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图墨盒
青铜器墨盒,又称青铜器纹饰墨盒、青铜器纹墨盒、青铜器图墨盒,我以为称之为“青铜器图墨盒”最为简明、贴切。它概括说明墨盒是以“青铜器”的图形为主题的,当然也可刻有青铜器的铭文。青铜器图墨盒主要表现青铜器的造型(图),纹饰属于“图”的一部分,故命名没有必要强调“纹饰”、“纹”字。青铜器图墨盒是个总称,对于个别具体的青铜器图墨盒而言,可以墨盒上所刻的青铜器的名称命名,如“商尊墨盒”;也可以墨盒内容绘刻者名命名,如丁佛言、张鹿鸣释文青铜器图三镶墨盒;或以器物形状命名,如“鹿鸣青铜器图三角形墨盒”。
一、青铜器图墨盒的产生
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称为青铜器。在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青铜文明。中国的青铜时代真正开始是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至公元前5世纪前后,大约经历了1600多年的历史。
清代特别是乾隆以后,考据学迅速发展,金石学步入鼎盛期,学者精于鉴别,考证严谨,研究范围广泛,收藏资料丰富,考释水平大为提高,出现了清乾隆帝敕撰的“西清四鉴”(梁诗正等编纂的《西清古鉴》、王杰等编纂的《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及《宁寿鉴古》)等青铜器图录。其中,“四鉴”收录青铜器多达四千余件。道光年间,江苏镇江焦山寺僧达受(字六舟)创青铜器全角拓,助推了青铜器研究和传播。清末及民国时期,考据学进一步发展,现代考古学也引入了中国,青铜器研究热持续发展。
青铜器又是做工精湛的工艺美术品,这些器物的造型、装饰与铭文书法是当时社会的审美所在,汇聚了造型艺术、装饰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结晶。此时雅好青铜器文化的文人墨客,将青铜器图形以及铭文拓于纸、刻于文房的墨盒镇纸,把玩欣赏,乐在其中。至于青铜器墨盒的始作俑者,难以查考。冷松先生根据二方寅生墨盒,推断青铜器图墨盒的产生大约在在清代光绪早中期,这比以后享大名的鹿鸣早了几十年。这一推断,有实物依据,令人信服。
请注意这方寅生墨盒底铭“松竹”。而“松竹斋”1894年才更名为“荣宝斋”,这清楚地说明了“荣宝摹古”青铜器图墨盒的传承关系。个中亦看到青铜器图墨盒是由“清供博古”墨盒演变过来的,或是说“清供博古”墨盒是青铜器图墨盒的雏形。
二、青铜器图墨盒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单纯的青铜器图
此类墨盒只镌刻青铜器的图形,墨盒镌刻的青铜器图形常见1-3个不等。墨盒上有注明青铜器器物的名称,有的不注明;有的有刻者的署名(多用印章),有的未署名。
单纯的青铜器图墨盒多有精品,如山东墨盒鉴藏家冷松先生(盛世收藏ID:掌柜地)收藏的两个圆形的鹿鸣墨盒。
冷松先生另有一圆盒,盒面竟然刻有9件青铜器器物,这是笔者目前见到的所刻器物最多的青铜器图墨盒了。9件器物重叠排列,构思巧妙,简笔为之,纹饰苟略,独具一格。
2、青铜器图和铭文
