诗,盖有才女子也。第所谓政可者,不知何人。这是一个凄美故事。读来有点悲凉,有点感动,故事中的女主角无论是放在康熙年间,还是放在当今年代,都是一个善良、贤惠,又有才华的女人,偏偏这样的女人结局悲惨,让人产生同情之心,。通过一封女人写给丈夫的诗信让我们窥视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那时人的思想观念,看到了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况,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剧。

你可以幻想着那女人奄奄一息的样子,两眼顽强睁开望眼欲穿。抱着一线希望,企盼见到丈夫最后一面,内心思念强烈痛苦无助,伤心欲绝泪水滚滚。

她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婚姻习俗的落后和愚昧女人往往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故事中的女人十五岁就嫁给了丈夫,十七岁才见到丈夫的面。是典型的包办婚姻。男女双方未见面,不了解,无谈情说爱却结合在一起,让今天的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人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境遇。我们应该是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幸福的时代。而且应该知道的这位女人是宁海人。

清·袁枚《随园诗话》《闺秀诗话》均有著录,在诗人小传中记有“颜玉,清康熙人,汉族,宁海(今浙江宁海)远嫁江西。”

缑城桥亭华霭(?—1696)有一女嫁龙宫洲司马陈璇亦以能诗名可惜年廿五而卒,她在甲戌(1694)北上之父任,《游惠泉山秦太史》云:

未到皇都地,先游太史园。

鱼吞地上藻,鸟弄树中烟。

馥郁花香细,参差柳色妍。

搴裳怪石畔,苍翠滑金莲。

她有《咏海棠》云:

出色奇葩未易寻,千年只少杜陵吟。

当初错比明妃睡,惹得诗谈到如今。

有其父必有其女。父亲诗写的好,女儿当然也好,而且其夫婿更不错。

清代乾隆年间。台州府出了“吴门三才女”才女叶素娘,叶素娘,少名伊传,清朝人,临海叶珂玉之女,随父求学,善书法,工诗词。其时,叶珂玉设蒙馆于宁海唐峰吴岙(现属三门县),见弟子吴应鳌才学出众,便以女素娘许之。吴应鳌,字跃甫,乾隆元年(1736)岁贡,与天台齐召南、侯嘉翻齐名。晚年选处州宣平县儒学训导,未任而卒,享年71岁,葬于东岙虎头山麓。著有《寒香录遗稿》、《爱日堂稿》数十卷,翰林院庶吉士、浦江戴殿海为其作传。

说到吴应鳌与叶素娘的婚姻,也是经历了一翻曲折的。据说,吴应鳌当时已经娶陈氏为妻,是已婚男子。但他与叶素娘志同道合,两情相悦,叶珂玉对他们的婚事也是相当首肯的,哪怕女儿做他的妾也没有问题。但这门婚事遭到吴应鳌妻子的竭力反对,从中百般阻挠。叶素娘只得隐忍不嫁。当时向她求婚者非常之多,然她属意于吴应鳌,非他不嫁,在家守贞十年。后陈氏去世,台州知府张联元闻知此事,被素娘的真情打动,自愿作主婚人,他们两人才得已成婚,一时传为美谈。婚后,他们俩相敬如宾,常有诗词相和。吴应鳌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素娘非常孝顺婆婆,这样的婚姻生活应该说是十分美满了。这样的日子如果一直过下去,那该有多美呀!惜乎好久不长,婚后不到二年,素娘竟然一病不起,玉损香殒,徒留诗文墨迹。红颜薄命若此!好姻缘短命若此!情何以堪!岁月何以敌!逝者已矣,生者十分伤心,吴应鳌收集她的遗作编辑成集,因素娘生前有“十分清瘦在梅花”之佳句,遂集其遗草一卷,定诗集名为《寒香录遗稿》。素娘爱梅花,她死后,吴应鳌悲痛欲绝,常梦见她“寻梦手执梅花重来旧馆”,遂作《梅花悼亡诗》十首示友,齐召南、陈奕兰、侯嘉翻等都有诗词唱和,以此悼念素娘。素娘走后,临海诗人叶昆伤心不已,作了《题寒香录》诗四首,其中有“何处招魂话短长”,“空从梦里寄梅花”等诗句,其伤心程度可见一般!当时,有许多人面对对素娘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无不以诗文词赋来表达对她的哀悼之情。

叶素娘的诗词清丽婉约,细腻淡雅,具有女性独有的情怀。其书法清秀挺拔,布局工整谨严,独树一帜。她的《卜算子》词:“灯尽梦惺忪,忽讶风吹去。半灭半明萤焰微,返照嵌花树。金井露瀼瀼,防我秋兰萎。娇呼小婢护香容,移入罗帏住。”细腻彻骨,香洁皎然。她的另一首《纳凉》诗更有名:“树抄扑轻罗,凉生贴贴波。避人开玉匣,还自掩金河。浴罢风来细,香清梦亦多。今宵有微月,幽意待如何?”此诗被时人传颂一时,和者甚多,与前一首《卜算子》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台州著名诗人侯嘉翻对她评价很高,指出素娘“才质于古名媛中当兄事若兰(苏蕙),弟事淑真(朱淑真);即书法井井,亦在文待诏(文征明)、董尚书(董其昌)间。” 又说:“素娘固孝女,其事孀姑,又为孝妇,非仅以墨汁脂香播当世也。”这段话,不乏过誉之词,但足见其在诗词一书法上的造诣之深,在当时的台洲已是著名的才名无异,难怪素娘曾写诗自称“含情自妒李清照”,敢把自己与李清照相提并论者,绝非泛泛之辈。故礼部右侍郎、翰林院检讨齐召南亲自为她作传,以留梓版最爱的人离世,等伤痛过去之后,仍然要生活下去。叶素娘逝世后,吴应鳌续娶侯氏,生二女蕙芳、蕙兰。

吴蕙芳,自号“回浦女史”,嫁宁海水车陈经纶(闻公),遂改号“水车女史”。蕙芳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曾拜天台著名画家汪霖学画,擅长花鸟虫鱼,尤以老梅藤雀著名。通经史,工诗词,善丹青,丝竹之音,亦无不精妙,被时人誉为才女,有诗入选《三台诗录》、《名媛特辑》。其《题画梅》诗曰:

老干何愁霜雪侵,岁寒常自见天心。

相怜推有娟娟月,尽夜清光满碧岑。

诗句非独自娱,托意抒志,颇有男儿风范。在她的诸诗中,《咏雪》一诗独具诗心:

粉绵锦絮万家楼,峰敛群青几陌浮。

芦获洲前迷宿雁,渔蓑江上失归舟。

半窗冰镜摇书幌,几曲银屏倚幔钩。

最是晚来风色好,一天明月影高流。

读其诗,画面感极强,诗句从脑中流过,画图就在心底浮现。吴蕙芳的传世作品有《桂鱼图》,数茎水草,两尾桂鱼,清流几许,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鱼乐图,水中的鱼儿看似粗拙,实则灵动,自由之太跃然纸上,拙中见秀雅,简中藏逸致,其意味之深长,无不令人欣喜雀跃。另有传世作品《百鸟图》,看上去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纸上飞翔而去。吴氏家族,每年冬至时作为珍宝,将之挂在吴氏宗祠中,供人欣赏观摹,可惜已经失传。《台州府志》、《宁海县志》有她的生平记载。