此类墨盒有镌刻青铜器的图形并刻有该器物的铭文,图文并茂,乃为上佳精品,非常罕见。如丁佛言、张鹿鸣释文青铜器图三镶墨盒(见周继烈主编《民国刻铜文房珍赏》164页),此墨盒构图中规中矩,正中是张鹿鸣刻的西周大鼎图形(左下角有“鹿鸣”小印,围绕四周的是西周大鼎78字的铭文:“唯十又五年三月既霸丁亥,王在侲宫,大以厥友守。王飨醴,王呼膳夫召大,以厥友入攼。王召走马,令取骓三十二匹赐大。大拜,稽首。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烈考已伯盂鼎。大其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叙述了王在侲宫举行大飨之礼,命大与其僚属进入宫内担负保卫任务,王赐给大32匹赤色黑尾的雄马。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的美意而制此鼎,望子孙后代万年永远宝用。)
又如周追敦青铜器图墨盒(见周继烈主编《民国刻铜文房珍赏》289页),刻者未详,有铭文又有释文,实属罕见。
但是此类墨盒中,有见器物与铭文是不相匹配的,仅是有器物又有铭文而已。如图所示墨盒上镌刻器物是“盘”,却刻了西周大鼎的铭文,器物与铭文风马牛不相及。
三、如何鉴赏青铜器图墨盒
青铜器图墨盒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鉴赏必然涉及诸多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审美素养。辨别真假,称俗要有眼力,这眼力就是知识和经验。鉴赏首先离不开墨盒的材质、造型、制工、品相等,还有墨盒的人文历史(制作者、收藏者以及传承脉络),这里只着重说说青铜器图墨盒的艺术方面。
1、图形
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铸造工艺精细。墨盒是表现青铜器器物的,图形一定要准确。这其实不难做到,因为有青铜器器物的图片、拓片可以参看。特别是全角拓的拓片器形准确,透视合理,纹饰清晰、铭文规范、效果逼真。如《西清古鉴》——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谱录,收商周至唐代铜器1529件(包括铜镜),而以商周彝器为多。这些图录和全角拓的拓片就成为制盒者重要的参考依据。
毕竟我们欣赏的是墨盒上面绘刻的青铜器,并不是青铜器器物的本身,不必求全责备,青铜器图形大致不离谱即可。如周文王鼎、周父辛爵,其器物形基本相似。
毋庸违言,也见到有些青铜器墨盒的器物图形不够准确,特别是那些仿刻旧时经典的墨盒。对于上品青铜器墨盒而言,形不似,致命伤也。
2、纹饰
纹饰是青铜器美丽的着装和语言,又是青铜器的灵魂。它反映了时人的观念形态、审美情趣及艺术造诣。或来自于现实生活,或来自自然界,是当时人们的宗教观念、鬼神崇拜等精神世界的集中反映,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青铜器纹饰的构成形式具有严格的布局和规律,它强调青铜器皿的造型与设计相适应。纹饰的带型排列并重复构成镜像形式,这种构成使图像在很大的成像量上达到视觉的冲击力,是中国图案结构传统手法之一。青铜器物上的纹饰,特别是那些繁复精细的纹饰,在大小有限的墨盒盒面上确实很难刻画。
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绝大多数是动物纹样,也有少数是几何纹样。常见的纹饰有兽面纹,古称饕餮纹。此外还有龙纹、蟠螭纹、鸟纹(凤鸟纹)、鱼纹、蝉纹等;几何形纹有弦纹、圆圈纹、乳丁纹、云雷纹、勾连雷纹、囧纹等。青铜器纹饰变化丰富、繁复美丽,是青铜器的灵魂,同样也是青铜器图墨盒的灵魂。纹饰缩小刻于墨盒,惟小更见精彩。
诚然,青铜器图墨盒以器物图形为主,于纹饰不必过于苛求,但是墨盒的好坏是离不开纹饰的。曾见过一周夔纹壶的墨盒,所刻的纹饰与“夔纹”相去甚远,有名无实。夔是汉族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此盒的“夔纹”过简,已经难见出“夔”的特征。