吴应鳌的次女惠兰,蕙芳的妹妹,又名茜云,字学素,号《梅花女史》,天台庠生侯存发之妻。自幼聪慧,师从名画家汪霖习书画,工画梅兼及花鸟,得水墨山水之妙。胡卓亭在《题梅花女史水墨烟霭图》一诗之序中说:“梅花女史工画梅。今夏就雨亭居士学写溪山,不数月而遂臻此诣。岂非闺房之秀,具有夙慧耶。”工书画之外,还擅诗词,她曾与姐姐蕙芳用康熙试博学鸿词之诗题,内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半、两、双、丈、尺、寸”入诗,限“溪西鸡齐啼”为韵,姐妹俩赋《闺怨》及《寄友人》七律诗各一首,蕙兰的那首如下:

百尺楼前花一溪,七香车断五陵西。

六桥遥望三湘月,八载空惊半夜鸡。

风急九秋双燕去,云开四面万山齐。

子规不解愁千丈,十二时中两两啼。

这两位姐妹在当时的学士之中享有“才女”之称,备用他们的赞誉,把她们的诗词放在鸿词间,亦绝不逊色。存世作品有《百雀图》、《水墨烟雾霭图》等,其诗作见《台州经籍记》。

在宁海历史上,“吴门三才女”,无论诗词,无论书画,无不闻名于世,深受齐召南、胡作肃等大家的激赏,说吴氏一门三才女,“一时佳话,当世无双”。

与她们同时的,临海举人叶仁圃有个妹妹叶蕙珠,著名经籍家宋世荦称誉她“精通书史”《台州经籍记》记有她的诗集《习心吟》诗作有……她嫁给水车的陈经济,八角楼龚家,素以梦园传名,为宁海一景;可惜夷为平地,已成废墟。但在清代、民国时娶进两位女诗人,留下一段永恒的佳话。

龚氏族人龚浩,字铁桥,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官分水训导,颇有诗名。娶妻邬藕香(1776-—1803)璜溪口人,为县内著名女诗人之一。她有《寿王坦原先生六十》诗:

万里观灯佳节,六街奏管良辰

笑把一支鸠杖,金吾同去买春

另一位族人龚静庵,其妻马映波(1900--1954)民国有名的才女,查委员。她是宁海县第一代女教育工作者。抗战胜利后去上海,1954年病故。马映波精通诗文、书画。尤其是她的诗词,素朴无华,清丽婉约,诗句直白而情感真挚,读来淋漓痛快。马映波嫁给龚静庵之后,夫妇恩爱,琴瑟和谐,所有的日子都芬芳无比,其夫妻生活幸福甜蜜,其《即景》诗曰:

小院沉沉月色昏,灯光人影两相亲。

相对消闲敲与推,惟恐有人夜打门。

新婚燕尔,恩爱异常,两人诗词相和,推来敲去,雅趣得紧,惟恐有人来打门,扰了这美好时光。但生活有时候就是那么残酷,他们夫妻俩生下了6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而龚静庵就一病离世了,留下他们娘儿7人,加上婆婆要服侍。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这个弱小的女子身上,好的世界变了,风雨变得凄苦,太阳变得昏黄,好的诗句也变得哽咽了,如《对月》诗曰:“为爱清光夜不眠,愁思万叠扰心田。比肩无复当年影,明月为何对我圆?”又《竭墓》诗曰:“魂兮有灵随我来,漫漫长夜咽风哀。如难儿女环身泣,杜宇当头唤不归。” 她的一生大半在抗战中度过,故她后期的诗词反映这方面的不少,如《送从军女青年》诗曰:“东南半壁血花鲜,抗战艰苦年复年。大好青年应许国,翩翩裙屐竞先鞭。冲宵剑气伏群魔,料得春风捷报多。马踏桃花人奏凯,黄龙饮罢醉颜酡。”从这首诗来看,巾帼气概出来了,谁说女子弱小,危难时刻,绝不让须眉!又如《踏莎行·秋霄》词曰:

“桂子香飘,梧桐露滴,徘徊瞻望行还立。国仇家难恨重重,栏干拍遍长太息。”另有《感时》诗,更有铮铮铁骨展露了:“沪南沪北遍腥膻,国事蜩螗复何言。愿予偕亡丧是日,拼与大地同成岩。”