3、构图
青铜器图墨盒的构图及位置,平稳又不呆板。一器的置中;二器的多选择器物一高一低,略见变化。三方的则考虑左右对称。如冷松先生收藏的这方鹿鸣“荣宝摹古”青铜器墨盒,别具匠心。
4、铭文
青铜器图墨盒除器物图形外,还刻有铭文的,虽不多见,乃为一格。有刻于一旁的,也有环绕图形镌刻的。愚以为有铭文的青铜器墨盒器物与铭文一致的为好,如前所引用的丁佛言、张鹿鸣释文青铜器图三镶墨盒。
退一步说,如果器物与铭文不一致,那么铭文也应该正确无误,收藏者不可不察。如鬲攸比鼎墨盒,铭文前段正确后段错误,“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误刻为“用作宝久尊彝”,洵为美中不足。
5、镌刻
青铜器图墨盒以绘刻器物图形为主,要求在有限的盒面上面表现出器物的原来形状,先绘后刻,务求一“准”。镌刻青铜器墨盒,犹如绘工笔画(亦称“细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以刀代笔,用刀精准,阴文浅刻,这种线刻颇似国画“十八描”中的高古游丝描,粗细均匀,流畅自如,充分表现出“有巧密而精细者”的效果。这里着重说说“线刻”。
原始绘画大都是线性的勾画,我国绘画始终保持着以“线”为主的特点,这与中国的雕刻、建筑、衣服及工艺品等注重外型结构的曲线美与流动感有联系,又受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影响或制约。青铜器图墨盒的“线刻”是写实性的,真实刻画青铜器的外型、纹饰,以清圆细劲、准确凝炼的线条来传达美感。准中带活,单纯中求丰富。
笔者有过刻石的实践,深知刀无定法,贵在熟练。刻铜要达到“虽刻犹写”的至高境界,除有擅长刀法、精湛刻工外,还要有丰富的学养,书画知识和艺术审美能力等,所谓“功夫在刀外”。
四、鹿鸣青铜器图墨盒
1、鹿鸣简介
鹿鸣,张姓人氏。有些鹿鸣所刻的青铜器图墨盒上刻有“鹿鸣”和“张”二方印,可知其姓“张”。生卒年月不详,从他曾与丁佛言合作过青铜器图墨盒,可知他与丁乃同时代人(丁佛言,1878-1931年)。西安刻铜收藏家王涛先生(盛世收藏ID:厚厂)根据米景阳先生所著《荣宝瑰梦》记载的1956年琉璃厂人回忆50年代初东、西琉璃厂店铺分布情况(专业墨盒、镇纸店约7家:翰藻、张禄铭、元顺兴、同古堂、愚得阁、翰文斋和两明斋),推测其中的“张禄铭”应为张鹿鸣。如果推测成立,那么鹿鸣至少活到上世纪50年代初。刻制青铜器图墨盒如此丰富且精美的大家,没有留下丝毫生平资料,令人匪夷所思。
2、刻作概况
笔者见到的青铜器图墨盒,有署名的几乎都是为鹿鸣所作。他的署名方法是刻一小小的“鹿鸣”印章,偶而再用一“张”印,也有一方“鹿鸣五十以后作”。
从厚厂先生在论坛发帖中得知,已故西安刻铜墨盒藏家王严明先生收藏了一方“祁仪亭”刻青铜器图墨盒,此墨盒长、宽各126毫米,高43毫米,底铭:清秘,民初形制。祁仪亭何许人,待考。
又见到一方署名“佐臣橅古”的父乙鼎与守父爵图墨盒(冷松藏),风格尚简,刀法之纤细、挺劲与鹿鸣的细密繁缛难分轩轾。
上海刻铜鉴藏家朱瀚先生(盛世收藏ID:诸相非相)又提供了一方纯红铜异形荣宝青铜器图墨盒,落款有印“子寿”。子寿何许人,待查。
笔者孤陋寡闻,这是我仅见的三方署名不是“鹿鸣”款的青铜器图墨盒。朱瀚先生又告我,还有“亚鸣”款的青铜器图墨盒,可惜我未曾见过。
笔者一直在思考的几个问题:
1.鹿鸣除了刻青铜器图墨盒外,有没有刻过其它题材、内容?笔者只见过几方有“鹿鸣”印款的山水人物墨盒,刻作平平,是否是鹿鸣所刻,还是个疑问。鹿鸣擅长是精细的线刻,青铜器图长袖善舞,扬长避短,我以为他不会去刻其它书画题材。
2.有些没有署名的上佳青铜器图墨盒,是除鹿鸣之外另有高手呢,或者是这些墨盒由鹿鸣所刻交南纸店代卖而暂不刻款?
3.鹿鸣青铜器图墨盒署名多是刻一小小的“鹿鸣”印章,可能为盒面构图的需要,简洁大气,或者是鹿鸣书法藏拙(未见过鹿鸣的书法墨盒)?
虽不能断定张鹿鸣为青铜器图墨盒的开山鼻祖,但他是青铜器图墨盒成就最大的代表刻家和领军人物,那是确定无疑的。
3、墨盒收藏
收藏鹿鸣青铜器图墨盒,也是刻铜文房收藏的一个热点。两年前黑獭大将军君曾发帖云,通过网络搜索,目前可以查到的没有争议的鹿鸣款青铜器纹墨盒(镇尺)共有39件,其中墨盒29件,镇尺10件。这仅是网上所见,不包括私人收藏(未公开发表)的,实际上远远不止这数目。据悉,仅上海墨盒收藏家倪克梁先生(盛世收藏ID:古越山人)就收藏了鹿鸣款青铜器墨盒(镇尺)七八十方之多,且多为精品。
鹿鸣所刻的青铜器图墨盒构图有度、图形精准,纹饰繁而不乱、疏密有致,刻工精细、规整大气,无人能与之比肩。
2003年出版的顾鹤鸣、周继烈编著《墨盒存真珍》130页收录了一方“鹿鸣五十以后作”商尊墨盒,底铭“大口”,左是商兽纹方口尊,右是周兽纹豆。编著者评:“器形庄重,纹饰繁缛,尊上所饰瑞兽灵气毕现。就笔者所藏诸墨盒而言无出其右者,可谓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天工之作。”是谓的论。其实右边的周兽纹豆,浅盘敛口,假腹,束腰高座,座中腰有一道箍棱,箍棱上下皆饰兽纹,亦细密、生动。特别是此“豆”器形精准,颇似笔者见到的西周中晚期周生豆,只是纹饰不同而已。周生豆1978年出土于陕西宝鸡春秋墓葬中,是西周中晚期豆的标准器形。
2013年出版的周继烈主编《民国刻铜文房珍赏》仅收录了鹿鸣二方青铜器图墨盒。三角形墨盒盒面刻铭“荣宝摹古”,底铭“荣宝”,鹿鸣的青铜器图墨盒主要都是与“荣宝”合作的。
上海刻铜收藏大家倪克梁先生收藏鹿鸣精品甚多,引录几方,一斑以窥全豹。
鹿鸣刻青铜器图墨盒
盛名佳盒,出现过大量假冒其名的仿制品。有些同时代的高仿品,几可乱真,鉴定、收藏不可不察。如有一方鹿鸣款青铜器图墨上所刻的西周大鼎铭文与原文一字不差,正确无误,令人惊叹,但是最后一行书者的署款“癸未三月初四日弗言作”,即令人产生了疑问。这“弗言”,如果是佛言(丁佛言),那么就不可能是“癸未”年所作?丁佛言(1878-1931,有作1878-1930),名世峄,初字桐生、息斋、芙缘,后字佛言(40岁后以字行),号迈钝,别号黄人、松游庵主、还仓室主。山东县人,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
墨盒中署款的“癸未”,如指1883年(清光绪九年),当时丁佛言年仅5岁,墨盒不可能为其所书;如指1943年,丁佛言已逝世12年。或是丁佛言自己刻错纪年,或是另外一个名叫“弗言”的人……刻错纪年,可能性不大;名“佛言”者,除丁佛言外,还会有谁呢?