拼与大地同成岩,此是女子说得出来的吗?真是佩服!1944年2月,马映波结识了从上海流亡到宁海县的李素一等女诗人。马映波常到她们居处仁慈堂西楼聚会,相互切磋诗艺,彼此唱和,呈一时之盛,她们的诗作多在当时的《宁海民报》、《宁海战讯》副刊上发表。后结集为《西楼酬和集》,另有《马映波诗抄》等存世。

大蔡胡顺妹,道光年间诸生胡璜女,其父诗词很有造诣,在父亲指教下,所写的诗词颇有特色,辞藻清丽,平常如谈家常传抄颇广。如《春日病起》:

病起怕梳妆,峨眉懒画长。

墙高春不见,何处菜花香。

又如《春日即景》

(一)

花鼓声催淑景来,画梁新燕啄泥回。

艳阳天气春光好,柳絮初黄陶又开。

(二)

深院寂寥无个人,花开花落几番春。

无情最是鸠啼雨,不管香阁午梦惊

天长日久,辑成《香闺诗草》二卷。

临海宋确山编纂的《台诗三录》内选闺秀一家,不知何人。

颜舜英,字玉如,宁海凤潭下河人。是方志大家干人俊夫人。也善诗,编有《玉如遗稿》,凡诗五十余章大都抒情之作。可能受干人俊的影响,不时唱和,福泉山以山水清秀而远近闻名,其中尤以 “福佑泉”最出名。其医疗作用更享名浙东。福泉山是祖国药泉名山之一,山峦秀丽、凤山狮岩、石熊吸水、飞瀑岩松、古樟连理、巨象镇关。南宋迄今,历代名人在游览了福泉山后留下了不少诗篇。颜玉如有《来陀山二首》诗云:

(一)

来陀试上踏青行,杜宇春深照眼明。

自恨无才难觅句,惟随邻姊折芝茎。

(二)

松风谡谡白云飞,殿北殿南瑶草肥。

应是仙草疯药好,教侬折得满囊归。

干雯,宁海方志专家干人俊之堂妹,自号“白莲女史”。民国时宁海西乡梅林下何人。干雯毕业于宁波慕义女中,“五四”时期经常在新潮报刊上发表诗文,鼓吹妇女解放运动,时任《宁海旅杭同学会月刊》编辑的赵平复(柔石)称她为“宁海女界先锋”。干雯于诗文外,还善书画,以墨荷称绝于世,惜乎妒其才,英年早逝。其夫西店王奕勋集其新旧诗作30余首,辑成诗集《白莲遗稿》。

干霞,宁海方志专家干人俊之堂妹,自号“白莲女史”。民国时宁海西乡梅林下何人。干霞毕业于宁波慕义女中,“五四”时期经常在新潮报刊上发表诗文,鼓吹妇女解放运动,时任《宁海旅杭同学会月刊》编辑的赵平复(柔石)称她为“宁海女界先锋”。干霞于诗文外,还善书画,其夫程干云,客居北京,集其新旧诗作30余首,辑成诗集《燕游草》。

华蕴辉,宁海城南人,民国初肄业于上海私立女子师范学校。返乡后任教于县立端本女子高级小学。1927年大革命期间,与校长马映波等人一起组织县妇女协会,任正常务委员。组织和教育各阶层妇女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其后,她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兼任县各届妇女会常务理事、理事等职。积极从事妇女运动。她写得一手好文章和古诗词经常在当时县报刊上发表。有《祭亡弟禹漠周年》诗云:

斜阳祭罢感愁思,回溯去年此日时,

分折雁行长已矣,西风落叶鬓添丝。

愁云凄谈笼晴光,天亦怜人暗自伤

解脱余生唯佞佛,前因后果总茫茫。

一共四首,各章词虽平凡,而姐弟情深。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