五、青铜器图墨盒的收藏
中国青铜器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但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一般一范只铸一器,很少有面目完全一致的青铜器,因此件件面貌各异,个中精品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私人收藏家日渐其众,藏品甚丰。如清末陈介祺(号簠斋)所藏商周秦汉青铜器及钱范等300余器之多,藏有商、周古钟11件,取其整数,颜其书斋为“十钟山房”。青铜器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蔚然成风,文人墨客博学好古,青铜器图刻入墨盒以充文房之风雅。将青铜器刻入墨盒,丰富了刻铜艺术的内容,充分展现了刻铜艺术的技艺,所以青铜器图墨盒备受收藏者青睐,在把玩欣赏中可以获得历史知识,丰富艺术修养。收藏青铜器图墨盒永远不会寂寞,对此笔者充满信心。
相对而言,青铜器图墨盒“真品”与“仿品”难辨,因为(1)采取的是工笔,细线刻成,刀法比较相近,个人风格难以区分。(2)不熟悉青铜器的人较多。(3)青铜器图墨盒相对较少且多为“鹿鸣”所刻。所以,同是“鹿鸣”款墨盒也良莠难辨,收藏者必须谨慎。
随着社会发展和书写工具的改变,刻铜文房已成为最后的贵族。青铜器图墨盒庶几匿迹,精品愈见稀少。当代刻铜家制作新盒时,于青铜器图墨盒亦少有人问津,令人不免有些遗憾。
当代刻制的青铜器图墨盒甚少,或许是收藏需求少之故。笔者见到2009年由浙江海宁著名刻铜家孙建明先生(字梦臣,号一品秋叶)刻的一方遂公盨墨盒,真是喜出望外。孙先生尤擅线刻,刻铜线条精细流畅,刀刀到位,就描绘之精准而言,无出其右者。有谓“民国后无刻铜高手”,似乎说得过于绝对了。
遂公盨墨盒
盒面正中是遂公盨图,右是铭文,左是百合居士的小记。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是西周中期用来盛粮食的礼器。该盨呈圆角长方形,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部饰瓦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垂环和盖已失,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盨内底有铭文10行共计98字,书法优美,整齐匀称。铭文中有“遂公”两字,故称“遂公盨”。墨盒小记中简单说明了此鼎发现的价值,“该铜器上有十行,九十八字铭文,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也是最为详实记载大禹治水为政以德的可靠文字记录,该件国宝之谜的破解,是新世纪以来青铜器铭文中,最重大成果。”
收藏青铜器图墨盒的多首选鹿鸣盒,固然不错。但别忘提高辨伪能力,有些“鹿鸣”款墨盒可能是伪作或仿制,故在选购藏品时千万不要唯名款、底铭是瞻,无署名的墨盒亦多有精品,堪与鹿鸣墨盒媲美。如周文王鼎图墨盒(冷松先生藏),周牺首罍与周羊鼎图墨盒、周追敦与周举鼎图墨盒(李兆育着《双雅楼藏刻铜文房鉴赏》,131页),周友史鼎图墨盒、周福觚和周辛癸鼎图墨盒。
要提高青铜器图墨盒收藏的辨伪能力,首先要学些文史和书画的知识,大致了解一点青铜器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鉴赏能力;其次,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向内行或收藏家请教;再次,需多看实物,多看精品,真伪对照,博闻强记。通过反复实践,定能慧眼识宝,目力过人。
六、常见青铜器图例
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多。一般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等。青铜器图墨盒常见的是食器、酒器和水器。欣赏或收藏青铜器墨盒,了解一些青铜器知识,特别是图形和名称,是很有必要的。见一盒能呼其名,倍感亲切,犹如重逢故人。特简介20种常见的青铜器图例如下。
1、鼎 食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2、鬲 作用与鼎相似,属于鼎类。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3、角 饮酒器。形似爵而无流无注。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4、觚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5、觯(zhì)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6、尊 或作樽、罇。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7、卣(yǒu) 盛酒器(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8、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9、罍(léi) 大型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10、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有“清酒百壶”,《孟子》有“箪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11、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12,匜(yí)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13、盂 大型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14、簋 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15、簠(fǔ) 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16、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17、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18、豆 高足盛器,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有盖。
19、爵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
20、甗(yǎn)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